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含有丰富的思想,但系统研究至今仍付阙如。孔颖达易学以王弼《易》注为诠释蓝本。王弼《易》注的突出特色是引老入《易》,扫象阐理,以玄学本无论取代汉人以气论为基础的宇宙学说。中国思想史和易学史的发展至此而一变。孔颖达则吸收汉易及魏晋郭象的思想,对王弼易学予以重大改造,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兼顾了象数与义理,综合了儒道思想,对宋代义理易学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道安南下襄阳后,从管理体制上提出了“依国主立佛法”的原则;在理论上创立学派,兴起中国式般若学;在组织上建立了以道安为核心的释姓汉僧网络;在制度建设上探索了中国佛教的管理新路;在信仰上创立了一种适应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新模式.道安从各方面进行的改革,全面解决了佛教中国化的问题,使他成为印度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3.
印度佛教中国化,是释道安在襄阳依托智慧襄阳、文化襄阳的土壤实现的。他的成就也进一步丰富了智慧襄阳、文化襄阳的内涵。道安的创世之举与襄阳的文化底蕴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所创立的中国佛教也有襄阳名士的参与。所以,襄阳应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发源地。佛教界把道安在襄阳的寺院称之谓中国佛教的祖庭是名符其实的。襄阳应充分开发、利用道安佛学文化资源,发挥襄阳传统文化优势,强化"文化立市"理念,促进"文化襄阳"建设。  相似文献   

4.
《肇论》一书是僧肇佛教思想的集中体现。僧肇在《肇论》中,通过对核心范畴体系的建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思想。因此,对《肇论》的"本无"、"动静"、"真假"、"无知"、"涅槃"等核心范畴体系的解读,可以更好的把握僧肇的佛教思想。由于受到当时玄学思维的影响,僧肇在进行核心范畴体系的建构时,很多地方运用了老庄的哲学范畴来阐释佛教思想。但僧肇并没有把佛教引入玄学,而是把中国固有的哲学思想会通佛教般若空观思想,从而把玄学纯粹的思辨概念及其范畴体系引向了佛教的信仰,这是僧肇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肇论》一书是僧肇佛教思想的集中体现。僧肇在《肇论》中,通过对核心范畴体系的建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思想。因此,对《肇论》的“本无”、“动静”、“真假”、“无知”、“涅椠”等核心范畴体系的解读,可以更好的把握僧肇的佛教思想。由于受到当时玄学思维的影响,僧肇在进行核心范畴体系的建构时,很多地方运用了老庄的哲学范畴来阐释佛教思想。但僧肇并没有把佛教引入玄学,而是把中国固有的哲学思想会通佛教般若空观思想,从而把玄学纯粹的思辨概念及其范畴体系引向了佛教的信仰,这是僧肇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王肃易学和王弼易学都可溯源至荆州学派,通过对比双方的《周易注》,可推断出两者都继承了荆州学派恢复费氏古文《易》以传解经的传统,但前者以继承师说为主,后者以突破创新见长。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东晋佛教领袖道安毕生宣讲般若经义、研究阐释般若理论的宗教实践活动,然后讨论了中国式般若学理论与玄学理论的实质性区别,提出:东晋兴起的中国式般若学是佛教非自觉汉化的产物,它的兴和衰主要取决于晋人对般若理论认识的程度,而与所谓的依附迎合玄学无关;曹魏时孕育中的玄学曾经受到已经流布九卅160)L,年的抽象、思辨的般若学的深刻影响,历史事实不是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8.
佛学在中国     
佛教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人我国的,据史书记载,东汉旺帝永平十年(公元97年)出现了最早的汉译本佛经《四十二章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统治者的全力提倡,门阀士族及其知识分子信仰佛教,大批的佛教经典被译成汉文。当时传入中国的是印度兴起的后期佛教大乘宗的“般若”学,它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空无,客观物质世界是虚假的。这种理论很适合当时社会占统治思想的玄学的口味,于是佛学很快玄学化,成为中国封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隋唐时期,统治阶级大力提倡佛学,使佛学达  相似文献   

9.
玄言诗三论     
(一)曹魏正站年间,何晏、王弼创立学,给中国哲学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玄学以其高度的思辨和理性色彩取代两汉荒唐、烦琐、迂腐的纤纬经学,反映了封建王权的衰落和新旧时代更替时期思想领域的重大变化.玄学以老在思想为主导,调和儒道及诸于百家,用其“修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显已朽败的儒家理论”,为重建正常的封建秩序寻找新的理论根据,同时,也为充满着失路之悲的封建士大夫寻求安身立命的人生哲学广玄学摒弃了两汉经学的烦琐考证和牵强比附,着重探讨宇宙及人生的本体。“夫玄学者,乃本体之学,为本未有无之辩户另外,魏晋玄学还…  相似文献   

10.
王弼的主要哲学著作是《庄子注》和《周易注》,在这两本著作中,王弼发展和完善了"言意之辨"的方法,并建立了玄学的思想体系。回顾历史,我们看到,王弼也致力于《论语》这部儒家经典的解读。《论语释疑》现仅有47条佚文,但仍可以把握王弼关于"言意之辨"的独特思考,也可以审查其旨于调和儒道的一片苦心。  相似文献   

11.
玄言诗二题     
一、玄言诗的产生 曹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创立玄学,给中国哲学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玄学以其高度的思辩和理性色彩取代两汉荒唐、烦琐、迂腐的纤纬经学,反映了封建王权衰落和新旧时代更替时期思想领域的重大变化。玄学以老庄思想为主导,调和儒道及诸子百家,用其“修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显已朽败的儒家理论”①,“为重建正常的封建秩序寻找新的理论根据,同时,也为充满着失路之悲的封建士大夫寻求安身立命的人生哲学”②。  相似文献   

12.
汤用彤与魏晋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用彤的《魏晋玄学论稿》素以玄学研究名作享誉学术界。关于此书的价值 ,汤一介以为在于“提出了魏晋玄学是一种不同于汉学的本体之学” ,而细观汤氏之本意 ,其最为关注者实乃玄学兴起之缘由。全书正文八篇 ,有六篇皆有关于此。其中 ,《王弼大衍义略释》、《王弼圣人有情义释》、《魏晋玄学流别略论》注目于汉学向魏晋玄学思想演变之内在理路 ;《读〈人物志〉》、《言意之辨》、《王弼之〈周易〉〈论语新义〉》则论玄学兴起之具体历程。虽然在汤氏之前 ,赵纪彬、王伯祥、周振甫等学者也对玄学的起源提出过一些看法 ,但其着眼点多系玄学形成…  相似文献   

13.
佛教在其东传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儒道二教的思想,逐渐形成既有别于印度佛教伦理又不同于中国传统伦理的中国化的佛教伦理。中国佛教独特的伦理思想在中古小说中保存的"地狱巡游"传说中有丰富细致的表现,研究这些传说对于了解佛教伦理中国化的过程很有意义。中国佛教独特的伦理思想在古代中国影响深远,有其特殊的历史作用,同时其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伦理思想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唐君毅解读《肇论.物不迁论》,认为其般若学的主旨与立言方式皆与玄学相契合。首先对唐君毅这一哲学诠释的特色进行了探讨,指出这一诠释路向实际上含有对《物不迁论》的误读、误解;分析了《物不迁论》中是如何言说般若义理的,指出其言说特点在于"转俗见为真见",这一番转折或是唐君毅出现误读、误解的原因;并探讨了佛教所界定的自身义理与玄学理论的差别之所在,认为唐君毅所谓"般若与玄学相通"、"《物不迁论》兼通般若与玄学"的说法,其实是很难成立的。在某种意义上,对唐君毅之《物不迁论》哲学诠释的考察,可以视为民国时期熊十力《新唯识论》所引发激烈争论的余绪。  相似文献   

15.
刘勰所用之"般若"虽来自印度佛教逻辑,但从《文心雕龙》篇章中内容上看,却与佛教没多大关系.刘勰是从其哲学本体上肯定般若学在对待"有"、"无"关系上的基本态度的.刘勰的哲学受魏晋玄学尤其是王弼的观点的影响,认为"无"是哲学之本体,但亦不完全否认"有"的存在与价值.王弼主张以有训无、举本统末,与王衍、何晏为首的贵无派完全否认"有"的存在与价值和以裴(頠)、郭象为首的崇有派完全否认"无"的本体意义的观点都不同.而般若学所谓六家七宗等各派,虽观点有分歧,但在对本末有无问题上却基本一致,他们都不像何晏与裴(頠)那样偏执一端,完全否认"有"或完全否认"无",而是如王弼那样,既肯定"无"为根本,也不否认"有"的存在与价值,这正是《文心雕龙·原道》中所表现出来的刘勰的总的哲学观点,所以他才肯定"般若之绝境",而不是囿于宗教门户之见.  相似文献   

16.
在魏晋玄学与般若学相互交涉和激扬的思想背景中.在与名士公卿交游清谈的学术环境下.具有名僧与名士双重特征的支遁在般若学上立即色义,在庄学上创逍遥义,在魏晋学术发展史进程中表现出过渡性的特征并成为关键性的一环。支遁即色义的理论水平介于僧肇不真空论和道安本无义之间,在玄学的影响下部分的掌握了般若学的原理;其逍遥义则是在般若学的影响下对庄学的理解,既不同于原来意义上庄子逍遥游,又不同于向、郭“援道入儒”所创建的具有儒学底色的庄子注中的逍遥义。支遁二重性的精神人格和知识结构使其成为在学术界引领时代潮流的旗帜。  相似文献   

17.
:南宋洪适在《隶释》中所引《水经注》“冠盖里碑” ,是从《太平御览》引盛弘之《荆州记》摘抄出来的。而盛文所载“冠盖里”可能出自成书早六十年由襄阳人习凿齿所著《襄阳耆阳记》 ,因此以当地人记当地事 ,不仅亲切 ,更为可信  相似文献   

18.
通过诠释儒道经典而产生和发展的玄学,其本身是一种诠释学。玄学在其发展进程中呈现为王弼的本体诠释学、嵇康阮籍的生命实践诠释学、郭象的实然的知性诠释学以及东晋时期的佛玄诠释学等形态。此形态之嬗变推进了玄学思潮的历史进程,促发了新思想的创生与文化形式的转变,对后世思想尤其是对宋代义理之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直接的启发作用,也能够为构建中国的诠释学提供理论与方法论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世说新语》是晋人清谈总汇,所载东晋名僧支遁出现次数最多。支遁是东晋名僧与名士交游的典型。与之交游的名士有谢安、王羲之、孙绰、王坦之等,思想复杂。名僧有竺法深、于法开等,学说各异。支遁的清谈活动,在庄学上立逍遥义,在般若学上创即色论,一方面使玄学佛学化,另一方面促进了般若学的争鸣、佛学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20.
印度窣堵波与佛像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与汉代高楼结合产生了以襄阳菜越陶楼为代表的重楼式浮图祠。受到楚地引魂升天的巫文化的影响,襄阳菜越陶楼在出土空间、合十羽人和月牙形兽的装饰等方面均体现出早期佛教与楚巫文化融合的特点,对研究早期佛教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