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孝与社会主义新孝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讲“孝道”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孝”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其功能和作用均有二重性。我们应批判地继承孝这一道德遗产,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从中继承其养老、敬老的合理成分,构建社会主义新孝道,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
刘煜 《中学教育》2008,(7):25-26
“孝”是一种已融入中华民族血液中的传统美德。《说文解字》解释“孝”是“善事父母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子女敬爱奉养父母的行为。改革开放后,传统道德,包括“孝”的涵义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梳理。很多学校开展了感恩父母的教育活动。但是,当前青少年的道德素养还是不容乐观,在学校教育中全面系统地提倡“孝道”,仍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3.
百行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特质,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教化的出发点。在今天,“孝道”教育依然是青少年实现社会化道德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首先探讨了当今青少年孝道教育的现状;其次讨论了对青少年进行孝道教育的毖要性;最后针对如何对青少年进行孝道教育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4.
王红 《天中学刊》2023,(2):25-31
近代中西文明的冲突致使中国传统的孝道渐趋衰落,孝与法关系也一度从融合走向了分离。基于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价值重塑的客观现实诉求,孝道价值的重构以及具有道德保障功能的法律对孝道在现代法中的回应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议题。以民主、平等价值取向的现代社会与尚未完成现代化的传统孝道诸多内涵呈背向关系,这造成孝道价值再造过程的价值判断难题。在道德与法律分离的立法现状下,援孝入法遭遇了法律弱解孝道价值的尬境,但孝道的实践价值要求现代法律需以独有的表达方式诠释孝道入法的可能与可为:赋予孝道在法律上定式与变式的表达空间,将合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孝道纳入家庭法与社会法之中。在此意义上,孝道的法律诠释又以另外一种方式表达了孝道时代价值的再造。  相似文献   

5.
伦理是生命价值取向和生命意向的呈现,其中孝道系于天性,行来最易也最苦。“孝”在儒家道德伦理中乃“为人”之根本,孔子重视孝道,却未曾作出系统性论说。后世逐渐发展成僵固的礼教,仿佛亲子之间,唯子女有片面义务,却忽略了父母也有陨越失职的可能性,既枉曲孔子真义,又损伤《论语》本貌。从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验证《论语》孝道篇章,可以看出生命中“尊重需要”与“理想自我实现”是个体自己的责任;儿女无法替代“父母”本身自我满意度的达成。尽孝在情意上可以无限,奉行上确有其局限;子女不必把生命的价值和快乐完全建立在父母对自己的评价上。  相似文献   

6.
“孝”是传统儒家仁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顺乎人情的自然性特点使得孝道成为道德自觉和道德实践的普遍性要求,仍然是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思想资源。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性质宗旨,从思想、情感、目标三个层面对儒家孝道进行现代转化,通过坚守为政以德的道德底线、胸怀人民至上的执政情怀、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立场,彰显着君子孝亲的主体底蕴,积极落实到治国理政的方略和制度设计当中。  相似文献   

7.
学会孝敬     
《学习之友》2009,(11):4-4
千百年来,我们的老祖宗一直很重视孝。孔子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孙中山说:“讲伦理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孝是无所不适的道德,不能没有孝。”时至今日,我们所提倡的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等新的道德要求,可以说是传统孝道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和以管子为代表的管子学派的孝道思想,对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与孟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认为“孝”是“仁”的根本,是“泛众爱”的仁德,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极力将其推广为普遍的社会道德。《管子》是管子学派的代表作,深刻反映了管子的思想。先秦儒家与《管子》的孝道思想既有很大的相似性,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孝”这一重要道德范畴给出了各自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孝经》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被尊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对“孝”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释,融合了伦理、道德与政治统治秩序,是先秦儒家思想智慧的结晶。今天,传统孝道的内涵已发生了变化,但作为人伦价值的道德观,仍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0.
孝与忠是陈白沙孝道文化的主要内容。“孝”是“孝悌出于天性”的内在情感的孝敬之心,“忠”是“士不居官终爱国”的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之心。孝与忠相辅相成,均建立于深厚的、普遍的“爱心”之上。陈白沙以孝与忠为核心内容、以爱为基础的孝道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1.
如此孝心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传承和弘扬孝道美德,是每个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把孝道付之于行动,从小事做起。漫画中的这些思想和行为是要不得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孝经》,紧紧围绕“以孝治天下”这一思想,将孝分为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和庶人之孝五等,强调“以孝事君则忠”。“移孝作忠”成为统治者“以孝治天下”的基本策略。今天对其孝道观在价值和内容上应作批判性继承,一是在价值上已经不具有首孝和泛孝的地位,二是在内客上“以孝治天下”的观念已然被摒弃。对于现代家庭伦理建设,其孝道观仍具有一定合理的可继承的内容,如养亲敬亲、耀祖显亲和谏亲。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变革期,思想价值多元期。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治理当前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社会问题的有效方式。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量,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抓住了孝道,也就抓住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关键。底蕴厚重而深远的孝文化,既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珍贵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新时期,以郭巨孝文化为切入点,整合孝文化资源,挖掘孝道文化内涵,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孝道是近乎于宗教戒律的伦理观念,产生于社会对家长权利的迷信,是中日传统道德中的一个最根本的行为规范。但是同为东方文化圈的中日两国,在“孝”的表现上却显出极大的差异,那是因为两国在“孝”的看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即中国人伦理学思想中的“忠孝两难全”,而日本人则是“忠孝一致”。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的孝道观念,产生于对血缘家长的崇敬,它包含“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两方面的家庭道德观念,这一观念被扩大、延伸到国家、社会之上,便转化为一种责任和道德义务,使孝观念对维护封建统治具有重要作用,于是统治者大昌孝道,构成孝主要内容这一的送死之事,日益发展,厚葬陋习日烈。  相似文献   

16.
孝道是中华民族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一直遵奉的一个重要道德伦理规范,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又是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当代高校德育应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传统孝道在新时期的德育内涵,充分认识传统孝道对大学生德育的重要意义,将“孝”引入大学生德育,切实增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传统孝文化的主要内涵包括祭祀先祖、善事父母、传宗接代、孝以事君、光宗耀祖等,但其本位是养老。随着社会的发展,孝文化在严重丢失,不孝现象屡屡发生,孝道观念淡漠。析其原因,主要是行孝能力下降、教育功能与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孝文化回归养老本位,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老有所养”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效途径有:践行孝道,养成行孝习惯;潜移默化在家庭中进行孝道教育;对在校生进行孝美德教育;全社会形成一股合力,弘扬孝道文化。  相似文献   

18.
孝道是中华民族德育的根本。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由所生也。”这就是孝的分量,这就是孝的尊严。一个人的人格塑造,应该从这一根本上起步。离开孝道,其他的教育将大打折扣。因此,我校提出“以孝立德”的口号,在全校范围内启动“一二三四”孝道教育实践活动,从“孝敬父母”这一最基础的道德修养起步,努力引导学生将孝敬层次由“养亲”、“孝亲”向“尊亲”、“推恩”提升,将爱父母、爱家庭的情感推广到爱集体、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的境界,实现基础道德向崇高理想的飞跃,达到以孝促礼仪教育,以孝促养成教育的良好效果,得到了家长、社会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19.
道教孝道观是孝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其不仅是当前孝文化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更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道德建设的现实需要.加强道教孝道观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孝文化的发展脉络和整体面貌,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借鉴和文化支撑,对于反思现代人的孝道观念、提高现代社会道德教化实效性,具有历史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根本是"孝",故可以说孝道是孟子思想的精髓所在。对于孝道,孟子有着自己独特的诠释。他对孝的重要性、孝的基本范畴及孝的培养均作了系统的阐述,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道德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至今仍具有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