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和浙江省富阳市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年会暨孙吴文化学术讨论会” ,2 0 0 2年 1 1月1 1~ 1 3日在富阳市隆重举行。来自全国 2 1个省、市、自治区和日本的 80名学者出席了这次学术盛会。富阳即东汉三国时的富春 ,是孙吴政权的创立者孙权父子的故里 ,具有深厚的三国文化底蕴。 1 993年 5月 ,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与原富阳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孙吴与三国文化研讨会” ,对孙吴集团与孙吴文化的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年 9月 ,富阳《三国演义》学会宣告成立。 9年来 ,随着《三国演义》与…  相似文献   

2.
1996年7月长沙市走马楼吴简的发现,曾轰动海内外。近年来,也有不少研究论著发表,本文仅从《嘉禾吏民田家》所提供的姓名方面的信息入手,对孙吴初期临湘侯国居民起名的风俗习惯特点,做一些探索。在日常生活里,人们往往透过一个人的姓名,来寻找到一些鲜为人知的信息,如通过某人的名字,透视起名人的文化底蕴、被起名者的籍贯情况与联姻对象的姓氏情况,以及当时社会的流行风尚等等。汉代至三国盛行单名制,不仅《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中所涉人物多是单名,而且,作为地下出土材料的连云港尹湾汉简中所涉人等亦多是…  相似文献   

3.
“角”是何物?就是古代军旅中使用的号角。因最初都是用兽角做成,故以“角”来命名。有关它的记载,不见于汉以前的文献,从东汉末起,典籍中屡见不鲜。最早提及者是公孙瓒的《告子读书》,内有“袁氏之攻,状若鬼神,梯冲舞台楼上,鼓角鸣于地中”(《后汉书》本传)数语。其次是《三国志》,其中《陆逊传》《吴贺齐传》《虞翻传》诸篇,均说到它。  相似文献   

4.
陶易 《华夏文化》2012,(3):47-48
班固的《汉书》自从问世以来,便与司马迁的《史记》共享大名,史学史向来《史》、《汉》齐名,班、马并称。尽管《汉书》在批判精神、人物刻画、语言艺术诸方面确实逊色于《史记》,但它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断代史的先河,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献,特别是它周详绵密、典雅骈俪的文风,对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自东汉至唐宋,《汉书》的影响力甚至在《史记》之上,当时的文化人几乎没有不读《汉书》的,就连孙权和刘备都曾要求自己的儿子读《汉书》。唐宋人有关读《汉书》的诗文很多,而历代文献中也载有不少阅读《汉书》的轶事趣话,现从中挑选几则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5.
陈寿的《三国志》是中国史学界的鸿篇巨制,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列为“二十四史”之“前四史”,是现存的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原始资料之一。由于陈寿亲身经历了蜀汉和西晋的更迭,是三国时期的“过来人”,所以他撰写的《三国志》事件翔实,内容精准,  相似文献   

6.
卫绍生 《寻根》2010,(5):12-18
<正>随着安阳西高穴曹操墓的发掘和电视剧《三国》的播出,曹操再一次隆重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关专家学者在评论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或屏幕艺术形象时,常常会说《三国志》中的曹操如何如何,并以之与西高穴曹操墓中的曹操和电视剧中的曹操进行对比。其实,《三国志》中记载的曹操并不是最早的曹操形象,最早的曹操形象出现在王粲的《英雄记》中。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西南)人,"建安七子"之一。建安十三  相似文献   

7.
<正>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对远行者的临别赠言或将逝者的临终遗言总会掀起涟漪的,因为这些言语寄托了他们的嘱托和劝勉之意,潜含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悲情,是颇能动人心弦的。诸葛亮的《出师表》之所以传颂千古而不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被文中氤氲的悲情气氛所感动。在蜀汉政权"危急存亡之秋",诸  相似文献   

8.
瑶族的盘瓠崇拜是一种图腾崇拜。瑶族中信仰盘瓠的是占其民族主体的过山瑶和蓝靛瑶支系 ,福建等地的畲族和湘西的苗族等也信仰盘瓠。自盘瓠之名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后 ,由三国、魏、晋经唐、宋、元、明、清到近代 ,叙及盘瓠神话的史籍文章不下百种。在瑶族传世古籍《评皇券牒》中 ,也记载了盘瓠神话 ,其故事情节与汉文献所载大致相同。无论汉文典籍还是瑶族古籍 ,其中都对瑶族的图腾祖先神犬盘瓠与评王 (或称评皇 )的公主成婚生下六男六女 ,并由此繁衍形成瑶族作了较详细的记载。其中提到评王赐予六男六女十二姓 ,令六男婚外氏之女为…  相似文献   

9.
《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是方豪撰写的一部人物传记集 ,也是他研究天主教史的代表作之一。全书以中国天主教史上有关人物作为叙述中心 ,以人为经 ,以事为纬 ,史以人类 ,人以史传 ,基本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从人物的活动中可以窥见当时教会的活动情形 ,实为一部中国天主教史。首先 ,方著虽为列传 ,实重“史”字。无论是从书名、选材到整部书的结构安排 ,无不体现这一特点。在序言中 ,方豪对其书名有一解释 :“我之所以取名《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 ,而不取名《中国天主教人物传》 ,可见我重在‘史’字。”从全书来看 ,书中所列人物 ,以记其成就…  相似文献   

10.
刘治立 《寻根》2005,(2):139-141
吐谷浑是中国古代西北很有影响的鲜卑族政权,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吐谷浑政权控制着青海大部及甘肃、新疆等省区的部分土地,曾经消灭了赫连氏建立的夏政权,对北魏、隋朝和唐朝统治构成一定的威胁。唐贞观九年,大将李靖等率数路大军西击吐谷浑,其国势逆衰。龙朔三年(663年),吐蕃发兵袭击并灭掉了立国三百多年的吐谷浑政权,吐谷浑王诺曷钵被迫率领部族数干帐投奔唐王朝,  相似文献   

11.
何晓明 《寻根》2014,(2):4-9
炎黄文化的人格化代表炎帝、黄帝,本是古史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不见于甲骨、金文,在《诗经》《尚书》《周易》《春秋》里也不见踪迹。他们的形象,成型于汉代,距今不过两干多年。本文探讨炎黄文化的原始依据、象征意义与研究路径,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指教。  相似文献   

12.
<正>《诗经》中的《淇奥》篇,《毛诗序》称"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其实,对于这首时间、地点、人物都无明确指示的诗来说,卫武公只是一种宽泛形象下被选取的特例,我们更应关注的也许是这种被泛指的君子形象所反映出的周代社会价值取向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本文结合传统阐释和现代注解,梳理了诗中描写的对象,即在注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中,阿尔都塞是一个必然会闯入我们视线的人物。从上世纪60年代以《保卫马克思》和《读〈资本论〉》两篇作震荡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开始,他不断进发出的思想火花给我们带来无数惊喜,但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疑惑,关于他所提出理论的争论至今都没有停止。  相似文献   

14.
董姓源流     
董小康 《寻根》2010,(3):126-127
董姓起源“董”字在《说文解字》里作“蕫”,从拜童声。汉代通儒杜林在《仓颉训诂》中说:“董为藕。 ”“蕫”正式变为“董”字来使用应始于东汉。据王钧《说文解字句读》里讲: 至董卓时,童谣云:‘千里草,何青青。’知之为董,自东汉始矣。从释字来看,  相似文献   

15.
李强 《华夏文化》2003,(1):58-59
无论从政治原则还是从个人遭际上 ,陆游对秦桧都没有什么好感 ,77岁时还作诗曰 :“太平翁翁十九年 ,父子气焰可熏天。不如茅舍醉春酒 ,日与邻翁相枕眠。”(《剑南诗稿》卷 45,《追感往事》 ,太平翁翁 ,指秦桧 )但是秦氏当政期间 ,虽然作恶多端 ,其持政大体还是与最高统治者相合的。因此在他于绍兴二十五年 (1 1 55年 )十月病死后 ,高宗为了稳住和议局面 ,仍然对秦桧大加褒奖 ,赠申王 ,谥忠献。当然 ,高宗基于舆论压力和自身政权稳定的考虑 ,不久也排斥了秦氏党羽。孝宗、光宗两朝 ,秦氏虽然败落 ,但政治上并没有遭到太大的打击。只有到了开…  相似文献   

16.
东汉李尤的《鞠城铭》和三国何晏的《景福殿赋》是迄今最为详细的关于汉代蹴鞠的文献资料.本文以此为依据,对汉代一般鞠城和“景福殿鞠城”的具体情形作出了尽可能的历史复原.  相似文献   

17.
吴正格 《寻根》2012,(6):53-55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里,"酱"字写为"(嗜)".此字左边是"爿",指劈开的竹片或柴爿,取火用的;右边上方的"(夕)",不当"月"字认,而是"肉",《说文》里的"肉"字写为"(夕)";下方的"酉",也不是指地支时辰中的十七时至十九时,而是指"酒","酒,酉也"(汉·刘熙:《释名》).可见,最早的"酱"字是爿、肉、酒的三字合成.所以,解析"酱"字,得分别解析其中的爿、肉、酒.  相似文献   

18.
张宝明 《寻根》2004,(6):88-92
作为新文化元典的《新青年》,引领中国语言文学从传统走向了现代:从“文言”到“白话”,从“句读”不知到“标点”分明。本来,从“竖行”到“横排”也应该是《新青年》的一大举措,但它始终都只能坐而论道,致使“左行横迤”的倡议坐失良机,最终成为新文化元典一个永远的遗憾。这  相似文献   

19.
元旦与春节     
一元旦,所谓“正月之朔”(崔:《四民月令》),其实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古人又称为元日、上日、正朝。因为是一年之首,也是春季之首,正月之首,故又称元旦是三元、三朔。(徐坚:《初学记》卷四)“元旦”的“旦”,本义是太阳刚出地平线——《说文解字》所谓“旦,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正朝的朝,也是早晨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王泉根 《寻根》2012,(3):120-122
中国素为礼仪之邦。“礼”指的是关于礼的仪式和制度,儒家十三经中有三种是关于礼的专门著作(《周礼》《仪礼》和《礼记》);二十四史中凡是有志的都有礼志;历代的类书、会要、会典乃至地方志等,都有相当的篇幅记述礼制。在中国古代,大到国家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形态,小到个人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都归于礼的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