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上海文化年鉴》2012,(1):35-35
4月3日上午,2011龙华庙会民俗活动周在徐汇区龙华滨江开幕,龙华社区居民和中外游客等500余人参加开幕活动。被誉为“中华一绝、华夏一奇”的河南安阳抬阁、由“舞龙求雨”演变而来的浙江东阳板凳龙、海派秧歌等民俗项目共500余人组成行街阵容,拉开了“上海民俗第一游”的序幕。  相似文献   

2.
庙会作为一种传统民俗的表现形式,是地方性宗教精神、区域特色、生活习惯、人文传承和经济活动等要素融合的产物。目前,庙会民俗在传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尚未获得应有的挖掘、利用。挖掘和创新庙会的文化内涵,强化庙会的综合文化与经济功能,打造一批大型传统庙会,可为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重要平台,对于推进文化旅游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油画这种来自西方的艺术形式,对20世纪中国绘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产生了以徐悲鸿和林风眠为代表的写实油画和写意油画.他们以不同的审美观照对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进行了自己的文化选择,形成了中国油画两种不同的形式风格和艺术流派.  相似文献   

4.
李维明 《寻根》2007,(3):90-94
中国考古学家在探索夏文化的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就是以已知的商文化特征为基点,在文献记载夏人活动的地域范围内,从进入夏纪年的考古学文化中去辨识夏文化。因此,商代第一首都——汤都亳成为区分夏商文化的一个重要基点。  相似文献   

5.
沃克·伊凡斯(Walker Evans,1903-1975),一位社会写实摄影史上不得不提的人物。他取材美国文明中最平凡无奇的对象与景象,以“去个人化的非主观”、“看不出拍摄者的拍摄”为风格,自成一家,不但颠覆了社会写实摄影,也拍出美国经济大萧条时代的代表影像。  相似文献   

6.
民俗艺术的交流与传播在当下具有重要的意义,民俗艺术只有在传播中才能永葆其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从传播生态的角度切入对民俗艺术的研究,是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可拓展民俗艺术理论研究的视阈。民俗艺术的传播生态研究,要立足于对民俗艺术生存状态与发展变迁的思考,将传播生态理论运用到民俗艺术各方面的分析中去,研究传播与民俗艺术间的共生、互动关系,进而更全面、深入地认识民俗艺术传播过程中的生态特色与魅力。这需要从研究对象及意义、研究现状的梳理、研究方法与视点、可行性分析四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青山庙会是陕西关中西部地区一处影响较大的庙会活动。青山九间神祠为获取各自在信仰圈中的正统性、认同感和影响力,采取了以"血缘关系"、"政治权力"和"政策文本"为切入点的不同实践策略。这些策略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人际伦理秩序、政治权力符号,以及现代社会管理进程中的政策制度相吻合。各种策略的实施其实质是在强化信众认同感的同时,扩大和巩固民间信仰的社会基础,寻求信仰社区的功能性整合。  相似文献   

8.
小说唱响的秦之声——陈忠实小说的关中方言与民俗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陈忠实小说的评论成果颇丰,但是对陈忠实小说的语言尤其是对其在方言使用方面的成就尚缺乏深入系统的考察和具体的举例论证,这实际上也是近年来地域文化小说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缺憾.本文通过量化分析研究陈忠实小说的关中方言使用情况,进而分析陈忠实小说使用丰富的关中方言的艺术效果,认为方言的精心提炼和大量使用,强化了民俗色彩,具有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吴慧萍  王国林 《寻根》2015,(1):84-86
一"普度"一词由佛教语"普度众生"演化而来,指普遍引渡所有的亡魂,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在古代社会,人们认为外氏族成员及本氏族成员非正常死亡者的亡魂,会成为祟祸,危及人间,故崇拜鬼魂。泉州民间鬼魂崇拜的习俗中,比较典型的当为敬祭亡魂的"普度",它是糅合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  相似文献   

10.
油画,作为再现性的艺术,是画家通过再现客观对象,表达主观情思的艺术形式。油画创作,既是画家再现真实,也是表现真实。用油画的艺术手段,再现客观物象,表达主观感受时,不应仅仅满足于类似摄影传达的客观事物的表象。诚然,照相机拍摄的表象,的确是客观世界的现状;对此,人们应该没有异义。  相似文献   

11.
姚向奎 《寻根》2010,(1):92-95
<正>在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东常、西常两村,流传着这样一首《骂社火》歌谣:骂社火,真稀奇,这事出在灵宝地。灵宝县西阳平乡,东常西常有此习。两村相隔一条河,一在河东一在西。彼此连畔种庄稼,相互往来结姻戚。低头不见抬头见,谁也不肯失和气。一旦社火骂破口,霎时亲戚变仇敌。  相似文献   

12.
秦燕春 《中国文化》2006,2(2):110-125
一,歷史想像的交響當我們回眸歷史的視綫回閃到上一個“世紀之交”,正當清末民初幾十年間,一個詭異的文化現象居然曾經馳騁江湖,“無報不談明末事”:本來早已成為歷史記憶的“晚明”的事件與人物,突然間又被反復重提。上至滿清王朝政府,下至市井細民百姓,更勿庸提及掌控着當時話語霸權與發聲渠道的新、舊知識人,從朝廷議案到報刊雜志,從建祠立廟到戲劇演出,其參與人數之眾多,言說方式之差異,講述內容之分歧,都足以使得這一時期的“晚明想像”成為一場全民參與的話語盛宴。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条大河,汇聚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座高山,蕴藏着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资源。敦煌文书中存有唐代王冷然的诗,吟咏道:天运四时成一年,八节相迎尽可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