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玄学以“有”、“天”为中心,形成了“贵无”和“崇有”两派。这两派围绕着“有无本来”等问题,分别从本末关系、动静关系、一多关系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重要地位的“有无之辨”。两派的辨论不仅提高了当时人们的理念思辨水平,而且为充实和丰富中华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代,“天”主要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自然之天,二是神灵之天。所谓“究天人之际”,主要就是对神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之间关系的探索,其中又以探索自然与人为的关系为重点。“天人合一”说强调的是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息息相通、和谐统一。当时阐发此说的主要有孟子和庄子等。孟子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的命题,认为人性与天道是相通的、统一的,人心是能感通的主体,人们只要尽量发挥、扩展自己的本心,就能了解自己的本性,而人的心性又为天所赋予,因此知性也就能知天。这里,“天”既是最高主宰,又是最高的必然规律。孟子相信,…  相似文献   

3.
《中庸》的“参赞化育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哲学有丰富的生态意识,《中庸》的“参赞化育”说就是其中之一。“参赞化育说”与“人类中心论”的最大区别是,它不是以征服、战胜自然为人类进步的标志,而以尊重自然,促成自然界的进化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唯一选择。这一学说为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指导。  相似文献   

4.
<正> 关于“人化自然”与美的关系问题,美学界有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人化自然”与美不存在任何关系;一种观点认为,“人化自然”是美的唯一形式。我持第三种观点:“人化自然”与美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范畴,它各自具有独立的结构,其中只有一个层次是同一的,其余的层次是不相干的。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实践已初步证明,“不争论”是邓小平同志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而创造性地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战略和策略意义的重大方针。这一方针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贏得了时间;为改革开放,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稳定的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和有利的国际环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新鲜的经验;为在和平与发展时代,解决国家之间、政党之间关系问题提供了一条新思路。然而,人们对于“不争论”这一命题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存在着一些片面的认识,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因而,具体地考察邓小平同志提出“不争论”命题的历史背景与主要目的,深入探究这一命题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的与现实的价值,廊清某些模糊认识或错误观点,对于全面而深刻地认识邓小平同志这一重大发明的创造性贡献,更好地贯彻“不搞争论”的方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教师主导作用的新视野李国君李斌一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历时久远的争论,形成诸多看法:“教师主体、学生客体”说、“学生主体、教师客体”说、“老师、学生同为主体”说、“教师、学生为客体”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等等。其间经历了“教师为主”、“儿童中...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小学自然第九册第八课《根的作用》,设计了“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学生在实验中,不仅发现了试管内的水量减少,而且发现了不同的植物,根的吸水量也不同。到底根的吸水量的多少与什么有关呢? 同学们争论起来,有的说:“与根的大小有关”,有的说:“与根的多少有关”,有的说:“与叶的多少有关,与根没关系”……  相似文献   

8.
标准答案     
有一天,我考朋友一个脑筋急转弯题。我问: “有一个女孩从海边的沙滩上走过,她的身后为什么没有脚印?”朋友顿了顿问: “当时天黑了吗?”我说:“没有天黑。”朋友回答说: “如果天黑了,连人都看不见,自然看不到沙滩上的脚印。”朋友说得有点道理,但我摇头说不。“那么,是黄昏的时候吧?”朋友接着问。我有点不懂,问: “这有什么关系?”“如果是黄昏,开始涨潮了,潮水就把脚印冲刷掉了。”  相似文献   

9.
杜甫的诗歌,一向被称为“诗史”,又被称为“图经”。所谓“诗史”,系就反映当时现实生活而言;所谓“图经”,是说他足迹所往,皆有所描绘,该包括他描写自然景物的山水诗。杜甫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诗篇,是杜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得到人们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0.
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达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基本上结束了关于言意关系的争论.本论文深刻探讨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在语言与思维方面对当时以及后代的影响,对当时女性逻辑思辨的影响;魏晋的“言”“意”具有现代符号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说陶渊明的作品是“和平”的。在当时内忧外患的环境里,他“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加之自身性格方面之原因,及当时玄风之影响,他最终选择了一条归隐田园的路。与山川相拥,与农民同劳动,与自然相亲近,最终才有了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田园诗歌。  相似文献   

12.
标准答案     
从报纸上看到一个脑筋急转弯,觉得挺好玩的,回家时就想考考儿子。吃晚饭时,我问儿子:“有一个女孩从海边的沙滩上走过,她的身后为什么没有脚印?”儿子停顿了一下问:“当时天黑了吗?”我说:“这跟天黑有什么关系?”儿子回答说:“如果天黑了,连人都看不见,自然看不到沙滩上的脚印。”儿子说得有点道理,我只好说天没有黑。“那么,是黄昏的时候吧?”儿子接着问。我有点儿不耐烦了:“这有关系吗?”“如果是黄昏,开始涨潮了,潮水就把脚印冲刷掉了。”我耐着性子说是中午,心里想这回儿子可该说出答案了吧,没想到儿子继续问:“这个女孩是个杂技演员…  相似文献   

13.
魏晋玄学的一大主题就是讨论“名教”与“自然”关系,二者的关系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魏初何晏、王弼主张的“名教出于自然”论;魏末以嵇康为代表的竹林贤士所主张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论;晋初裴颇、郭象等主张的“名教即自然”论。在不同的阶段,“名教”与“自然”的关系虽有不同,但是玄学家们最终目的还是要维护、重建名教。玄学关于“名教”与“自然”关系的演变,也影响到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同时代招隐诗的创作,就经历了从“招隐诗”到“反招隐诗”的转变,其中“招隐诗”创作以陆机、左思、张载等人为代表,“反招隐诗”则以王康琚的《反招隐》最为著名,而招隐诗创作的变化也反映了玄学论题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民国初期的“省治”与“县治”问题,不仅仅关涉地方自治的层级之分,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它还含有是以“省”还是以“县”为地方自治基本单位的争论,即时人对地方与中央分权的关系设定。而其时孙中山对地方自治基本单位的确认或后期变化,则始终都是将其置于有利于国家一统的地方与中央关系的格局来认识的。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在侗学探讨中,对侗族来源的争论较为激烈,成为侗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归结起来,不外乎“土著”与“外来”之争,在“外来”说中又有“江西”说、“梧州”说、“福州”说及“洞庭”说之别,莫衷一是,争论纷纷。本文拟对此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问题,是各国教育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我国从70年代后期开始,在国外新的教育思想和国内改革潮流的影响下,对这个问题的争论,曾经出现过高潮。争论中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见解,其中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认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掌握了知识,自然就会有能力,因此传授知识比培养能力重要。另一种认为,在当今科技革命,“知识爆炸”的时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培养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持这两种意见的同志,虽然能用不少理由来正面论证自己的观点,但又很难有力地否定对方的观点。这场争论,近几年有些淡化,但不能说已经得到了明确的答案。尽管如此,这场争论仍很有积极意义,深化了对知识与能力两者关系的认识,推动了教学理论的发展,更新了教学观念,促进了教学改革。在争论和探讨中,较多的同志逐步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 1.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有了较丰富的知识,才可能有较强的能力,不能离开传授知识来培养能力。同时,能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没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如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就不可  相似文献   

17.
《周易.系辞》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指无形或未成形体的东西,“形而下”指有形或已成形体的东西.自《易传》提出了“形而上”与“形而下”这一对概念以后,关于“形而上”与“形而下”关系的争论,自汉唐以来一直是哲学家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魏晋时期“自然”审美意识的梳理,概括了“自然说”美学思想的发生和发展,出于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追求,不少当时的文人雅客加入了“任自然”的美学意识潮流之中,并最终达到对人格美的崇尚。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然发展”,包括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自然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自然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观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然发展”。“自然发展”有连续性、类似性、灵活性三种理论形态。连续性即直接的继承关系;类似性即间接的继承关系;灵活性即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鄙视忘恩负义的人,西方人也如此。英语中有句俗语,专为忘恩负义者画像:“The dog that bits the handthat feeds it”,直译为“咬饲喂了它的手的狗”。 对于狗,活着是为了吃饭,吃饭是为了活着。主子的手天天喂它食物,自然恩比天高,以至于绝大多数狗对主子忠贞不二甚至以死相报。如果某只狗不识好歹,吃完食物就去咬饲喂它的那只手,当然是忘恩负义之至! 殊不料,有人用这句话来形容我! 当时我正同一位美国朋友争论涉及中美关系的某个问题。我对美国在中国问题上的不公正态度略加“攻击”。这位美国朋友说:你现在上学的资助是美国的,却还要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