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论作为一种道德实践哲学有其德性论的根据。亚氏的德性论是一种“学习”的德性论,它更强调德性与中道的统一性。与之相比,儒家中庸之道的德性论——“觉习”在强调中道与德性为基础的同时,又注意到了中道与德性的距离  相似文献   

2.
同为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大思想家,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对中西方产生深远影响.孔子的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相比较,两者存在将中庸之道视为最高德性,都认同中庸之道是相对的中道,不是僵化的中庸之道;而两者的差异之处在于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先验人性论,讲求的是道德义务,重视社会的和谐稳定,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是经验德性论,讲求意志的自由,崇尚个人的感受。  相似文献   

3.
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这本著作中,幸福问题是其道德理论的核心,它与善、德性、中道等问题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他指出幸福是一种最高的善,一种合于美好德性的实现活动,同时也指出了中道原则在幸福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性。其中很多观点在今天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是西方德性伦理的源头,其对后世伦理学的贡献在于,既坚持道德的理性本质,又不是诉诸构建理性,而是主张与情感感受、行为相交融的理性。他认为,伦理德性帮助人们找到“合理原则”,使其行为合乎中道;理智德性使人触及普遍的本质,使人们的行为合乎完满德性。两种德性相辅相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性。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提出以中道为特色的教育观,主张以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为依托,以中道为原则,培养公民政治方面的德性,并由法律保证实施。这些思想对今天我国的教育发展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中道不仅指事物的中间性存在状态,更指人之情感与实践的中间性原则。它不但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艺术。亚氏的中道思想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审美观。作为伦理德性的成就与表征,中道构成人之伦理德性的核心原则,也集中体现出亚氏伦理学的经验主义、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7.
在德性伦理学强势复兴的背景下,研习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教育论是必要的。亚里士多德将伦理德性视为一种合乎中道的稳固习惯。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以下几个条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反复从事德性实践;用好的音乐熏陶情感;用悲剧陶冶恐惧与怜悯的情感。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柏拉图的批判,亚里士多德阐述了岛己的经济伦理思想。经济是城邦的基础,德性却是引导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财富的获得要符合中道原则。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古典德性论在基督教世界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严肃的讨论。阿伯拉尔是第一个认真对待古典德性论的人。他对德性概念作了亚里士多德式的解读,详细考察了古典德性论的四主德,提升了正义的地位,将正义与基督教爱的德性联系起来,成为其德性论中极具特色的内容,其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正义内在逻辑演绎包括两个环节:德性正义是城邦政治正义的根本价值追求,是对城邦个体生活的内在本质观照;友爱正义是德性正义在城邦公共生活中的外化,是维系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公共法则。从德性正义演化为友爱正义,二者共同构成了城邦公共生活的价值规则和行为规范,以城邦公共利益为依归,是对城邦秩序内在本质的表达。亚里士多德这一政治正义的内在逻辑生成轨迹达到了古希腊政治正义思想逻辑演绎的制高点,对后世正义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德性是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精髓,也是领会亚里士多德分配公正思想的一个独特维度。对德性生活的共同追求和德性标准的一致认同,为分配公正的实现提供了伦理参照系。分配公正以公物为分配对象,以应得问题为核心要义,在解决应得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得其所应得的价值诉求,而这一分配公正理想的实现,又必须以德性作为应得的衡量标准,通过几何比例原则将分配公正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2.
公正亦即正义,为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亚里士多德把公正理解为人的伦理德性,人的行为善良、合乎“中道”(中庸)原理就是公正德性的体现。在他看来,公正既是总体德性,又是部分(个别)德性,而分配公正就是作为部分德性的公正之一种。分配公正的基本内涵和原则是各取所值或比例平等,根据是人的价值和才德。分配公正是城邦稳定和谐、幸福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尼格马可伦理学》具有丰富的德性伦理学思想,在文本研究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亚里士多德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的具体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实践在德性中的作用,道德实践在提高个体道德修养的意义上举足轻重,其思想对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和理念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界定品德与德性概念的关键,在于善待自我的德性是不是道德上的德性.如果善待自我的德性不是道德德性,那么亚里士多德便是正确的,"德性"便是"优良"、"可赞赏性"等中性的概念;如果善待自我的德性是道德德性,那么亚氏便是错误的,德性便是品德,亦即道德品质、即道德人格德性与品德、道德德性是同一概念.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把公正作为社会政治行为的基准,以中道作为公正的标准,以共同利益观念维护公正,目的是以公正思想实现城邦社会和谐。亚里士多德的公正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处理好个体德性与制度德性的关系,处理好公正与公平的关系,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6.
自制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亚里士多德把自制界定为处于德性和恶之间的品质,把自制作为达到德性的中间性环节。亚里士多德用他的典型的道德哲学讨论方法探讨了关于自制、不能自制与节制的区别及其疑难。亚里士多德把自制和不能自制看作是一对相反的中间品质,认为不能把它们看作与德性和恶是一回事,但又不能看作与德性和恶根本不同;亚里士多德在对知识的分析中解决了自制和不能自制的疑难,强调了自制与人的理性、正确的逻各斯的积极的联系,阐明了自制是一种好品质,它能使人们在习惯修养中达到节制的德性,并能使我们生活得好,过上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7.
麦金太尔认为现代西方世界出现了深刻的道德危机,而这种道德危机就在于自启蒙运动以来,抛弃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走出这种困境的出路就在于回到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而麦金太尔的德性论对于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更是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与西方情理二分的情感主义和理性主义道德哲学形成鲜明对照,中国儒家道德哲学的根本理论特色是以"情"为主、情理统一的思维方式构建道德哲学体系,从而成为区别于理性主义、情感主义的第三种道德哲学形态,即情理主义。儒家情理主义道德哲学形态以血缘关系为本位,通过情感互动和情感回报寻求人伦和谐和个体德性的提升,其人伦和谐的主旨为合情合理,个体德性的价值取向为塑造通情达理、有情有义的道德人格。儒家此种道德哲学形态成为与中国血缘文化相匹配的伦理精神,在传统社会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乃至于今天仍沉淀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并发挥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从理性主义传统出发,按照理性在德性中的纯净程度,将德性区分为伦理德性与理智德性两种,认为依据严格理性的理智德性优于同时分有理性、情感与欲望的伦理德性。在理智德性中,依据普遍理性的智慧又要优于不仅与理性相关而且与欲望及情感相关的明智。虽然以智慧为目的的思辨活动是最高的幸福,但在现实生活中与明智相关的经验却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