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艾青从彩色的欧罗马巴采回了一支芦笛 ,以一颗飞翔的心 ,含着眼泪行吟在中国苦难的大地上 ,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奏出一个高昂的音符 :他的诗歌 ,包含了现实主义的悲愤与深沉 ,浪漫主义的抒情与追求 ,现代主义的技巧与变异 ,在当时和以后都成为一道独树一帜的风景线 ,体现出“五四”以来现实主义诗歌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章以20世纪中国新诗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诗创作为背景,重新审视了不同历史阶段一些诗人诗作的社会及美学价值,认为新诗现实主义在与西方的间接对话中首先选择的社会化启蒙出发点,不仅让它一开始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意识形态使命而远离艺美学的纯粹,其将近一个世纪的探索,也未能使之完成自身独立品格的建构,关注现实主义诗本体发展应摆脱单调,封闭的现实主义诗美原则,将现实主义诗创作从一以贯之的“超我”姿态地回人间烟火之中。  相似文献   

3.
艾青、郭小川的诗是诗坛公认的新诗代表,这是两座将永远受到人们瞩目的艺术高峰,各有其独特的光彩。从语言上看,存在着深沉与热烈、单纯与繁富的区别,从抒情方式上看,存在着象征比拟与直抒胸臆的区别,从结构方法上看,一骈一散,一个讲究合乎绳规的结构美,一个倾向于散淡自然。艾青、郭小川作为新诗拓荒的苦心,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分别达到了各自的胜境,对于一个诗人来说,艾青体,郭小川体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  相似文献   

4.
杜运燮的人物题材诗歌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部分。在这类诗中,诗人往往不直接站出来说话,而是作为一个旁观,通过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学等的打量,间接地揭示诗人对于人生、现实的理解。这种方式与现代主义诗歌所追求的间接性、暗示性是一致的,也是杜运燮重视对对象进行心理分析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5.
作为七月诗派中坚力量的艾青,其诗歌创作的真正开始和成熟是在1940年代。他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风格和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诗歌创作技巧融汇在一起,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建构起了一个宏大的“现代中国”形象,同时也体现了现实主义诗歌在1940年代所能达致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艾青在"朦胧诗论争"中的姿态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解读。这里有人事关系的某些误会,也存在着诗学趣味某种的分别。不过,从更深的角度分析,艾青的批评又主要是基于一种历史的观察,或者说是出于对中国诗歌曾经有过的创作问题的觉悟。艾青的诗歌观念中包含了自己独特的关于中国新诗"形态"的理想,正是从这一理想形态出发,他对新时期诗歌的发展充满了预见性的隐忧,其诗学价值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相似文献   

7.
作为七月诗派中坚力量的艾青,其诗歌创作的真正开始和成熟是在1940年代。他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风格和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诗歌创作技巧融汇在一起,以自己的诗歌创作建构起了一个宏大的“现代中国”形象,同时也体现了现实主义诗歌在1940年代所能达致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图景当中,塑造了“诗的‘现代中国’的整体形象”的艾青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的诗人。但检视20世纪30-40年代艾青的“土地”诗篇,可发现其在写作行为、诗歌词汇表、人物设置以及写作时态等方面均有重要变化,这些变化表征了艾青如何由一位“土地诗人”蜕变为“颂歌”作者。而这种蜕变抑或说个人所选择的道路,固然受到新的历史情势的影响,但从稍早时候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所蕴含的两种声音——“土地的声音”和“我的声音”——来看,也并不缺乏内在的线索依据与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通过“五四”时期新诗理论,创作现象,语言革新等方面的论述,论证了“五四”新诗现实主义美学观的确立。这种美学观,是一种功利性的观念,它根植于“五四”时代的社会、政治、历史土壤中,并与之有着血肉关联。也是诗人们探求强国富民之路的“救亡”意识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论艾青早期诗歌中色彩与意象的绘画性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艾青的一生可以发现,他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还是一位有才华的画家。显然.留法三年从事绘画学习的经历对诗人的创作是非常重要的,其间他不仅在绘画技巧上获得长足发展.而且在文学领域接触到了诸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两方诗歌流派。这一经历形成了艾青诗歌巾注重色彩渲染和注重意象表现的特点;这一点形成了艾青诗歌的独特艺术个性,在其早期创作中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选取艾青、冯雪峰相同主题的诗歌进行类同研究,具体分析了献给母亲(保姆)的歌、献给女性的诗篇和呼唤光明的歌。  相似文献   

13.
凝聚叶锦30余年艾青研究心血和激情的学术专著姊妹本《还艾青一个清白——艾青研究史料考证》和《艾青年谱长编》,通过大量鲜为人知、忠实可靠、意义非凡的"一手"资料,拓展了艾青研究的新视野,更新了艾青研究的学术方法和学术格局,叶锦因此赢得中国研究艾青生平第一人的称号。  相似文献   

14.
艾青站在哲学的高度,把新诗艺术和世界、社会、国家、民族、人生紧密联系起来,系统深入地阐述了新诗的美学本质。艾青认为诗是真善美的结晶,并对真善美的内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5.
论文拟从三维视野出发,以艾青在建国前后创作的诗歌为中心,具体探讨政治抒情诗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局限:一是“政治”视野,二是“抒情”视野,三是“诗美”视野。以“政治”入诗可以知历史兴衰,以“抒情”写诗可以抒写人性之真,以“诗美”为基点可以让诗达至情景交融之境。因而,只有三者的有机统一,政治抒情诗才会实现最高的思想与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6.
在现实人生的重重困压下,诗人艾青并未就此沉沦。相反的,无论是在艰苦的监狱岁月里,还是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密云期和血与火的抗战时期,他始终在精神上维系了一种向上的力量。从濒临死亡时的自觉到把“灰白的自我”消失在“人类的再生”里,到最后“以最大的宽度献身给时代”,诗人艾青不断深化着对死亡的思考,持续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艾青这只文学的“大鹏鸟”在诗歌的想象世界里终于实现了精神上一次壮丽的升腾。  相似文献   

17.
黄庭坚诗歌在清代的接受历程伴随着宗宋思潮,由逐渐兴起而至大盛:清初,承续晚明回升的宗宋思潮,推尊宋诗的呼声越来越高,开始出现是否以黄庭坚为宗的争议;清中期,宗宋派以翁方纲为首,以学问论诗,极力推崇黄庭坚诗歌;清晚期,宋诗派倡导“学人之诗”,与推尊黄庭坚的桐城诗学、经世派诗学联姻,使得宗黄诗风在道咸之际愈演愈盛;清末民初,“同光体”诗人以唐宋并举来推扬宋诗及黄庭坚,达到了移唐就宋的目的,使黄庭坚诗歌及其创作所昭示的创新精神再度辉煌于这个封建末世。  相似文献   

18.
王独清与艾青都曾在诗歌中描绘过罗马这一异域形象。前者一方面以罗马形象作为民族镜像,力求借此使中华文明取得西方价值评价体系的认同,从而加强民族的自我认同,并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寻求合法性;另一方面又以其作为自我镜像,折射出诗人作为没落贵族子弟的内在心理。后者以本民族当下时期的精神动力为衡量标准来对作为复杂的他者形象的罗马进行阐释,以此强化民族的自我认同,并增强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  相似文献   

19.
清初山左诗人朱缃,出身于济南望族.作为山左诗学的实践者,师承"一代正宗"神韵派领袖王士禛,又能于神韵之中自成一格,用其短暂的人生谱写了许多质朴、自然、风流蕴藉的诗歌.虽称不上名家,但研究朱缃及其诗歌创作,对于理清清初诗学思想和诗歌的发展脉络,深入发掘地方文化内涵有重要的意义,也有裨于整个清代诗歌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是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一个奇特的存在。她小说中的“月亮”意象丰富、新颖、别致,可分为不带杀机与带有或充满杀机的“月亮”。这意象的创造是张爱玲对传统文化及西方现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