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爱英 《考试周刊》2013,(42):45-45
一篇文章要做到尺水兴波,使读者读来感觉身心愉悦,除了重在锤炼语言外,还在于运用巧妙的叙事方式,文章阐述了写作中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2.
通常所说的“尺水兴波”、“文似看山不喜平”无非要求我们叙事时不要平铺直叙、呆板布文,力求让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以增强可读性。正如清朝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所说:“大体文章之妙,在驰骋中  相似文献   

3.
《被雨淋湿的河》是鬼子颇具特色的代表作,呈现了别具一格的叙事特征。文章以西方叙事学理论为基点,分析小说文本在"叙事话语"层上的"时序"、"视角"和"声音"的问题,探讨鬼子独特的叙事策略,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文本所产生的审美效果,以及鬼子"把故事还给读者,把叙述留给自己"的创作追求。  相似文献   

4.
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及其《读三国志法》较为系统、完整地从叙事视角、方法、故事、情节、人物、结构、语言等方面建立小说理论系统,以"叙事"说确立了叙事本体论、小说创作论、叙事文学方法论的理论意义,也以"叙事之法"提供了叙事文本构成实践及其可操作性具体方法,推动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及其理论批评建设,形成叙事传统及其特色与优势,对现代小说发展与叙事学理论建设具有借鉴与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法"为核心论域、不同文体叙事作品叙事理论之间具有融通性是中国古代叙事理论的两大特征,深明此点,以"法"为切入点对中国古代叙事理论进行研究,以"部法"、"章法"、"笔法"三大范畴为纲,可以有效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叙事学。  相似文献   

6.
伍可娉的小说创作或可看作"海外华人民间写作"一派的典范,其特征和价值与"原生态"审美高度吻合。以《要嫁就嫁金山伯》为例,其"反叙述"叙事品格、"话本式"叙事方式、"华侨体"叙事语言、"原型化"人物形象等,将一种看似无为的民间写作提升为一种范型,在彰显"原生态叙事"特征的同时,也昭示出该类写作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7.
通常所说的“尺水兴波”、“文似看山不喜平”无非要求我们叙事时候不要平铺直叙,呆板布文,力求让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以增强可读性。正如清朝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所说:“大体文章之妙,在驰骋中有顿挫,顿挫中有驰骋”。其实我们在抒情的时候为了充分地表情达意。也同样要“尺水兴波”、让其“不平”,引领读者的情绪与我们一起“入胜”,一番曲幽通径。然后给人以豁然开朗、畅快淋漓之感,使我们所抒发的“情”尽可能出“彩”。  相似文献   

8.
曲亭马琴史传类读本小说的成熟,和以《三国演义》为最高成就的历史演义小说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三国演义》的忠义主题和经典故事桥段,被直接吸纳进史传读本《南总里见八犬传》的叙事中。在金圣叹、毛宗岗、谢肇浙等小说评点家的影响下,曲亭马琴突破了《三国演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历史叙事模式,将"虚实相伴""真幻结合""因文生事""以文运事"等叙事观念相融合,创造了全新的历史演义类小说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9.
《林兰香》是介于《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的一部重要的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世情小说,它的叙事结构特点在世情小说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作用。从其布局艺术,包括"八进制"叙事安排、"散—聚—散"悲剧式结构安排、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以及详略得当的叙事时间安排等方面,分析它在叙事结构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阐述第一人称叙事定位基础上,从第一人称叙事文本中的"同叙述者"与"异叙述者"、"外叙述者"与"内叙述者"、"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等三方面比较分析了鲁迅和郁达夫第一人称叙事文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艾孜来提郊游是具有很强的群众性、综合性和丰富内容的地方性传统节日,它不是单纯以宗教为基础的麻扎朝拜,而是带有游园、说书、民间曲艺表演、商品交易会等特色的综合性郊游活动。本文主要研究19和20世纪以喀什为中心的新疆南部地区维吾尔民间广为流行的“艾孜来提郊游”活动的历史来源、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在推动和加强各地人民群众之间的邻里关系和同乡交往中的作用、外国旅行家们的看法和记载、此活动中形成的独特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买卖、娱乐、民间艺术、说书等民俗现象。  相似文献   

12.
在美国甚至全世界,从上世纪70年代一路走过来的电影《星球大战》和电视剧《星际迷航》代表着西方科幻电影的两座巅峰。《星际》和《星战》已成为美国精神的象征,因为流行程度之高,甚至影响到美国主流社会文化。《星球大战》主要突出男主角在善与恶中挣扎,而《星际迷航》更多是则在探索和冒险中阐述人生哲学和对人类理想化社会的勾勒。  相似文献   

13.
作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琦的诗歌,隐显适度,在艺术表现上或者采用"思想知觉化"方式,实现心灵与外物的全息共振,强化了意象的鲜活性、整合美与知性化;或者注意寻找意象与象征的联系,创造了雪、远方、灯、茶等高度私人化的"主题语象",或者向叙事性文学扩张、借鉴,巧施事态艺术技巧,使诗歌的抒情本质融入了新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再生缘》由古至今的传播情况作初步梳理,从中掇取弹词《孟丽君》、话剧《孟丽君》、越剧《孟丽君》、电视剧《再生缘》、网络小说《凤开新元之孟丽君传奇》五部作品,探讨原著《再生缘》中孟丽君形象的演变。孟丽君形象不断演进,其身上"女权主义"的反叛色彩,经历了"由隐到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老舍小说对评书艺术有诸多借鉴之处,又有所超越。这一方面是因为老舍其人与评书艺术渊源颇深;另一方面是由于老舍的深思好学和评书艺术的民间性,使其在文学创作上不知不觉地带上了评书的烙印。二者的异同从叙事方法和语言运用上就可略窥一二。  相似文献   

16.
老舍小说对评书艺术有诸多借鉴之处,又有所超越.这一方面是因为老舍其人与评书艺术渊源颇深;另一方面是由于老舍的深思好学和评书艺术的民间性,使其在文学创作上不知不觉地带上了评书的烙印.二者的异同从叙事方法和语言运用上就可略窥一二.  相似文献   

17.
变文、弹词、鼓词等说书门类,流行于历朝历代,深受民众喜欢,但在古代文体序列中却处于寂寥冷落的尴尬境地,既鲜见于公私目录,又屡遭禁毁,还受到文人学士的鄙视。这不仅是因为说书与儒家"温柔敦厚"的文学观念大相径庭,而且与说书人社会地位卑下有关,更因为说书与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方枘圆凿。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对试验结果的T值分析发现故事教学和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相关性:(1)相对于控制班来说,实验班的写作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具体表现在语言词汇的多样化运用、句型结构的变换、写作思路的开阔性等方面;(2)对比学生实验前后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故事教学对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态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3)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故事教学对于中等生和差生的写作水平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优等生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Traditional and digital storytelling is a powerful literacy tool which engage students in making connections between pedagogy and academic content. Definitions of traditional and digital storytelling, pedagogical methods aligned with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examples of literacy centers associated with storytelling in early childhood classrooms are share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ACK), is included to illustrate how pedagogy, storytelling, and technology interact to teach content knowledge and 21st-century skills. The five literary elements and additional elements of stories identified from research which enhance students’ engagement in stories are provided. A checklist for selecting stories, book lists and storytelling websites offer resources that will support teachers in using both digital and traditional storytelling with their students.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terplay of daily storytelling and societal narratives of teaching in one student teacher’s experience. Drawing on narrative and post-structural theories, I conducted a case study using narrative inquiry and ethnographic methods to examine the moment-to-moment storytelling of one student teacher across a range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ntexts. Using student teacher blogs about pivotal events as a main source of data,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initial story themes cohered around narratives of experimentation and adaptation as central to effective teaching, but were also complicated by pervasive societal storylines about traditional teacher authority.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or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