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戬 《文教资料》2010,(9):168-169
大学生在道德学习的认知学习、情感学习与行为学习方面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以“知”明是非,引导大学生道德认知学习;“情”唤共鸣,激发大学生道德情感学习;“行”重养成,矫正大学生道德行为学习是高校德育策略的有力探索。  相似文献   

2.
试论多角色体验教学法对大学生道德行为养成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启照 《文教资料》2008,(20):196-197
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是实现知行统一、德行统一的过程.单纯进行知识灌输的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德育效果不佳.多角色体验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可以为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提供情感体验,有助于把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及道德实践的行为训练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3.
德育是教育的本体议题,是教育实现其所负载价值观的重要核心。道德学习是确认德育活动发生并开始发挥其育德功能的标志。道德情感是主体由内而发的意志特殊情感体验,是德育主体认可并内化道德规范的前提,也是促进和激发道德行为的基础。以"非指导性"作为道德情感的学习原则,为道德学习提供了新的思路。"非指导性"道德情感学习具有情境性、生成性、体验性、创造性和整合性的特征,不仅对德育主体道德价值的建构,而且对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品德心理结构是德育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它对研究品德发展的规律、德育过程、德育方法、德育评价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处在人生道德启蒙阶段的幼儿期,其品德心理结构有何特点,如何使德育过程更好地适应这些特点,以取得最优化的德育效果,这是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所共同关注的课题。国外的心理学理论,往往把品德看成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体。美国心理学家柯汀斯(W.M.Kurtines.1984)等在《品德、道德行为及其发展》一书中提出:“纵观品德的研究,一般都将它分为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大都也持这样的观点。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学习道德存在问题与培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学习道德存在学习道德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学习道德情感不稳定、学习道德意志薄弱、学习道德认知和学习道德行为失调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学校教育在大学生学习道德培养上要确立"四全"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学习道德实践环节,营造校园良好教育氛围,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学习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6.
道德需要是道德学习、道德修养与道德行为的动机,是人的道德行为产生的原动力.激发道德需要既是德育凸现生命力的手段,又是德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生实施道德教育应适应其心理特点,以道德需要为起点,使其产生道德动机,强化其道德行为,从而达到德育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7.
黄涛 《师道》2008,(7):75-76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导行作为思品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思品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因而,导行成为思品教学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道德行为作为思品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思品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品德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份.在道德认识上,中学生高于小学生,且差异显著.在道德情感上,初中生的水平既低于小学生又低于高中生,说明初中期是青少年德育的关键期.在道德行为上,中学生水平低于小学生,而且在总体上青少年的道德行为水平低于道德认识水平,提示加强青少年德育应根据年龄特点,在加强道德观念教育的同时,应强化对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主体发展性德育实践探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发展性是现代德育的本质属性,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阐述主体发展性德育实践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转型时期,当代大学生道德状况呈现出三个基本特点,即道德观念的多元性,道德行为的冲突性,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矛盾性,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针对大学生道德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对策:一是改革《思想道德修养》课,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二是完善德育机制,优化德育功能;三是加强道德实践,实现知行转化。  相似文献   

12.
知耻与趋荣是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两个不可或缺、相互作用的伦理维度。知耻是大学生德育的底线和基点,趋荣是大学生德育的"善"的体现和目的,知耻与趋荣有效结合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知耻与趋荣道德双重维度的有机统一,关键在于要形成大学生趋荣避辱的自觉的道德情感、积极的道德行为和坚定的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道德学习倦怠心理及其克服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道德学习倦怠的问题,是制约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一个瓶颈.大学生道德学习倦怠的表现主要有盲目抵触、情感偏激、精神疲惫、自我评价低等.克服大学生道德学习倦怠的心理,必须注重道德教育的情感性、自主性、创新性、整体性、生活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4.
隐性课程和德育有着必然联系,大学隐性课程的德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道德认识的引导、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调控上.大学隐性课程的实施应该遵循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15.
曹树 《早期教育》2005,(12):10-10
幼儿园德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这是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幼儿德育规律.然而,从心理学角度看,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又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所以,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也要适时渗透道德认知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李戬 《教育探索》2012,(8):109-110
人的品德是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体.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具体做法是:应设法让大学生做到知其为仁,以形成其道德认知;应使大学生做到动情移性,丰富其道德情感;应使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以养成其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是互联网的最大用户群体,他们的网络道德和道德行为表现值得关注。本研究使用抽样问卷调查法,探讨了225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网络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发现: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社会道德准则总体一致,其道德信念对现代德育的目标与要求的接受程度较高,但大量存在的网络失范现象一定程度干扰了德育客体对部分社会道德准则的再认效果,使其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并不坚定,在道德行为选择上存在诸多与现代德育目标背离的现象,趋于功利化。  相似文献   

18.
行动学习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德育实效的重要环节。德育理论以一定的道德信念、道德理论为基础。道德理论来自道德实践,道德实践又检验和修正其理论的正确与否,道德修养境界通过道德实践的洗礼与净化而得到升华。德育可通过社会实践锤炼道德品质,提升道德境界,强化匡正道德行为,使道德理论与道德行为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9.
文章指出程颐和程颢的思想中包含了大量的德育心理学内容,蕴涵着道德信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心理阶段,而诚敬、玩味自得、蒙正于养等德育方法,更是符合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过程。为此,高校要针对当今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特点,合理借鉴二程的德育心理学思想,实施理论教育,提高认知水平;增进团体互动,增强情绪调节;注重道德实践,培养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20.
林泳强 《班主任》2001,(12):3-4
道德情感是道德的生命力,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从德育过程看,不管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如何崇高,如果没有道德主体的情感体验,道德标准和要求就不能真正成为道德行为的动力.而道德情感的培养又是德育过程最复杂的一环,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应着力于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