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董向东 《甘肃教育》2011,(16):21-21
孔子《论语·学而》第一句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人问我,这个"时"字该如何解释。在很多中学语文课本里,"时"被解释为"时常",原话可以翻译为:"学习,并且时常进行实习,不是很高兴的事情吗?""时"在古代汉语里大概有三种意思:1.季节。  相似文献   

2.
高等学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平台和主渠道之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处理好五对关系:"创造理论、发展理论"和"坚持理论、传播理论"的关系,"学术性与大众化"的关系,"目的和效果"的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学资源和行政性资源"的关系,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社会中,"与民同乐"的民本为政思想,是走向民富国强的重要途径;"宜时""宜世""宜用"的设计思想与"经世济国"设计思想影响着中国古代的艺术设计;并对中国当代倡导的"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现代设计理念与运行模式,走出自己特色的现代工业设计之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言""象""意"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本形态研究最基本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文学范畴,自古就有"言意之辩""立象尽意""得意忘言""得意忘象"的说法。在今天的图像化时代,"言""和""象"都遭遇到图像的冲击,"言"的式微,"象"的变异,使"意"成了一种无意义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欲"的虚化历程及其功能用法的研究发现,"欲"基本沿着名词、动词、助动词、黏着语素这样的轨迹发展。在"欲"的虚化过程中,其功能用法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表将来时的用法。  相似文献   

6.
李俊新  刘开湘 《考试周刊》2010,(29):185-185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韩愈告诉我们,教师首先必须"传道"。一直以来,"传道"是教师最重要的事,渐渐的,"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的说法油然而生。然而,在课堂中是不是教师将自己的"一桶水"全部倒给学生就一定是有效教学呢?  相似文献   

7.
说书与串讲     
"说书"是一种古老的曲艺形式,"串讲"是一种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手法。"说书"和"串讲"之间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都是以讲为主,都要讲重点字词,都要把全文串起来翻译。不同的地方是:"串讲"只是说文解字,"说书"还需激情演绎。在古代,还没有今天我们已经熟悉的这些娱乐方式的时候,"听书"是普通百姓最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花间集》中,"花"这一意象出现的频率超过了300多次,《花间集》的18位作者几乎都将"花"这一意象写进自己的曲词创作之中,使大自然中的普通物象升华为具有深刻意蕴的意象。"花"这一意象的出现与我国古典诗歌传统、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享乐的社会风气息息相关,其主题主要分为感时伤春、生命无常之感,孤独思念之苦,历史兴亡之感。  相似文献   

10.
"屈骚风骨"是指具有审美性的屈原人格精神,其实质是将真理和道义担当到底的悲剧精神,可谓中国人的"脊梁"精神。"屈骚风骨"弥补着儒、道人格精神之所缺。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屈骚风骨"最突出的体现在那些坚守正义、抗击腐恶、正道直行的士人身上,如汉末的"清流"士人和明末的东林党人。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今天,"屈骚风骨"亟待发扬。  相似文献   

11.
四时规律被上古先民认为是宇宙的第一规律,这是前诸子时期非常重要的一种自然观。全面体现这种自然观的就是《月今》文献系统。代表中国古代主体思维方式的阴阳五行就是在吸收、融摄该系统现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月今》观念系统通过影响阴阳五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面貌。从四时现念到阴阳五行是先秦思想史的另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12.
"五帝"不是指五个具体的人,而是不同时代的代名词,其中每一古帝都经历了若干世;"五帝"不是传说时代,而应该是一个历史时代。根据《春秋命历序》及其它古代文献研究,排出五帝时代框架为:黄帝代公元前4420~公元前2900年;颛顼代公元前2900~公元前2550年;帝喾(包括尧)代公元前2550~公元前2150年;帝舜代公元前2150~公元前2100年。少昊的年代重合于黄帝、颛顼的年代之中。同时可以将中国新石器时代众多的考古学文化分别归入前五帝时代(下限公元前4420年)和五帝时代两大段,后者又可分出黄帝时代(下限公元前2900年)与颛顼、帝喾、尧、舜时代(下限公元前2100年)。五帝时代与考古学文化年代对应,多是大体相当,无法严格要求;五帝文化与考古学文化的对应,也应该允许学者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3.
《论语》中“是”字共出现60次,有作指示代词,表“对的、正确的”义和作系词等不同用法,我们在充分参考前贤论著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中的“是”字应视为作系词。  相似文献   

14.
原“体”     
“体”本作“醴”,其字义由人的身体以及身体外形演变为事物的本体以及外在形态,其中包括文体。在诗学语境中“体”作为一个开放性概念,与体式、体势、体貌、体性等范畴组成错综复杂而又有规律可循的诗学体系。同时,中国古代哲学的“体用”思想也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体”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5.
唐代王维作画,经常违背现实世界的时令,张彦远称之为“不问四时”.“不问四时”是一种审美选择,是王维创导的一种新的审美风范,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认为“不问四时”与禅宗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王维正是在禅宗思想影响下创作出这类画作,也是以“不问四时”这一荒诞的形式,来表达他心中的禅意.  相似文献   

16.
对通行本《仪礼.士相见礼第三》与《武威汉简.甲本士相见之礼》第12号简两个版本存在的异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整理者受通行本及郑(玄)注影响,将"久"直接释为"父",既不符合原简文字形,也不符合文意。对于简本的"久"字和通行本的"父"字,我们认为"久"是正字,"久"比"父"更加契合文义。此字关系到对古代礼仪的认识,因而弄清这一问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最近几年,以炎黄历史和年代研究为核心的"三皇五帝"传说历史研究发生了根本性转折。2003年以前,认为炎黄距今四五千年、考古学的"龙山时代"相当于古史传说的"五帝时代"一直是学界主流认识,而主张炎黄距今六七千年、其历史和文化在考古学的"仰韶时代"仅是极少数学者的认识。2003年王先胜在网络发表《"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细思量》后开始发生根本性转折,现在"炎黄距今四五千年"已经式微,而"炎黄距今六七千年"已成为学界主流观点和认识。关于中国史前史的轮廓与框架,目前可以通过《中国史前史("三皇五帝"古史体系)简表》等几个简表来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8.
文章尝试对四方祭祀的一般情况进行梳理,并且对“四方”这一重要概念进行探讨。关于四方祭祀的属性问题,古今存在两说,即属于地神祭祀还是天神祭祀。在“四方考”一节中,通过对((诗经》’中((大田》、((甫田》、《云汉》等诗篇的考辩,分析五帝属性及祭天的仪式,认为四方祭祀非地神祭祀而为天神祭祀。。四方祭祀实为四时祭祀,祭祀仪式为四郊迎气。  相似文献   

19.
从字形演变角度看《说文解字》对"临"本义存在误解,后世"临时"的语义由"面对某事的时候"之意所衍生。"临时性"组合与"临时性"结构所代表事件或动作在"正式性"、"偶发性"、"持续性"三个方面存在区别,临时性组合具有四种组合义。"临时性语族"流行的深层原因在于公众维权意识觉醒。  相似文献   

20.
"知人论世"是孟子重要的诗学理论,要求我们在阅读作家作品的时候既要了解作家的生平经历及其思想,还要关注作家所处的时代大环境。文章试以"知人论世"说作为理论指导并结合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第六首对历史上备受争议的潘岳人品及文品的出入问题作一个具体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