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窦永堂 《传媒》2003,(3):56-56
作为报刊社(台)的分支机构,记者站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性。大批驻站记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以手中的笔书写出了优秀的答卷。然而,令人忧虑的是,近年来,少数驻站记者由于缺乏自律,出现了不少问题。如:  相似文献   

2.
窦永堂 《新闻界》2003,(4):51-51
作为新闻媒体的分支机构,记者站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性。大批驻站记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以手中的笔书写出了优秀的答卷。然而,令人忧虑的是,近年来,有些驻站记者由于缺乏自律,引发了诸多亟需疗治的病症。一味突出重“点”。这里所说的“点”多是指与个人关系密切的单位、部门和个人。不是倾心涵养新闻源,培育信息网络,而是乐于在可口的“点”与“点”之间响亮地碰杯,相对而坐,互致关切。时日既久,记者本人常因一己私利与其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惰性严重,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外出采访,习惯于安坐车内轻倚窗旁,不愿深一脚浅一脚地遭遇采访…  相似文献   

3.
记者当自律     
新闻界曾曝出央视一记者到杭州——家房地产公司采访向被采访单位索要礼金被查处的“新闻”。2003年又有11名新闻记者在采访山西繁峙“6.22”特大爆炸事故中因收受当地有关负责人及非法矿主送的礼金、金元宝,受到纪检监察部门的查  相似文献   

4.
5.
为扩大、强化媒体在地方的影响,增强与地方的贴近性,加强与地方的沟通,不少媒体都在辖区所属的各个行政区域设有记者站或分社。随之,便形成了驻站(分社)记者这个特殊的群体。  相似文献   

6.
作为专事三峡工程报道的记者之一,在新闻竞争的大小战役中,我深切感受到,世界级的开放性工程,应培育出与国际新闻潮流同步的记者,至少,这里应该催生出一批有职业化理念诉求、职业操守和专业级能力的记者。 第一,职业化的心理感觉 三峡工程报道与一般的时政、  相似文献   

7.
谈驻站记者     
陈岳海 《新闻界》2000,(4):57-58
驻站记者较之本部的记者 ,在取得宏观信息上 ,存在较大的缺失和时差 ,而在捕捉微观信息时 ,则又难于得到本部的指点。那么 ,驻站记者如何才能独挡一面 ,成为报社灵敏的神经触角呢?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体验和认识。置于当地党政的领导下在当地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 ,这是党报办报的原则和传统 ,也是驻站记者必须遵守的准则和搞好记者站宣传报道的前提。实践证明 ,取得地方党政领导的支持 ,对驻站工作的开展有两大好处 :一是易于得到当地各级党政干部的支持与配合 ,二是从他们那儿 ,更易于了解到重要的新闻线索。1995年 ,我在与遂宁市主要党…  相似文献   

8.
当了4年多的驻站记者,本人常听到记者站小兄弟们这样的慨叹:“我们不如编辑部记者发稿方便”、“遇到采访,我们也不如编辑部下来的记者受重视”云云。果真如此吗?不然。地位是你自己通过努力争取来的。唐代诗人李贺《致酒行》中说:“少年心事当拿云”,这一句,诗人道出了自强不息立身世间的满怀豪情。驻站记者也应该有这样的信心和豪情。唯如此,才能把报道工作做好,为自己和所在的记者站谋取较高的地位。胸怀全局才能天高地阔偏居一隅,驻站记者采写的新闻很容易由于受地域之限,驻站记者很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出现新闻不新、没有深度…  相似文献   

9.
对于媒体驻各地记者站的记者而言,除必须具备通常意义上讲的政治素质、理论素质、知识素质、意志品质等素质外,还须具备宏观、中观、微观的战略视野。  相似文献   

10.
许彭 《新闻世界》2011,(4):51-52
广播记者和一般记者的不同处,在于他的采访和写作要考虑到广播是以声音取胜的特点,要善于录音采访和广播节目的制作。而广播驻站记者是广播记者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笔者认为,要做一名优秀的广播驻站记者必须具备"求实"、"热诚"、"勤学"、"敏锐"、"吃苦"、"创新"、"应变"、"开拓"等关键素质。  相似文献   

11.
12.
13.
欧世金 《军事记者》2003,(11):25-26
驻站记者身份特殊,岗位重要,是媒体采写新闻的中坚力量。军报驻济南记者站站长欧世金结合工作实践,对驻站记者的地位作用、发展思路、素质要求、采写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是一次崭新而有价值的尝试,本刊将分上、下篇刊登他的这篇论文。  相似文献   

14.
孔奇志 《新闻前哨》2007,(7):112-112
驻站记者,长期远离编辑部,在没有新闻配套服务和支持的境况中,独立完成新闻采写任务。这就要求驻站记者能在各方面锻炼自己,与时俱进,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党报驻站记者是媒体从业人员中一个特殊群体,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的编制在各自的报社,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是报社派驻外地的,接受报社的管理;另一方面,又长期远离报社,驻扎地方,在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与当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游离于报社之外,不同于编辑部的记者。可以说,驻站记者是介于“本报记者”与“当地记者”间的一个特殊群体,既有“本报记者”的属性,也有“当地记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驻地方记者站是媒体信息网络中与基层联系的关键节点。驻站记者是编辑部派出的及时了解基层(微观)情况的信息尖兵。如何使驻站记者跳出地域局限,增强宏观意识,使其获得的微观信息更具指导性、实效性、针对性,从而摆脱"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是值得认真探讨的。湖北日报记者部组织驻站记者认真研究记者站工作规律,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总结出许多新鲜经验。本刊特陆续发表,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7.
4月初,新闻出版总署发出‘关于进一步规范报社记站管理的通知〉。“尽管件中要求的是我们过去多年都这么做的,而且做得很好,现在仍旧需要更加小心谨慎。一定要认真查找我们是否还存在件提到的某种违规的现象。”出版总署的会议一结束,报社记部主任郭蓝燕就给记站发来通知,希望各站认真学习、认真领会、认真对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19.
陈俊 《新闻窗》2007,(4):112-113
驻站记者在远离“大本营”的情况下,到站属所在地采访报道,一方面,他没有“大本营”记者的“超脱”,必须正确把握好一个“度”,处理好与驻地的关系;另一方面,他又不能等同于驻地媒体记者。完全依附于当地。同时,驻站记者又不能像“大本营”记者一样“归口”分工,不能根据自身特长、兴趣专门从事某一领域的采访报道,得做1个“多面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驻站记者如何采写独家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现身说法,论述了驻站记者只要发挥自身优势,深入基层,注意积累,炼就一双发现新闻的慧眼,就一定能从看似平常处发现好新闻,挖掘出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