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大槽滑坡为汶川地震引起变形的浅表层堆积体滑坡,由于汶川地震和后期的降雨持续作用,现已产生较明显的变形,坡体上也发育了多条裂缝,今后在强降雨作用下还将继续产生变形甚至失稳破坏。本文结合该滑坡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判别,同时根据滑坡变形特点,提出了自动化监测和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预警建议,为这类滑坡的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白家包滑坡变形机理及稳定性分析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滑坡是三峡库区危害性最大的地质灾害,而水库型滑坡在三峡库区占极大比重,约60%的水库型滑坡发生在库水骤降期,40%发生在水位上升期。以三峡库区白家包滑坡为例,结合多年的专业监测数据,对阶跃型变形退水滞后型滑坡诱发机制进行分析,运用Geo—Studio进行稳定性模拟分析预测。结果表明,退水滞后型滑坡因其坡体渗透性差,库水快速消落时,由于正落差的存在形成了指向坡体外侧的渗透力,不利于坡体稳定,易诱使滑坡失稳;库水消落速率越大,则滑坡的稳定性越差,当以较大消落速率工况2、3、4运行时,白家包滑坡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3.
物理模型试验是模拟滑坡变形破坏过程和揭示滑坡致灾机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即在满足相似的条件下,通过模拟滑坡地质条件及降雨、库水、地震等诱发因素,可以定性或定量地反映滑坡岩土体的受力特性,揭示降雨、地震等诱发滑坡的力学机制,真实地模拟滑坡变形破坏特征演化过程。本文在现有模型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有关滑坡物理模型试验的研究现状。首先根据物理模型试验的发展历程和相似理论内容对相似材料的研究进行总结,然后对开展不同尺度的滑坡物理模型研究及监测技术在试验中的应用展开讨论,最后,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研究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认为未来的研究应重视三维物理模型试验的应用、多种因素联合作用、非饱和土质坡体的模型试验等综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跨学科的进行研究,并且注重监测技术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该高切坡的地层组合及变形破坏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定性及定量评价方法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得出:(1)高切坡的地层主要由上部与坡向同向外倾的第四纪含碎石黏土及下部反向内倾的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砂、泥岩互层组成;(2)坡体现存的变形破坏现象主要为地面拉裂、滑坡及垮塌,坡体变形主要位于岩土分界面之上,受滑动带控制;(3)多种稳定性分析结果综合表明坡体整体稳定性差,在暴雨季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下可能会发生塌滑破坏。结合高切坡的地质条件、稳定性分析结果及人文环境等情况,最终选择削坡减载、抗滑桩、挂网喷射砼护坡、格构支护和排水工程作为主要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摩洛哥伊阿高速公路D15开挖区采用SNS柔性防护系统,不会增大坡面荷载,有利于坡体稳定;SNS系统能适应各种地形条件,且不破坏坡面植被生长条件。由于SNS系统具有以柔克刚的功能,具有非常好的荷载扩散传递功能,实现"局部受力,整体承载"的优势,因此主动柔性安全系统放线时,防护面积适当放大。与传统的防护方案相比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6.
孙燕琴  朱泓 《科技通报》2022,(8):74-78+84
土质高边坡和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在自然环境和工程实践中均较常见,自然工况下其稳定性差,边坡失稳后易产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因此,土质高边坡和含软弱夹层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分析研究一直是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在收集海南某水利枢纽勘察、设计、施工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现场边坡进行了实地调查和验证。提出了在不同地质条件下边坡地质参数的取值、边坡稳定计算公式选取和计算参数的折减范围。边坡开挖后需根据坡体的实际地质情况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以保证边坡稳定和加固处理措施的经济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对三凯高速公路南约沟大型滑坡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可行的治理措施,并浅析了排架抗滑桩、预应力锚索在滑坡治理中的运用。滑坡治理施工完毕近两年,坡体稳定,滑坡治理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8.
对三凯高速公路南约沟大型滑坡的形成机制进行曩分析,提出了可行的治理措施,并浅析了排架抗滑桩、颓应力锚索在滑坡治理中的运用。滑坡治理施工完毕近两年,坡体稳定,滑坡治理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张蕾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4):301+131-301,131
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滑坡与高边坡工程始终是铁路和公路建设中一个重大地质工程问题。在此结合近年来公路建设中的研究和工程实践,介绍了滑坡与边坡变形破坏机理、稳定性分析评价方法、监测和防治技术。通过多年在高速公路病害防治的实践总结,根据各种病害的特点,对滑坡与高边坡病害防治原则和防治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由于龙眼村北部山体特殊的地质背景及居民人工开挖坡角,在龙眼村北部形成一小规模的土质滑坡,直接威胁坡底多户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地质灾害勘查,分析了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因素,建立了滑坡的概化模型,采用传递系数法进行了稳定性的定量评价,天然状态下,滑坡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但在暴雨久雨的条件下,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为此,提出了对滑坡采用抗滑桩工程、浆砌石护坡工程、地表截排水工程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坡积体是山坡上部的风化作用的产物,坡积体具有渗透性大、抗剪强度低,固结程度差,密实度小及自身稳定性差等特点.在开挖过程中,坡积体由于受施工扰动和重力荷载作用极易形成滑坡、塌方、泥石流等破坏现象等.  相似文献   

12.
对藏东南地区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分布规律进行论述,阐述了其在时间和空间上规律性.藏东南地区的滑坡一般发生在藏东“三江”流域和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流域,并且大都发生在夏季,进而针对藏东南地区降雨和地下水丰沛,分析了水对增加坡体下滑力和降低坡体抗剪强度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
兰宇  苟黎  余扶树 《内江科技》2012,(4):163+175
地下水是导致边坡失稳的重要因素之一,三峡库区两岸存在许多滑坡体,在蓄水过程中,由不涉水滑坡变为涉水滑坡。在水位正常调度情况下,水位循环升降,浸润线变化,可能导致曾经稳定的滑坡复活直至失稳。本文以三峡库区某滑坡为例,利用二维分析软件分析了在天然状态下和水位变动情况下坡体稳定性变化和最大变形位置,研究了滑坡渐进破坏模式,显示滑坡体破坏趋势为前缘局部坍塌直至失稳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滑坡实际上是在斜岩土体形式沿着地面完全贯通的剪切破坏现象所呈现出的滑移现象,滑坡本身会对于公路带来极大的破坏,不仅会给人民自身的财产带来损失,还会导致安全事故,为了能够对于地质滑坡现象更好的治理、控制,就必须要针对公路施工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滑坡,采取防治措施。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公路施工中滑坡现象的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以期望为我国道路工程的施工安全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吴宏 《中国科技纵横》2011,(24):150-150,164
锚索抗滑桩已在治理边坡滑坡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主要利用嵌入到稳定的岩层中有足够刚度和强度的桩体,配以锚固在周边岩层的锚索,在预应力的作用下,将不稳定的坡体部分与稳定山体组成整体,不使结构裂隙进一步发展,确保边坡稳定;在普通抗滑桩的顶部或桩身设置—排或多排预应力锚索,改善了原抗滑桩的受力状态,锚索抗滑桩是从被动抗滑结构改变成一种主动抗滑结构。本文作者以某滑坡;台理工程为例,介绍了跟管钻进技术在以碓体积为主的复杂地层中施工锚索孔的施工工艺及其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难点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高等级公路不断向山区或复杂地形、地质条件地区延伸,滑坡引起的桥梁病害日渐增多,造成不小的损失,值得有关方面重视。根据滑坡地区中小跨径桥梁合理孔跨布置方案的研究成果,列举了若干桥梁病害形式,在分析病害原因的基础上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17.
铜鼓县城郊林场滑坡是一个较典型的堆积体滑坡,滑坡位于陡坡上,公路切坡破坏了自然斜坡结构与力学平衡,在暴雨作用下诱发。滑坡前后缘变形活动特征明显,造成多栋房屋受损,且危及到下游县城安全,引起了省市领导高度重视,成为全省少有的几个专业监测点之一。本文分析了滑坡变形特征和形成机理,并对滑坡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滑坡治理和监测措施。  相似文献   

18.
某码头堆场两面临湖,系水中填土而成,其岸坡稳定性受地下水位的影响较大,由于施工速度较快,雨水的影响及填土以下残留的淤泥受剪切,导致坡面开裂,岸坡整体滑移。为了控制滑坡,杜绝隐患,我们对施工期的岸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采取了反压棱体的护岸措施进行加固,并得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李杰  王玉夜  王磊 《内江科技》2010,31(12):23-23,22
滑坡滑面的判定是解决滑坡问题的关键。浅变质岩风化层岩体破碎,工程性质与岩质边坡和土质边坡存在较大差异,工程勘察与性质评价较为困难。文章以钻孔为主要勘察和评价方法,对茶山滑坡通过数值分析分析,准确判定了滑动面的位置和滑坡的稳定性。通过对茶山坡滑坡临江崩滑堆积体的物质组成、软弱面特征、与基岩接触面的关系以及水文地质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数值分析和稳定性计算,阐述了坡体在各种工况下稳定性变化,为进一步对风化岩滑坡进行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本文论述了边坡滑坡体的工程地质体特征并对滑坡产生的机理和整治方案提出建议。1滑坡体概况该滑坡地段处于低山、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较大,地层岩性为震旦系泥灰岩夹薄层状页岩,上覆少量第四系残坡积碎石混土、粉质粘土,厚0.5~1.0米。2010年8月5日大暴雨后,丹东至本溪高速公路管理桩号K158+500(老桩号K64+500)附近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