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来,新闻侵权纠纷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它深刻地反映了我国新闻体制改革工作过程中新闻自由、舆论监督与公民个人权利的冲突与矛盾.如何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实则关系到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新闻法制的完善.由河北经贸大学田韶华副教授等撰写的<新闻侵权法律制度研究>(已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作为系统研究新闻侵权法律制度的学术性著作,在许多方面都有新的进展,是新闻侵权领域的一部有较高质量的新作.通览全书,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山西黄河电视台的《黄河新闻》 节目,作为《山西新闻》(联 播)的延伸和补充,在探索“如何把镜头对准人民群众,让电视新闻受到观众普遍欢迎”的课题中,积累了新鲜经验。它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使观众耳目一新。它以社会新闻为主体,贴近现实社会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要  相似文献   

3.
文刚 《新闻知识》2007,(10):87-88
新闻机构承担了传播新闻以实现公民的新闻自由的神圣使命。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过程中,可能会给他人的合法权利和自由造成一定的损害。其中,对他人民事权利的损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新闻侵权,新闻机构  相似文献   

4.
新闻真实性和新闻侵权的法律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闻的本质和新闻侵权新闻的本质是对事物的真实性的揭示,它所反映的必须是客观的事实,绝对不允许像电影、文学、戏剧作品那样用虚构的故事来再现现实社会。因此,真实性是新闻能够成立的基础和根本,新闻如果离开了这一基础,也就不成为新闻。如今,很少有不被纳入新闻视野之下的社会现象和事件,新闻已对整个社会和公众的生活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甚至可能使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判断事物的标准发生变化。正是因为新闻活动对社会所产生的强大作用,使受到新闻关注的人或事的原有的一种状态结构被改变,并因此可能影响整个社会改变对其既有的看法或评价。当这种被改变的看法和评价对新闻所关注的对象产生不利影响,并且是由于新闻行为的不当所造成时,新闻侵权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今天的社会已迎来了“泛媒体时代”,而在以速度取胜的信息大战中夹杂着诸多不真实、不客观的报道,也不可避免的会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利,新闻媒体侵权案件大量出现,整个媒体行业的声誉受到损失。在我国,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舆论阵地、又是人民群众的喉舌,在这种特殊的国情背景下,媒体失去信誉无疑将产生严重和深远的负面影响。所以,对新闻侵权案件类型、成因和预防措施分析研究,具有强烈而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闻隐私侵权的法律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晖 《新闻前哨》2003,(6):15-15
(一)新闻隐私侵权的抗辩 新闻为了反映社会生活,就涉及内容的广泛性而言,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与活动有关的各类人物。新闻的目的在于向社会提供重要信息,以实现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但同时,公民也有保护自己的私生活不受侵犯的要求,因此,新闻自由与隐私权都是人的权利和自由,新闻自由如果冲破了法律的限制,就会导致侵权。但在特定的条件下,新闻隐私披露却可以阻却违法,此即新闻隐私侵权的抗辩事由,包括:  相似文献   

7.
新闻法学是国家85重点课题,1992年,国家教委霍英东学术基金资助“新闻法律与人格权”课题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34岁的王利明教授、法学博士任课题组长,研究人员为该校法学院、新闻学院的教师和博士研究生。该课题的第一本书是《新闻侵权法律辞典》。其中许多有关新闻的法学概念是从法哲学和法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和重新释义的,不同于常规界说。这里选刊新闻法律的若干基础概念:自由、思想自由、新闻自由的词条讨论稿,供读者研究、探讨。下期将续刊言论自由·传播权·知晓权等词条。  相似文献   

8.
生活在人群中,名誉是人的最重要的利益之一,当一个人的声誉受到损害,他所追求的人格认定便会残缺不全甚至完全崩溃,由此带来的痛苦往往更甚于单纯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宪法》对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报道权作了相对抽象的规定,新闻工作者享有广泛的采访权、报道权以及新闻监督权等权利;然而,近年来有关新闻报道中发生的新闻侵权事件屡见报端,引起了社会较大反响,也促使新闻从业者不断反思;本文从法律角度分析新闻侵权现象,力图厘清新闻报道与新闻侵权的法律边界,使新闻报道在法律的轨道上发挥它巨大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0.
11.
12.
曾彤 《新闻界》2003,(4):21-22,24
新闻媒体的性质及其社会角色,决定了媒体在传播信息、实施舆论监督时,极易卷入侵权纠纷中。过多的新闻官司,不仅干扰媒体的正常工作,而且使媒体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此,加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尽量减少由于侵权而引发的官司,已是媒体必须认真对待的严峻问题。本文将就媒体当前最容易涉及法律纠纷的主要方面作一简要的分析,包括:隐性采访,公民名誉权及隐私权,著作权,对未成年人的报道与犯罪报道等问题。一、关于隐性采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的《广播电视辞典》(1999年版)对隐性采访定义如下:“隐藏记者身份与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媒介发挥了越来越强的舆论监督功能,新闻干预社会生活的力度加大,广度也得到拓宽。但与此同时,因监督引发的新闻官司也迅速增多。人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重要而又棘手的问题:如何运用法律控制手段来检视舆论监督者,同时又不至于“软化”其监督社会的能力?一个迫切而有效的办法当然是加快新闻立法。法律作为双刃剑,对权利和责任有着确定的划分。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新闻法在我国尚未能露出水面,我们只能依据现有法规来监督媒介的行为。一、新闻监督侵权的实质及表现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才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  相似文献   

14.
15.
新闻媒体的性质及其社会角色,决定了媒体在传播信息、实施舆论监督时,极易卷入侵权纠纷中.过多的新闻官司,不仅干扰媒体的正常工作,而且使媒体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此,加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尽量减少由于侵权而引发的官司,已是媒体必须认真对待的严峻问题.本文将就媒体当前最容易涉及法律纠纷的主要方面作一简要的分析,包括:隐性采访,公民名誉权及隐私权,著作权,对未成年人的报道与犯罪报道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道与新闻侵权的法律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宪法》对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报道权作了相对抽象的规定,新闻工作者享有广泛的采访权、报道权以及新闻监督权等权利;然而,近年来有关新闻报道中发生的新闻侵权事件屡见报端,引起了社会较大反响,也促使新闻从业者不断反思;本文从法律角度分析新闻侵权现象,力图厘清新闻报道与新闻侵权的法律边界,使新闻报道在法律的轨道上发挥它巨大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7.
郑保卫 《新闻界》2000,(3):62-63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变化。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废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全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由于坚决地实行了改革开放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以进一步解放。90年代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我国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转轨这一伟大变革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呈现出一派前所未见的崭新景象。1997年9月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公有制多种实现方式”的重大命题。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 ,我国先后出现了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  相似文献   

18.
刘友华 《出版科学》2010,18(3):108-112
正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知识产权制度的全球化亦与经济全球化同步而行。发展中国家不由自主地卷入这场洪流之中,其代价则是接受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度的高标准、高水平保护。在这一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人权(Human Rights)标志人摆脱奴役和压迫状态的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肯定和确认人的主体性的基本观念,也是新闻法学的基础概念。人权观念萌芽于原始社会关于人的自我意识之中。原始宗教和神话中有些强调人高于一切、人生而平等的内容,实际上就是朴素的人权意识。人权观念在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中占极重要的位置,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关于自然权利和自然法的理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即使在欧洲中世纪,圣经中的人权内容仍有着广泛的影响。古代人权思想是与贵族奴隶主特权思想相对立的产物,近代人权思想则是与封建专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