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生态学原理更加深入地应用到农田防护林领域,形成了农田防护林生态学研究高潮。防护林的生态效益通常包括生物效益、环境效益、旅游效益等。本文重点综述农田防护林的环境效益,包括风速、气温、湿度、降雨量等气象指标,涵养水源、改善水质等水文指标及改良作用、保护作用等土壤指标。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选点调查与常规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瓜州县农田防护林的林带结构配置特征、防护效益、树种选择以及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区域划分等进行了研究,筛选出了适于瓜州县更新的农田防护林更新树种、更新方式方法,为瓜州县农田防护林的更新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林业工程建设中防护林的建设是重点内容。防护林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产生的效益也不同。农田防护林是防护林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林种。在其生长的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等生长活动,不仅可改善林带周围的空气质量,还改善林地对气流、温度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对于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问题更能起到很好的改良作用。从而创造出一个利于农作物生长的良好环境,使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本文将针对林业工程中农田防护林的栽植与管理综合阐述,并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总结出一些建议以供在农田防护林的栽植与管理上全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旱地土壤水分盈亏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董庆超 《资源科学》2000,22(6):51-53
在探讨潜在蒸散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计算出孟津县农田潜在蒸散量和土壤含水量;并根据笔者实测的土壤含水量资料,得出土壤含水量桑斯威特算值的修订公式,进而求得孟津县土壤含水量、农田实际蒸散量、降水亏缺量,归纳出孟津县土壤水分循环特征和剖面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探讨潜在蒸散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计算出孟津县农田潜在蒸散量和土壤含水量;并根据笔者实测的土壤含水量资料,得出土壤含水量桑斯威特算值的修订公式,进而求得孟津县土壤含水量、农田实际蒸散量、降水亏缺量,归纳出孟津县土壤水分循环特征和剖面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6.
现对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后生态效益的持续稳定性进行较系统的论述,结果表明:更新后樟子松树龄24年时可完全取替原杨树林带,防护周期较杨树延长1.75倍,生态效益持续稳定,樟子松树龄达到35年时,可形成最佳结构林带,防护功能进入最稳定时期。  相似文献   

7.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北纬36~0 23~',东经99~057',海拔2880m,地处青海省共和盆地荒漠化地区,为青海省共和县沙珠玉乡。是青海省有名的“风库”,荒漠化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76.5%。气候特征为干旱草原气候,年均降雨量250mm,年均蒸发量1782mm;年均温度2.5℃;年均风速3.9m/s,年均大风日数 51d,最多高达97d,年均沙尘暴日数21d,最多达55d。 研究区现有农田防护林带276km,主要设置为青杨四行防护林带。主林带是与主风向垂直或成45~0夹角的南北向林带(主风多为西…  相似文献   

8.
以河南省的京港澳高速公路沿线土壤和小麦为研究对象,采集了土壤及小麦样品进行监测,以了解高速公路沿线农田土壤及小麦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高速林带的屏障作用。  相似文献   

9.
农田防护林林网景观结构异质性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计算合理林网与现有林网景观指标值之间的距离系数,利用GIS将其空间化,并通过构建约束准则,实现对农田防护林林网景观结构异质性的综合评价.利用此方法分析了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农田防护林林网景观结构异质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87—2008年,农田防护林布局合理区域占整个农田景观的面积比例从0.21%增加到20.84%,农田防护林建设效果显著;但部分地区防护林分布仍存在问题,需要加大防护林的更新建设.  相似文献   

10.
李英升 《资源科学》1992,14(2):57-61
土壤侵蚀,有效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是黄土高原区山地农田(即坡耕地)生态系统脆弱的主要表现。其根本原因是以往不合理的经营,过度垦荒,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因此,建立一个高效而稳定的山地农田生态系统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营造山地农田防护林可改变旧有的农业生态系统而发挥多种效益的功能,它不仅能防止水土流失,减轻各种自然灾害,改善这一地区的小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因素,促进农业稳定高产,同时也起到用材林、薪  相似文献   

11.
平原区防护林实际是以农田防护林和草牧场防护林为主体框架的,包括固沙林、水土保持林、盐碱地造林、小片用材林、薪炭林及"四旁"绿化与其他林种相结合的防护林业生态工程体系。我国平原区,可分为平原农业区和风沙区。平原农业区以农田防护林网为主体,风沙区以防风的固沙林为主体。因此,本文重点叙述农田生态防护林和草牧场防护林。  相似文献   

12.
利用森林带阻止地面水流、特别是阻止地表融雪的水流因而改善土壤中水份的状况,以及阻止水份从土壤中蒸发,是农田防护林带很主要的任务。作为雪的移动的天然屏帐的林带中,雪的积蓄往往比起农田上要多二、三倍以上;同时由於森林带的影响改变了风的状况,因此雪在田地上的分布就比较平均。  相似文献   

13.
中性条件下垂直风速廓线及其参数模拟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中性条件下裸露土壤表面、均一植被覆盖表面和非均质下垫面水平风速模型的分析发现,粗糙元素的平均高度H、植被覆盖率σ和叶面积指数LAI是垂直风速廓线的最基本参数.据此, 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山东禹城农业综合试验站为案例区, 运用2000年小麦生长的实地监测数据、2000年3月30日的轨道号为122-34的LANDSAT-5卫星数据、NOAA-14气象卫星逐旬NDVI数据、1∶1万土地利用数据和1∶1万地形数据, 模拟分析了小麦植株高度H、叶面积指数和覆盖率σ变化规律及其与植被指数NDVI的关系;建立了中性条件下禹城农业综合试验站垂直风速廓线模型, 对禹城农业综合试验站2000年3月5日21:05至2000年5月24日7:05 的4m、60m和1 000m高度处的逐时风速进行了模拟分析,讨论了风速的空间插值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利用立式隔膜铺设机在距林带1m左右处掘出窄沟,内铺设塑膜,阻断林带对农作物的养分吸取.解决防护林与农作物之间养分之争问题,提高现有耕地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大众科技》2011,(3):4-5
近地面50米范围内是沙尘暴发展变化最为剧烈的区域,绿洲防护林可以减少70%的沙尘水平通量,消减风速30.5%~52.9%,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网对沙尘暴的阻截作用非常显著。这是甘肃民勤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经过5年的观测研究获取的一组结论,该站研发的“0~50米近地面沙尘观测系统”为沙尘暴灾害防治和荒漠绿洲防护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佳木斯市南郊不同干扰程度土壤微生物的结构特征,判定不同干扰程度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土壤微生物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计数;采用电位法测量土壤p H值;采用分光光度法来测定土壤含总磷量;采用烘干法测量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测定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数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有机质和磷含量减少,而含水量增加。相比较而言,建筑工地,人工林地各个指标都比天然林地的少。因此,过度干扰的环境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要叙述了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防沙治沙、草牧场防护林及江岸防护林等五种防护林体系的生态效益,可见,三北防护林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效是巨大的、显著的,是举世瞩目的。  相似文献   

18.
防护林     
营造防护林是征服风砂、改造自然、保证农田丰收的有效办法,因此防护林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这里首先谈谈我国营造防护林的初步成就。我国北部地区因接近蒙古沙漠和内陆沙荒,森林稀少,气候多风而干旱,有时流沙侵害农田村庄(图1)和道路,给当地生产发展与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障碍。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学习苏联营造防护林的先进经验,先后在冀西、豫东、东北西部、内蒙东部和陕北等地营造防护林,以防止自然灾害。其中规模较大的为东北与内蒙间  相似文献   

19.
新疆伊犁新垦区农业土地利用优化方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秀红  杨阳  张宏业  张红旗 《资源科学》2009,31(12):2024-2028
通过分析2008年新疆伊犁新垦区土地利用状况,未来农林牧土地利用优化涉及的土地为原有的耕地、林地、草地与未利用地中的沙地和盐碱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中的沼泽地为试图控制其面积不变的土地利用类型。为维持农业持续发展,在大农业结构优化中,草地和农田防护林的比例应逐渐扩大;在种植业优化中,以粮食作物的生产利润为目标函数,同时以保持粮食作物基本单产量和传统农作物基本播种面积比例为约束条件。在大农业结构优化中,较理想的农林牧比例大致为4∶1∶5。在种植业优化中,稻谷、小麦、玉米和豆类4种粮食作物的种植比约为:1∶4∶3∶2。  相似文献   

20.
农田防护林是以一定的树种组成,一定的结构成带或网状配置,在遭受不同自然灾害(风沙、干旱、干热风、霜冻等)农田上营造的人工林.其主要功能是抵御自然灾害,改善农田小气候环境,给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创造有利条件,保障作物高产稳产.农田防护林一方面发挥着防护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还存在着胁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