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明清时期是中国人口增长的高峰期,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口压力下的毁林开荒,围湖垦田,使黄河流域的草原植被破坏,使黄河流域原有的水系紊乱,破坏了黄河流域原有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平凉府(包括今天的甘肃省平凉市所辖地区、庆阳市的镇原县,宁夏固原市和吴忠市的海原县)地处甘肃省东部和宁夏南部,陇东黄土高原西部,该区气候干旱少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本文拟通过对大量的正史资料和平凉府方志进行检索梳理,对明清时期平凉府人口增长,土地开垦,水利设施的建设及农作物的种类等进行了探究,进而对明清时期平凉府农业开发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以致对历史时期降水量较少、生态环境脆弱的黄土高原地区的农业开发有所助益,以引起当代开发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由于人口增多而大量的土地开发,导致了湖南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表现在湖南植被的破坏和洞庭湖区域灾害的频繁。落后的生产开发方式是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经济利益的诱导,使得人们追求金钱,忽略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经济作物及农作物的推广,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4.
书院作为一种既独立于官学和义学之外,又于官学和义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的教育机构,对我国古代的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运城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宋代夏县温公书院的建立起,到明清时期共建有70馀所书院,这些书院对运城地区的教育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在梳理了宋代至光绪二十八年间出现的书院基础上,具体分析运城地区书院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太原盆地内水环境发生重大改变,主要表现在河源水量减小,含沙量增大和河流频繁迁徙改道以及湖泊温度等。究其因,既有气候因素、地形状况、地质灾害等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又有人类活动加剧对太原盆地内水环境产生重大破坏等人为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今六安市西老淠河河道内存在一个江心洲,现名月亮岛。在明清史料中即有关于此江心洲的记载,并且从相关记载中还可以看出沙洲和其附近河道的变化过程。以明清地方志为基础,分为康熙前、康熙至雍正时期和雍正后三个时间段,对六安城外的沙洲及淠河河道的变迁做历史地理学的考证,并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对其变化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闽粤客家掀起了倒迁入赣的移民浪潮,这一现象引起了史学界尤其是客家学界的高度关注。但是,因受研究角度的局限,学术界普遍忽视了这一历史现象对赣南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有基于此,本文以环境史学的理念为指导,对此问题进行了重点考察,并得出了以下认识:明清时期闽粤客家的倒迁引发的赣南地区尖锐的人地矛盾,以及伴随移民而来的新的生产方式,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空前的破坏,自然生态和人们的生态意识因此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是云南和贵州彝族地区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中央政府废土官、设流官,加强了统治,同时封建地主制经济逐步取代了封建领主制经济。这时期,大量汉族人民进入彝族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有利于彝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但是,由于明清统治者的残酷镇压与统治,彝族退居山区和半山区,不利于彝族农业经济的发展,成为近代以来云贵地区彝族农业经济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10.
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边疆的治理与开发。云南藏区逐渐走上了发展之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农业,工艺技术得到提升的手工业,中央政府支持下快速兴旺的采矿业,以及依靠茶马古道而渐形繁荣的商业贸易,为今后云南藏区形成完整的经济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白洋淀旧称西淀,大部分位于河北省雄安新区,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湿地,有“北地西湖”之称,历史上与其并称的东淀在2023年海河流域强降雨中启用为国家蓄滞洪区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明清两代均定都北京,“东西二淀”地区就成为京畿的命脉,水问题也日益突出。研究该时期该区域的水环境变迁过程,挖掘其变迁的特点,对于今天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系统保护与开发这一地区的水资源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沧州武术文化的长盛不衰,与其地理条件、历史背景、民族构成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京畿之地和南北要冲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沧州是习武之人的汇聚之地,加之,沧州一带自古有习武的传统,明代又有大量习武的回族军功世家迁入,更丰富了沧州武术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六朝初期才真正拉开了皖南农业开发的序幕 ,此后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其发展速度赶上并超过了黄河流域 ,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探讨这一时期的皖南农业 ,对了解本区农业发展的变化过程 ,进而对江南经济发展的认识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云南方志纂修取得了重大成绩,体例类目日益规范,渐趋一致,各志体例的主要类目逐渐固定、因袭,如天文、地理、人物、风俗、户口、田赋、土产、寺观、艺文等,几乎成为方志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但一些类目也随社会的发展变化逐渐发生改变,不同时期方志的具体类目均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作相应调整。类目的增减、改变随地区、历史时段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特点,某些类目的沿用、突然出现或消失,在很大程度上是地方社会历史发展及现实环境、意识形态发生重要变化的表现和记录。  相似文献   

15.
晋南地区是我国旱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自古以来便是全国重要的农区。然而,在唐虞早夏时期,伴随着剧烈的社会环境变迁和史前全球性气候事件下当地自然环境的逐步演变,从农业技术选择的角度上来讲,当地先民们,在传统旱作农业依然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局部性地采取了稻作农业技术,使得稻作农业在晋南地区经历了从无到有、并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论历史时期的湘南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历史时期的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有着紧密的依存关系。湘南道县寿雁镇玉蟾岩文化层中发现了一万四千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谷种子。玉蟾岩遗址入选全国一九九五年度十大考古发现和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玉蟾岩遗址文化层的存在是以湘南优越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丘陵河谷平原宽广、土壤深厚肥沃、水源条件好等生态环境为背景。尽管古代的湘南乃蛮荒之地,但农业开发的历史相对较早,在全国的农业地位重要。随着湘南人口的增加,农业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自明清以来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尤其是建国以来的无节制开发,乃至水旱灾害愈益严重而频繁,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以史为鉴,湘南21世纪的农业结构调整应特别重视生态建设问题。为此,必须振兴林业,大力发展牧业和渔业,下大力气调整和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卫河发源于河南辉县苏门山百门泉,经新乡、内黄、临清入河,北达天津,是北方漕运通道的一条重要水源.明清时期,卫河水浅阻滞,有碍漕运,朝臣因此提出挽漳、引沁、辟丹三种水利建设方案,并加大卫河修浚力度.清代,国家先后制定“官三民一”、“官二民一”、暂闭民渠民闸等用水制度,最终确立了“漕运尤重于民田”的指导政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分两个大的历史时期即唐至北宋初年、北宋中期至南宋来论述西部自然环境变迁,以及由其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变迁,认为唐至宋这个历史时期的气候由暖转寒起到很关键的作用.这一重大变化,对西部当时以及现在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前,毕节地区乃至整个贵州经济都十分落后,被视为"蛮夷之地"。明代大规模的汉族移民涌入今毕节地区境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以及充足的劳动力,有力地推动了毕节地区农业、工矿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改变了其落后、野蛮的面貌,使毕节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这种变化是与汉族移民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20.
明清两代,是河西走廊水利大发展的时期,不仅渠道的数量超过以前,而且灌溉面积及其经济效益都是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