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一:新世纪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8页“试一试”的第1题(如图1):1+3=44-□=□图1题目的本意是要求学生根据小朋友套圈游戏,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答案明显是4-1=3或4-3=1。但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位学生说“:老师,我列出的算式是1-1=0。”他的想法是:原来有1只鸭子,被套走了1只,所以一只鸭子也没有了。还有一位学生说:“老板原来有4个圈,‘卖’给小朋友4个,小朋友扔完后再还给老板,所以老板一个圈也没有少,算式是4-0=4。”这两位学生虽然是由图意想象开去,思维中也明显含有数学成分,但他们列出的算式“1-1=0”和“4-0=4”,并不符合本题的教学…  相似文献   

2.
一次,一位青年教师上公开课,出示了一幅图,图上有7只小鸡,左边3只,右边4只,请小朋友看图编应用题,并列出算式.  相似文献   

3.
案例一:“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课堂上,在引导学生提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问题并列出算式34+16后,我让学生估计一下得数的范围,然后引导学生口算,接着放手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学生很轻松地列出了竖式,并算出了正确的得数,教学流程显得那么的流畅。这时,我想若再追问一句:“十位上的5是怎样得到的呢?”关于进位的教学难点就会突破了。突然,生,举起手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4+6=10,在竖式上不写10,却写0呢?”这个问题有价值,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进位的原理。“是呀,为什么?”我把这个问题又抛给了学生。  相似文献   

4.
有个初中学生问他的数学老师:“在同一个运算式中,为什么要先乘除后加减?”这位老师说:“这是国务院规定的。”笔者也碰到过一些小学数学老师问过这个问题。“先乘除后加减”是一条运算规定,这个规定是否合理,小学生存有疑虑,如何向他们通俗易懂地解释呢?在教四则混合运算时,可举这样一个例子:小张有15元,买了3本故事书,每本4元,还剩多少元?学生一般能够列出算式:15-4×3。怎么算呢?这个算式的结果学生都知道是3,因为他们知道手里还剩3元。由此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可以发现先算4×3=12,再算15-12=3。但如果先算15-4=11…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与全班孩子学习了一篇很感人的文章--《老师的手》,作者是美国作家。文章主要写了在感恩节那天,老师要学生们画一幅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一个其貌不扬的男孩子道格拉斯画了一只手。大家议论纷纷,猜测着是谁的手。这个男孩子悄悄地告诉老师:“老师,这是您的手。”因为老师经常牵同学们的手,也经常牵他的手。在文章的最后,有这样一句话:“也许感恩节的意义并不在于接受礼物,而是借此机会感谢他人对自己的付出,无论这种付出是多么微小。”一个一年级的孩子用这幅画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感谢,确实让人心动。在一种很美好的氛围中,我和65个孩子一起读着这个故事。“我很想对你们说一句话,可以吗?”我很郑重地问孩子们。“好啊,当然可以。”65个孩子静静地望着我。  相似文献   

6.
排队教解题     
小学《数学》第二册有这样一道题目:放学路上,小军的前面有4个人,后面有3个人。路上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小朋友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不能理解题中暗藏的数量关系,往往容易误解成:4+3=7(人)。如果老师只是停留在书面分析上,学生很难接受。怎么办呢?在课堂上,我要学生按题意排队,学生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让“小军”和7名同学(4名排在小军前面,3名排在小军后面)排队“放学”。问:“路上共有几人?”学生一眼就可以看出共有8人。又问:“有个同学算成4+3=7(人),错在哪里?”“他没有算小军。”学生轻松地列出了算式:4+3+1=8(人)…  相似文献   

7.
黄子芩 《中国教师》2010,(Z1):391-391
<正>在一天作业中,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有两群鸟,头向着中间,一边4只,一边1只,请学生学生列出算式,因为是一年级学生,而且刚学过加法,所以绝大部分学生都列出了4+1=5的加法算式,有几个学生列出了4-1=3的减法算式,而作为教者的笔者做出了这样的判断:列加法算式的正确,列减法算式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小中见大     
片段一:《空气影响物体的运动》课开始时,教师没有按照教材的固定程序导人,而是另外设计了一种思路。他从桌子里拿出一把伞,问道:“谁愿意上来为大家作一个小实验啊?”这个导人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一个小个子学生上去了,老师首先要他空着手从讲台的左边跑到右边,然后要他打开伞,用手顶着它再从教室的右边跑到左边。教师问小个子学生两次跑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他回答说:“我第二次跑的时候,觉得有很大的劲在推我,所以我跑得有些吃力。”教师就适时地问全班学生:“你们能解释一下他为什么会这样吗?”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展开了讨论,有的说是因为跑的时候产生了风,有的说是空气推着伞,不让它走……于是,教师很自然地就引入了本课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黑熊老师常常对学生说:“我对你们的要求不高,我只希望你们尽力……” 问题是,每当他一这么说,他的学生几乎无一例外立刻就会叫:“有啊!我有尽力啊!我很尽力啊!我已经尽了全力啦!” 这个“尽不尽力”实在是很抽象,很多时候,黑熊老师明明觉得学  相似文献   

10.
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一位老板模样的家长领着一个孩子到办公室找我。一见面,他就紧紧地握住我的手,连声说:“请老师多多关照!”坐下后,他对我说:“我的孩子叫李小成,分在了你班!”接着,他就招呼孩子:“来,向你的新班主任老师问好!”,我打量了一下这个孩子:长得很粗壮,头发黄黄的,不知是染的,还是天生的,脸上满是青春痘。我皱了一下眉头,直觉告诉我:“这不是一个好对付的学生!”  相似文献   

11.
在教“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时,教师首先出示“1+ 3×2”这道题,全班大部分学生举手争着回答,一位学生说:“1加 3等于 4, 4乘以2等于 8。”教师把得数板书好,问学生对不对,他们都说对。这时,教师出示下图:   问:“一共有几个△ ?”“ 7个。”“怎样列算式 ?”学生各抒己见,说出了三个算式:1+ 6=7,1+ 3+ 3=7,1+ 3×2=7。学生观察这三个算式,发现了问题:看图写算式中的第三道算式与首先出示的那道算式完全一样,但得数不同,1+ 3×2=8是错的。错在哪里呢 ?他们全神贯注地自学例题,课堂鸦雀无声。片刻,课堂活跃了,…  相似文献   

12.
一年级的数学练习中,经常有看图写算式,这样的练习既能联系生活学数学,又能让学生在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我们先来看下面两例:例1:图意:原来有三只小鸟在吃食,飞走了2只,还剩下1只小鸟。列式:3-2=1本来,这样的解答无可非议,因此,当学生列式为“1+2=3”时,我毫不犹豫地给他判错。可学生非常委屈地找来说:“老师,我做得对呀,你看,地上有一只鸟在吃食,天上有两只鸟在飞,天上的两只鸟是两个姐姐,它们看见小妹妹太饿了,自己舍不得吃,只在空中飞翔。它们是姐妹三个呀!”多美的童话!一幅简单的图…  相似文献   

13.
刘川芳 《四川教育》2006,(10):33-33
[案例] “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用小棒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形,在规定时间内摆出若干个同样的图形,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再根据“几个几”的认识,把这些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通过观察、归纳,让学生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老师强调指出:“像‘5+6+7’加数各不相同,能用乘法算吗?”多数同学说:“不能。”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数学第六册“加减法的一些速算法”中例3关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把这个数减去几个数的和”这一性质及相应的速算法可分下面四个步骤进行教学。[直观感知]教师用灯片或绒板出示一幅图,图意是老师有10朵小红花奖给小朋友,第一次奖2朵,第二次奖5朵,还剩多少朵?要求学生看图列出两个算式:  相似文献   

15.
【活动设计】一、激发求知欲望组织学生“听算”:2+2、5+5+5+5、3+3+3+3。师:同学们能像老师这样编“连加”算式,相互进行“听算”吗?学生相互编这样的“连加”算式,分小组进行“听算”。教师出示学生编的部分“连加”算式,让学生观察、思考:你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都是“连加”算式,每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这样的“连加”算式与“加数不相同的连加算式”比较。师:同学们能给这样的加数取一个名字吗?在学生取名为“相同加数”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相同加数”是二位数、三位数…  相似文献   

16.
教师出示24 7、15 s、15 3、0.6二习、4令0 .5、1 .2小。.3、刽‘2、乃‘5等算式,要学生将这些除法算式分成“除尽”与 “除不尽”两大类。从而得下图(图1)。除滋葬式图1再引导学生观察“除尽”这些算式的特征。从观察、分析、比较中得出图2。降法嘛儿/木脸除、、5令3一0.6专3斗今5,,.州冲.3胶味.:一卜3,书寸占 图名 然后,由上面韦恩图的综合、概括,又得图3。从而使学生明确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除法算式 图“ 教这堂课的教师认为,他如此运用集台思想,是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对“整除”、“除”等客易混淆尽概念之间的模糊认识问题的。然而,笔者…  相似文献   

17.
一、例1的教学引入新课.多媒体投影屏幕显现出例1的小棒图.教师指出:1捆小棒有10根.紧接着提出问题: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并列出算式?学生列出“42÷2”的算式后教师指出:这就是今天我  相似文献   

18.
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师都熟悉如下带框框的图:这是在小学一年级数学关于“20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知识中,各种版本的教材经常选用的看图列式题目。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指导学生列出算式1+3=4和6-2=4,要是学生列出其它算式如:4-1=3和4+2=6,此时准会有一些老师义正辞严:错!特别是在讨论后者那带虚线框框的题目时,有的教师竟打出“依纲靠本”的旗号解释说:如果那个框框变为实线()时,才可以列式4+2=6,用了虚线的框框()就一定要列成减法式子。如果这样的解释符合课本意图不算错的话,那么使…  相似文献   

19.
一次,听一位教师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了“分数除以整数”以后,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辆汽车2/5小时已经行了18千米,1小时将行多3少千米?”然后让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列出算式,再思考:你准备怎佯解决这样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几名小学生自编自演一个小品。它的情节是:有一个小学生随便把易拉罐扔在地上,一位老伯伯走来,对他说;“不可乱扔垃圾”。这个学生二话不说,拾起易拉罐。等老伯伯走后,他又把易拉罐扔在地上当球踢;又遇到警察叔叔,同样,二话不说,乖乖地把易拉罐捡起来,过后又扔在地上;迎面走来一位像是老师的人,这个学生不等他开口,就抢先说:“老师,请你不要多说了,你要讲什么,我都知道,我把易拉罐丢进垃圾箱就是了。”这个小品的主题是“不乱扔垃圾”。有意思的是,这个小品无意中表露了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形象:教师是唠唠叨叨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