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些日子,编者常常为手头这些真诚、智慧的文字所打动。今年第7期,本刊“特别策划”栏目编发了一组文章——《让学生在树下坐一会儿——由一份作者来稿引发的思考》,对教育的深层问题作了一些抛砖引玉的思考,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多教育同仁的关注和支持。到目前为止,本刊共收到来自省内外的讨论稿200多篇,它们的作者既有中小学的一线教师,又有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部,还有来自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他们立足于教育的现状,从多角度、多层面,真切地表达了自己对教育本质、教育目标、教育途径的诠释与理解。由于版面有限,本刊只能择其有代表性的文章刊发,希望读者朋友谅解。我们深知,教育的深层问题,不是通过几次讨论就能得出一个完满的终结性的答案的。编辑完本策划最后一组稿件,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心声:愿本刊的几组讨论在各位的教育实践中只是一个小小的导引。  相似文献   

2.
近些日子,编者常常为手头这些真诚、智慧的文字所打动。今年第7期,本刊“特别策划”栏目编发了一组文章——《让学生在树下坐一会儿——由一份作者来稿引发的思考》,对教育的深层问题作了一些抛砖引玉的思考,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多教育同仁的关注和支持。到目前为止,本刊共收到来自省内外的讨论稿200多篇,它们的作者既有中小学的一线教师,又有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部,还有来自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他们立足于教育的现状,从多角度、多层面,真切地表达了自己对教育本质、教育目标、教育途径的诠释与理解。由于版面有限,本刊只能择其有代表性的文章刊发,希望读者朋友谅解。我们深知,教育的深层问题,不是通过几次讨论就能得出一个完满的终结性的答案的。编辑完本策划最后一组稿件,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心声:愿本刊的几组讨论在各位的教育实践中只是一个小小的导引。  相似文献   

3.
近些日子,编者常常为手头这些真诚,智慧的文字所打动。今年第7期,本刊“特别策划”栏目编发了一组文件——《让学生在树下坐一会儿——由一份作者来稿引发的思考》,对教育的深层问题作了一些抛砖引玉的思考,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多教育同仁的关注和支持。到目前为止,本刊共收到来自省内外的讨论稿200多篇,它们的作者既有中小学的一线教师,又有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部,还有来自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他们立足于教育的现状,从多角度,多层面,真切地表达了自己对教育本质,教育目标,教育途径的诠释与理解。由于版面有限,本刊只能择其有代表性的文章刊发,希望读者朋友谅解。我们深知,教育的深层问题,不是通过几次讨论就能得出一个完满的终结性的答案的。编辑完本策划最后一组稿件,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心声:愿本刊的几组讨论在各位的教育实践中只是一个小小的导引。  相似文献   

4.
近些日子,编者常常为手头这些真诚、智慧的文字所打动。今年第7期,本刊“特别策划”栏目编发了一组文章——《让学生在树下坐一会儿——由一份作者来稿引发的思考》,对教育的深层问题作了一些抛砖引玉的思考,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多教育同仁的关注和支持。到目前为止,本刊共收到来自省内外的讨论稿200多篇,它们的作者既有中小学的一线教师,又有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部,还有来自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他们立足于教育的现状,从多角度、多层面,真切地表达了自己对教育本质、教育目标、教育途径的诠释与理解。由于版面有限,本刊只能择其有代表性的文章刊发,希望读者朋友谅解。我们深知,教育的深层问题,不是通过几次讨论就能得出一个完满的终结性的答案的。编辑完本策划最后一组稿件,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心声:愿本刊的几组讨论在各位的教育实践中只是一个小小的导引。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2010,(8):29-30
从g6期开始,本刊特别策划“重读‘杜郎口’”的讨论,已经刊发了两期专家撰写的文章。本期我们除了一起分享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陶文中老师赴杜郎口中学考察的体会外,还专门推出一组一线教师对“杜郎口”的评价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真义是什么?就像生存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一样,千百年来,那些充满智慧的清醒的思想者从未停止过对教育本质的深层追问。从柏拉图“灵魂转向”的教育理想到19世纪斯宾塞主张的“教育为未来生活作准备”,从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雅斯贝尔斯的“人的灵魂的教育”,从蔡元培的人格教育、教育独立到时下新课程在教育目标与方向上的全面反思……人们总在寻找理想教育的目标定位。本期编发的《让学生在树下坐一会儿——由一份作者来稿引发的思考》这组文章,从多层面、多角度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抛砖引玉的思考。编辑部在收到作者蒋依宝《让学生独自在树下坐一会儿》(见本期12页~13页)一稿后,深感稿件所蕴含的深层价值。让学生在树下坐一会儿,这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教育境界,一种更重过程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发展的教育方法……于是,编辑部几次开会,并请专家一起座谈,挖掘其中之义。编辑们拿起笔,就此命题展开了讨论、反思。在写稿过程中,我们深感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之不足,难以将此命题作更深一步的开掘,因而我们期待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及社会各界人士一起就此命题来讨论、反思当今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理念问题、方式方法问题等。编辑部将从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面组织  相似文献   

7.
呼唤学校的“诚信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西平同志是我们大家,特别是北京的教育工作者熟悉而且非常敬重的教育专家。他深入实际,善于思考,对许多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因此,本刊从2003年第1期开始,推出陶西平同志专栏———《教育漫笔》,约请作者谈在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和深层思考。相信读者定会从中受到启迪。  相似文献   

8.
本刊去年第四期发表了马智强老师《语文教学的世纪性思考)一文,并加了按语,欢迎广大读者就文中的某些观点及当前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展开讨论,为此本刊辟出了“大家谈”这一新的专栏。从那时起,编辑部先后收到了数百篇文章,这种盛况是我们事先未曾想到的。在此,我们谨向关心我国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读者、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来稿的内容涉及了语文教学的诸多方面,由于版面限制,我们只刊用了其中少数有代表性的文章。这些文章的看法不尽相同。对问题看法上有分歧,是正常现象。通过讨论、辩论,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问题。从这次讨…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真义是什么?就像生存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一样,千百年来,那些充满智慧的清醒的思想者从未停止过对教育本质的深层追问。从柏拉图“灵魂转向”的教育理想到19世纪斯宾塞主张的“教育为未来生活作准备”,从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雅斯贝尔斯的“人的灵魂的教育”,从蔡元培的人格教育、教育独立到时下新课程在教育目标与方向上的全面反思……人们总在寻找理想教育的目标定位。本期编发的《让学生在树下坐一会儿——由一份作者来稿引发的思考》这组文章,从多层面、多角度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抛砖引玉的思考。编辑部在收到作者蒋依宝《让学生独自在树下坐一会儿》(见本期12页~13页)一稿后,深感稿件所蕴含的深层价值。让学生在树下坐一会儿,这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教育境界,一种更重过程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发展的教育方法……于是,编辑部几次开会,并请专家一起座谈,挖掘其中之义。编辑们拿起笔,就此命题展开了讨论、反思。在写稿过程中,我们深感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之不足,难以将此命题作更深一步的开掘,因而我们期待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及社会各界人士一起就此命题来讨论、反思当今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理念问题、方式方法问题等。编辑部将从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面组织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真义是什么?就像生存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一样,千百年来,那些充满智慧的清醒的思想者从未停止过对教育本质的深层追问。从柏拉图“灵魂转向”的教育理想到19世纪斯宾塞主张的“教育为未来生活作准备”,从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雅斯贝尔斯的“人的灵魂的教育”,从蔡元培的人格教育、教育独立到时下新课程在教育目标与方向上的全面反思……人们总在寻找理想教育的目标定位。本期编发的《让学生在树下坐一会儿——由一份作者来稿引发的思考》这组文章,从多层面、多角度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抛砖引玉的思考。编辑部在收到作者蒋依宝《让学生独自在树下坐一会儿》(见本期12页~13页)一稿后,深感稿件所蕴含的深层价值。让学生在树下坐一会儿,这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教育境界,一种更重过程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发展的教育方法……于是,编辑部几次开会,并请专家一起座谈,挖掘其中之义。编辑们拿起笔,就此命题展开了讨论、反思。在写稿过程中,我们深感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之不足,难以将此命题作更深一步的开掘,因而我们期待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及社会各界人士一起就此命题来讨论、反思当今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理念问题、方式方法问题等。编辑部将从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面组织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真义是什么?就像生存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一样,千百年来,那些充满智慧的清醒的思想者从未停止过对教育本质的深层追问。从柏拉图“灵魂转向”的教育理想到19世纪斯宾塞主张的“教育为未来生活作准备”,从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雅斯贝尔斯的“人的灵魂的教育”,从蔡元培的人格教育、教育独立到时下新课程在教育目标与方向上的全面反思……人们总在寻找理想教育的目标定位。本期编发的《让学生在树下坐一会儿——由一份作者来稿引发的思考》这组文章,从多层面、多角度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抛砖引玉的思考。编辑部在收到作者蒋依宝《让学生独自在树下坐一会儿》(见本期12页~13页)一稿后,深感稿件所蕴含的深层价值。让学生在树下坐一会儿,这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教育境界,一种更重过程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发展的教育方法……于是,编辑部几次开会,并请专家一起座谈,挖掘其中之义。编辑们拿起笔,就此命题展开了讨论、反思。在写稿过程中,我们深感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之不足,难以将此命题作更深一步的开掘,因而我们期待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及社会各界人士一起就此命题来讨论、反思当今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理念问题、方式方法问题等。编辑部将从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面组织  相似文献   

12.
来自学生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备受教师的关注.许多教师想通过本刊交流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思考.在此我们摘编了一组来稿,以飨读者。——编者  相似文献   

13.
“自主言论角”是本刊推出的一个新版块。它的宗旨是搜求新锐观点。容纳不同声音。本期奉献给您的主要内容有:①商榷频道,刊登了一名普通教师对一位教育专家的质疑文章——《难以实现的“共享”》,体现了他可贵的学术勇气和教学追求;②另类新说,近期我们在网上发现了一篇个性十足的“奇文”——《我不写教案》,读后觉得与众不同、有些启发,所以摘录出来供大家欣赏;③你说我说,“公开课”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我们需不需要公开课,公开课如何上,公开课如何听。公开课如何评?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主张;④言论会所,本刊2004年第10期曾经刊发过“关于好课标准的大讨论”的一组文章,反响很好,之后陆陆续续又收到一些老师的讨论文章,限于版面,只好摘其要点以飨读者了。  相似文献   

14.
《小学青年教师》2007,(4S):49-49
这是一套既不同于严谨的学术理论.又不同于散漫的教育随笔的教育丛书。作者都是一线教师,他们既拥有高超的教育机智与优良的教学技术,也有深厚的学养,是目前在教育杂志上频频发表文章并引起热烈讨论的“思想者”。这套书不仅凝结了来自教育活动的经验与智慧,而且渗透了来自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以及最新的教育学与课程学的思想,并且具有实践性。作者们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以相关理论烛照、以实践运用支撑的形式,使得文章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的厚度,即便是老问题也让人生发新感受。  相似文献   

15.
数学教育中有许多热点、难点问题,也是教学中很难处理的问题,同时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一些致力于数学教育改革研究的人士,自发成立了“潇湘数学教育工作室”,不定期地举行研讨会,每次讨论一个问题.本刊将讨论的情况及时刊登.欢迎大家也参与讨论,不求意见统一,但求引发思考.请关注本刊预告,及时将你的不同想法写成文章,寄给编辑部.  相似文献   

16.
一组文章引起了如此强烈的反响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本刊2007年第9期全景式地呈现了北京市密云县教研中心李伟臣老师的《磁铁的性质》一课的研究过程,许多老师读后,纷纷以打电话,发邮件等方式与我们交流自己的看法。老师们充分肯定了这种专题策划,我们也期待着全国各地的教研员和老师把你们经过深入研究的教学案例全景式地反映出来,在《科学课》——咱们自己的刊物上闪亮登场。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节课都是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许多老师在充分肯定了李老师的探索精神和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也对《磁铁的性质》一课的教学从不同角度各抒己见。这种以诚相待、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探讨氛围,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有感于此。本期我们约请李伟臣老师谈谈他对教研员上”下水课”的思考,并选发了部分老师的文章,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本刊自去年第9期起,连续5期刊登了关于教案问题的讨论文章,引起了全国各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数不清的电话、电子邮件和几百封来信、来稿,认为作为一名教师不备课是绝对不行的,但备课的方式很多,教案绝不是备课的惟一形式,我们应该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审视教案的功能和作用,教案改革势在必行。许多作者还就教案应该如何改革,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案,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应该怎样评价一份教案的优劣等问题发表了看法,更有一些地方和学校在前几年就开始进行教案改革,并取得了成效。本刊将继续进行关于教案问题的讨论,欢迎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校长和教师积极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8.
今年第一期,本刊从理论和政策层面选登了一组有关教育公平问题的讨论文章。那么.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和理解教育的公平性?面对现实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我们能做些什么?本期发表如下文章,希望能引起大家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我们提倡学术上的争鸣和讨论。金子在烈火中显现,真理在争辩中明晰。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说:“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十余岁,秦灭。”本刊今年第一期发表了傅于尧先生的文章,他对这二十一个字中的“常頞”、“五尺道”、“略通”都提出了自己的解释或质疑。文章发表后,我们收到了一些不同观点的文章。本着“疑义相与析”的精神,我们从来稿中选发几篇刊登在这里,以示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对参加这个问题讨论的文章,我们有两点要求:第一,作者持什么观点,那完全是作者自己的事,但行文一定要有所本,一定要以史料为依据,离开史料去凭空推测或分析的文章本刊不予发表。第二,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材料和角度,并请勿与本刊已发文章重复。另有一篇在禅宗美学上与皮朝纲、董延庭先生商榷的文章,我们也一并刊发在这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我们始终遵循的方针。  相似文献   

20.
在“一课三教”、“磨课”等园本教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师们围绕的讨论重点不外乎两个——“本次活动有何不足?”、“下次活动作何改进?”可如此“研磨”出来的课。结果仍给人“意犹未尽”之感。究其原因,这种是什么——怎么办的线性思考。多是解决教的问题。从幼儿的学法角度思考得较少。更何况一起参与研讨的教师。无论知识背景、教学意愿、行为策略、教学理念等各不相同,在各执己见的讨论中。对执教者的教学改进缺乏一种思想上和行动上的集体支持。因此。无论上课者还是听课者都有“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