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版参考》2005,(7):48-48
中国书籍装帧的历史是漫长的,不同时代的书籍装帧和名称也不同.按历史顺序,可分如下几种:编:秦汉时期的书籍主要是简策,材料是竹片或木板,用牛皮索编串成册,名之为“编”,或叫做“篇”。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制的形成与演变,同书籍的制作材料、制作方法、便于检阅、利于保护等诸方面因素紧密相关。例如,据考古学家们考证,甲骨文书的装订采用中间钻孔用绳串连的办法,是由甲骨这种材料的特质所决定的。它无法象简策一样编连卷舒,也无法象缣帛、纸张一样舒卷折叠,因为甲骨本身不具备这种品质。且甲骨文书只是一种档案,并不提供常人阅览,只备史官或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的书籍装帧彤式,自简策而卷轴,继之为旋风装和经折装。这二种书籍装帧形式的产生,标志着我国书籍的旧形式向新彤式的转变,标志着卷轴制度向册页制度的过渡。    相似文献   

4.
书籍装帧审美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籍装帧在表现手法上可以调遣和借鉴任何艺术门类的艺术元素来创造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美感,有非常宽广的形象构成领域和丰富生动的语言表现空间。优秀的装帧设计播散出美的信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人以高雅、清新的精神享受。体现精神文化内涵是书籍装帧审美的文化特征书籍装帧是书籍“全部内涵”的缩影,体现着书籍的精神气质。它由最初的“装订成册”发展成为有独立审美价值的书籍艺术。体现书籍的内容是发展书籍装帧的初衷,书籍装帧为书籍的内容服务,这种与生俱来的从属性是书籍装帧艺术创意思维和塑造艺术形象的起点和归宿,也是书籍装帧艺术存在的依据。这是一个既有历史渊源又有广泛共识的明确而有指向性的原则。任何脱离书籍内容所进行的装帧设计,都不能称其为书籍艺术。文化内涵是书籍装帧的灵魂,以特定书籍的思想内容为依据、体现其特定的精神文化内涵,是书籍装帧艺术审美功能重要的文化特征。塑造美的形象是书籍装帧审美的艺术特征书籍装帧以塑造美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主题,并用美的艺术形象唤起读者的审美意识。艺术形象的产生正如高尔基所讲“美(艺术品或其他制造品)是一种能影响情感和理智的形象。这些完美的形象都是理性和知觉、思想和情感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而创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书籍装帧设计是包括文字、图画、色彩三大要素的整体设计.图画,指用于装饰书籍的插图.书籍装帧中的图画语言作为书籍之“象”,是书籍之“意”的视觉呈现,体现书籍个性,吸引读者注意力,以达到传播和交流的目的,书籍装帧设计中图画语言的运用应体现时代性、民族性、创新性、整体性.  相似文献   

6.
谈简策制度     
简策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大概在商朝就已经有了.到了周朝就很通行,自春秋至东汉末年造纸技术发明以前,简策一直是书籍的主要形式.同时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具有特定物质形式的简策制度.  相似文献   

7.
一个好的出版家会诱导或支持书籍装帧人员,把书籍内在的流动韵律凸现出来。一个平庸的出版人,却只晓得要求给书籍的前胸和后背贴上一层:“封面设计”。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书籍担当着传播新知和文化大众化的重任,书籍的形式意义和功能的变化引起传统书籍形态由线装书向平装书的转化,也催生了书籍装帧艺术的现代化。许多书籍设计家在吸收西方现代设计思想时,或注重装帧艺术的装饰趣味和形式美,或融合民间艺术因素,创作了大量的书籍装帧艺术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强烈的现代创新意识,也为民国时期书籍装帧设计的现代化提供了历史依据,对于当下书籍装帧艺术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汉书·艺文志》中对于图书的著录,或以“篇”计,或以“卷”称,而当时图书的书写材料又简策缣帛并用,所以很长一个时期里不少人认为《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篇”,是指简策书籍,“卷”是指缣帛书籍。例如,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一中说:“帛之为书,便于舒卷,故一书谓之几卷。凡古书,以一篇作一卷。(《汉书艺文志》有称若干篇者,竹也;有称若干卷者,帛也。)”这种观点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书籍装帧塑造艺术形象是构筑书籍觉形态所必然体现的重要内容和手。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凡是能精当地反书籍主题特征的一切典型事物,都可以为书籍装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典型形象应该是有代表性、独特性的明生动的形象。书籍装帧的艺术形象包两层意思:⑴指书籍整体设计所体现的立体形;⑵指在书籍封面上起主导作用和有领全书装帧气质的典型图形、图像、符以及气氛感觉等的平面形象;艺术形象的产生在装帧设计的思维程和表现方式上有其自身的方法和规。抽象思维、抽象表现和抽象美感是书装帧创意形象的主要特征。本文就运用象方法创意形象谈谈自己的体会。1.抽象思维贯穿形象创意的全过程书籍装帧的艺术形象源于书籍的思想,并且立足于为书籍内容服务,这是一条指向性的原则。艺术形象集中体现了特定书籍的精神内涵,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不同内容,不同类型、功能、用途和不同读者对象的书籍,艺术形象的创意思路不同,表现方法也不同。各类图书无论是学术专著或通俗读物,它们各自都有与之相应的形象类别和基本特征,这是书籍本身的性质和精神文化内涵决定的,也是读者长期阅读经验和审美习惯所形成的。假如置换了不同类型图书的形象,或者创意的形象不能反映书籍内容的特征时,会使读者感到茫然...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世界上文化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一千八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造纸法,一千三百年前发明了雕板印刷。在纸张发明之前,我国古代的人们曾用许多不同性质的材料,如:龟甲、兽骨、铜器、石头、竹签、木板、丝织品等,作为书写文字的材料。纸张发明之后,书籍改用纸张抄写。一般认为简策是中国最早的书籍,由于古代书籍使用的材料不同,书籍的形制各不相同。一在造纸技术发明之前,我国最早出现的正式书籍是写在竹木简上的简策,古人把竹木劈成狭长的细条,经过刮削整治后在上面书写文字。单独的竹  相似文献   

12.
郭树坤 《中国出版》2023,(24):45-49
文章针对出版工作者在编辑设计中认识偏差的现状,分析书籍装帧与书籍设计的区别,提出文编、美编应基于书籍设计的理念,打破藩篱、通力合作,满足新时代读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需求,针对当下出版社普遍存在文编、美编交流不顺畅的撕裂状态,提出通过强化和合共生的观念、树立守正创新出精品的理念、转换对设计工作的认知视角、完善协作创新的机制等举措构建新型文编美编合作关系,在书籍设计理念上形成共识,加强市场意识和精品意识,给图书设计注入“灵魂”。  相似文献   

13.
张杨  李鹏斌 《编辑之友》2018,(8):100-103
仿古书籍装帧设计因其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关联而在现实中大量运用,其设计与渊源大致有几种形式:或完全以古代书籍样式和纸质类型进行装订,或借用线装面貌样式而采用现代的纸张、剪裁和字体,或采用古代书籍的元素符号和表现形态,或成为装饰性的物件.其中所追求的审美意蕴是经典书籍装帧样式所具有的恒常价值,古代书籍装帧审美的现代运用,还包括当下书籍装帧设计审美求新的需要.仿古书籍装帧的艺术形式及其形式美的法则、艺术美的规律是客体存在,内中所蕴含的独特审美意蕴是设计得到普遍认可的内涵所在.  相似文献   

14.
刘瑞 《编辑之友》2012,(2):109-111
书籍装帧设计既是立体的,也是平面的.这种立体是由许多平面组成的,因此书籍装帧设计同样包含了文字、图形、色彩三方面的核心要素.“色彩”指附着于书籍设计元素(图形、文字)之中的、被受众所感知的颜色.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色彩对书籍的塑造、书籍内容信息的传达、思想情感的表现等各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书刊装帧艺术,基本上包括封面设计和内文版式设计两个大的部分。但是,现在大都是重视封面设计,而忽视内文版式设计。一从我国书籍的演变史来看,版式设计的历史是早于封面设计的,当书还没有封面时,书的版式就很讲究了。如三千五百多年前的殷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西周至战国时代刻在青铜上的铭文,它们的字距和行距都很适度,排列十分整齐,既醒目又爽目。还有战国时期的“简策”,它的尺度、行距和字距、字数和行数,都很考究。和“简策”同时并用  相似文献   

16.
王冰 《出版参考》2014,(7):27-28
正书籍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产品,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书籍装帧以其商业化的经济价值在市场运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是书籍的增值点,也是促进市场销售的催化剂。所谓书籍装帧中的市场元素,简单地说就是指装帧设计中那些影响书籍销售情况的因素,书籍装帧的特点因时代的不同而不同,而其市场化因素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传统影响深远,民族文化元素早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书籍是记录人们思想和文化的主要载体,随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面复苏,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对书籍装帧形态的影响与日俱增。如何更好地认识、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开创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新面貌,是现代书籍装帧设计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国古代书籍及其装帧演变古代书籍之美,体现在其从整体的编排设计、纸张材料的运用及整体书籍  相似文献   

18.
历代简牍形制特点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策是中国最早的正式图书,我国从古至今已有100多次简牍出土和发现,笔者对这些资料做了一些统计和研究,着重总结它们在形制上的特点,如载体形式,简策长度,行款,装订方式,书写方式与书体等。并发现,简策与后代书籍相比虽然还有很大的差别,但不能否认的是,它已在蕴藏着后代书籍制度的雏形,并且对之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我国法学文献始于“金文”,亦谓铭文。《左传·昭公六年》:“郑人铸刑书”,杜预注:“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郑人即子产,前543—前522年间执政,改革田制和赋税,并于前536年将制定的法令条文铸于铁鼎,晓喻众人。这是我国法律条文公布于众的最早记载。此后又有“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之说(“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据著名史学家范文澜考证,前五一三年(鲁昭公二十九年),晋国起兵筑城,令兵士铸刑鼎,宣布范宣子所作的法律条文。春秋战国时,并盛行以竹简为书写材料,谓之简策。简策是我国正式书籍,它除用于书写经典和文学著作外,还常常用于书写成文的法典,如邓析私造的《竹刑》。邓析,郑国人,与子产同时,但晚死二十年。他不满子产所铸刑书,就私自编了更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相似文献   

20.
第一章我国书籍的产生和早期的发展 (从远古到公元前221年) 第三节我国初期的书籍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正式书籍,是写在竹、木简上的简策和绢帛上的帛书。古籍上有“先王寄理于竹帛”(《韩非子·安危》),“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墨子·明鬼》)等记载,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竹帛已成为写书的主要材料。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文中说的更明确:“著于竹帛谓之书”。我国书籍至此才有了定形,用竹帛写的书籍是我国正式写本书的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