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寻根》2021,(4)
正"鳌冠三山安海浪,龙盘九鼎镇皇都。"鼎,溯其源,乃"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鼎部》)。它诞生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最初鼎是华夏先民用于煮食烹饪的炊具馔器,其型态主要有三足圆鼎、四足方鼎两类,铸造材料有陶、青铜和铁等。鼎之研制开发使得古人拥有质量可靠、功用齐全、便于加工熟食的工具,它将古人的吃食由烧烤扩展至烹煮,属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发明,  相似文献   

2.
马强 《华夏文化》2011,(3):55-57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中的“君子”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道德品质意义上的“君子”,另一种则是指身份和社会地位意义上的“君子”。这句话中的“君子”显然是指前者,因为这句话蕴含着某种道德上的训诫。《论语》中的“器”一共出现过六次,历史上各家对“器”的解释存在着很大的争论。本文试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对其...  相似文献   

3.
沈长云  何艳杰 《寻根》2008,(2):115-119
“南宫”是商周之时一个古老的姓氏。《尚书·君爽》等文献中即记载“南宫括”之名,“南宫氏”在金文如《大盂鼎》、《南宫乎钟》等彝器铭文中也屡见不鲜,最近出土的《戟觑》中又出现了“南宫”这一氏名。  相似文献   

4.
胡振宇 《中国文化》2015,(2):236-237
九十三年前的1922年,一個28歲的青年由廣東東莞携其研究金文所得編纂而成的l 200餘頁《金文編》北上求學,得到羅雪堂、馬叔平的贊許賞識,被破格録取爲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研究生,從此奠定了一生從事考古學和古文學的基礎。這位有爲的青年即是容庚(字希白,1894年9月5日-1983年3月6日)。日後成爲著名的古文字學、金文、青銅器學  相似文献   

5.
人类在饮食生活的发展过程中,大致呈现出两种状态:一种是自然饮食状态,另一种是调制饮食阶段。涮食法属于熟食法的一种,后者是人类进入调制饮食阶段才产生的。涮食法作为中国传统烹饪法之一,具有悠久历史。本文从文字学入手,根据"涮"字的发展历史,并结合染器的兴衰,认为涮食法是在东汉染器不复使用后承接其后产生的。其中,瀹食法是从染食法到涮食法的过渡,是涮食法的形成基础。  相似文献   

6.
陈文平 《寻根》2001,(5):58-58
德国收藏中国文物的博物馆主要以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科隆东亚艺术博物馆、德国国家图书馆和斯图加特国立民间艺术博物馆四家为主。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青铜器颇有名气。如商代晚期的武方晷高32.6厘米,已失盖,肩饰涡纹,双耳作龙形,器形规整,制作精致。其口沿内有铭文“武”字,在商代金文中十分少见。再如春秋晚期的銎戚,也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7.
紫砂器是水、火、土的结晶,由宜兴特有的紫、红、绿泥等天然泥料雕塑成型,经1200摄氏度高温烧成。紫砂茶具,比陶器密度大,比瓷器透气性强,发茶性好,防腐好,质地细腻,敲击声美。具很强实用性、观赏性与亲和性,随其使用,茶水可养壶,加之主人的把玩,可使壶表生成温润养眼的包浆,以致人壶互动,相为滋养。  相似文献   

8.
九鼎源流考     
陈益民 《寻根》2013,(4):11-14
"九鼎"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是一种很特别的文化符号。它的象征意义,远非一般夏商周青铜彝器所能比拟。从"一言九鼎""问鼎中原"这样的成语中,我们还依稀可见九鼎在国人心目中所形成的至高无上的影子。九鼎,因象征国家权力,即古代王权,曾经具有非凡的分量,  相似文献   

9.
鼎,原本是煮肉食物的三足砂锅。从一鼎发展到九鼎,夏商周三代,鼎已成象征政权的重器、宝器。一黄帝的祖父辈的泰帝,可能处于极言“食”的时代,特意选择鼎作为祭万神的重要神器。黄帝意识到万神之中,有不同类型的神,又有不同方式的祭祀,即把万神分为天神、地神(?..  相似文献   

10.
2011年下半年,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成功征集到一对青铜羽人划舟船纹羊角钮钟,经专家现场查看,该钟表面纹饰符合汉代风格,通体为青铜铸造,保存完整,锈色纯正,有轻微锈蚀但无修补,为同时代同器形中的上品。钮钟上小下大,呈宝塔状,较一般钮钟体型略大。钟高40厘米,底部直径27厘米,羊角钮钟顶有两只酷似羊角的钮,两羊角间的间距12厘米,钟面扁平宽阔,钟胸不甚突出。  相似文献   

11.
周曉陸 《中国文化》2022,(2):133-140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發掘是20世紀後期到21世紀初期中國重要的田野考古收獲,這裏是黄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基本結束,早期階級國家已經形成的階段的一個統治中心區域所在。通過考古學的發掘與研究,在這裏發現的天文觀象建築和有關的儀器,結合《尚書·堯典》的關於古天文的記載,可以認爲在當時的陶寺都邑之中已經出現了專門的天文職官,出現了“國家級”的天文學觀象建築,出現了早期配套的天文觀測儀器。由此可以看出,當時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式的太陽曆,促成了“赤黄體系”雛形的形成,促使人們對於早期天學理論的思考。“陶寺觀象臺”不僅是中國古天文學在新石器時代向早期國家發展階段的重要標志,并且在世界古代天文學的發展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吕国康 《寻根》2020,(2):127-131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记载:"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弱冠与外弟泉陵刘敏俱知名。琬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诸葛亮说:"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由于史书记载比较简单,蒋琬继诸葛亮为蜀丞相,其籍贯、故里之争日趋激烈,众说纷纭,需深入研究。根据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辑录.  相似文献   

13.
《寻根》2020,(3)
正一内蒙古敖汉旗一座辽代墓葬,木椁上绘有契丹人宴饮的情形。其中三人于穹庐中,坐在火锅旁,中间一人用食具在锅中搅动,前置一长方几案,上摆簋和酒器,右侧是三足圆鼎,里面似有食材。敖汉旗博物馆的解说员介绍:"根据这处壁画,可以把发明涮火锅的专利颁发给契丹人。后来的满洲人、蒙古人的火锅吃法,都是向契丹人学的。"契丹人怎么发明的涮火锅?黄斌  相似文献   

14.
晚清山東青州所出之"太室埙",自其發現之初即被當時學者認爲是齊地故物.本文將太室塤銘文與《陶文圖録》等陶文匯纂圖書中的齊地陶文相比較,打破傳統舊説,認爲陶埙銘文與齊陶文風格不侔,應非齊地所制.并以"陽城倉器"之銘文爲橋梁,指出陶埙銘文當歸於"三晋兩周地區"文字體系.試證太室塤出土地雖在山東青州,但實際應爲東周王室所造所...  相似文献   

15.
《寻根》2020,(3)
正盉,作为商周时期一种重要的青铜酒器,硕腹,腹部一侧斜生长管状流,另一侧有盉,三足,有盖,盖多以链等与盉相连。明代学者杨慎在《丹铅总录·凤盉》中有"瓦釜之于黄钟,饕鼎之于凤盉"的记载。"盉"字的含义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盉"字的描述为调味也。从皿禾声。南朝梁大同年间太学博士顾野王所撰写的第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玉篇》  相似文献   

16.
《寻根》2016,(5)
正粥名这里的粥名,是指古代对"粥"最早的、不同的叫法,不包括后世粥的制作品类(如药粥、八宝粥)。根据古代文献,粥的不同叫法约有如下几种:粥:古字本作"鬻",这是一个会意字。《说文解字》"鬻"字段玉裁注云:"会意,之六切。一音余六切,是以卖鬻字作此,卖之假借也……鬻作粥者,俗字也。""鬻"字下半部的"鬲(lì)",是陶制或青铜的三足蒸  相似文献   

17.
利簋     
时代:西周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收藏处:陕西省临潼县博物馆簋是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与现代大碗的用途类似。形状一般为侈口、圆腹、圈足。耳的数量不一,有无耳、双耳、四耳几类。簋在商时无盖,西周、春秋时常带盖,且有方座或三足。战国之后,簋便很难见到了。商周时期,簋同鼎一样是重要的礼器。从出土情况看,簋常以偶数出现,并常与奇数的鼎相配合,这与史书记载的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的礼制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推广宫内节育器(IUD)避孕以来至今已30多年。目前已有成千上万的妇女进入绝经期,而绝经妇女取器困难成为临床上的棘手问题,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降低,生殖道萎缩宫口紧闭,给取器带来困难。近年来本站采取取器前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改善生殖器官的条件,减少了取器者的痛苦,提高了绝经后妇女取器成功率。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以来本站门诊自愿要求取器,绝经3年以上妇女60例,年龄53~68岁,置器年限17~36年,绝经时间4~17年。1.2术前查体心肺功能正常,无贫血及造血系统疾病,肝肾功能正常,B超:宫内见到IUD,子宫附件无异常,宫颈防癌刮片无异常,无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应用禁忌证。1.3给药方法60例患者均于术前1周顿服米非司酮75mg(上海华联制药公司生产,25mg/片),取器前2h口服米索前列醇(澳大利亚Searle公司生产,200ug/片)400ug行常规取器。2结果60例患者均一次取器成功,其中未用扩宫棒即顺利取出47例,用扩宫棒扩至5号顺利取出13例。IUD取出时形态基本正常24例,发生变形的26例。取器时感觉IUD嵌顿,剪断后用血管钳拉直取出1...  相似文献   

19.
盛唐气象不仅是一个诗学范畴,而且是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总概括。具体到乐舞领域,亦有着其一脉贯注的精神风貌。文章通过考辨《教坊记》、《乐府杂录》所列健舞、软舞中的胡舞,从文化的角度考察盛唐气象的丰厚内涵,即博大兼容的文化精神之展现;以《剑器浑脱舞》的流传为一个侧面来审视盛唐气象的多元性与延续性。  相似文献   

20.
《寻根》2020,(4)
正罍是我国古代礼器中的一种大型盛酒器,问世于商代晚期,勃兴于春秋中期。皿方罍全称"皿天全方罍",全身漆黑发亮,是迄今所见商周青铜罍中体量最大的一件器物,通高84.8厘米,器身高63.6厘米,器盖高28.9厘米,口宽21.6厘米,重51.5千克。皿方罍因器盖铸有"皿而全作父已尊彝"八字铭文而得名;器身则铸有"皿作父已尊彝"六字铭文。皿方罍盖中央有屋顶形盖钮,盖、器子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