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反比例的意义,一般采用分别教学的方法。这样教的弊病是:讲正比例意义时,学生学得头头是道,讲反比例意义以后,就出现概念上的混淆,经常在判断正反比例时出错。为解决这一问题,我把正、反比例意义的教材组合在一起,分两节安排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一般定义和反比例关系式,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重点难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建立明确的“反比例”概念。难点是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简要交待本节课的学习要求,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正、反比例应用题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小学阶段学习用比例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加深对数量关系的认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相似文献   

4.
[导学内容]“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 ,教材是把两者分开编排的 ,教学时一般也是先教“正比例的意义” ,再教“反比例的意义” ,继而上一堂辨比性的练习课 ,以此巩固概念。笔者认为 ,正、反比例都是在研究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 ,按“部分———部分———整体”的思想教学不利于学生迅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把它们集中起来遵循“”的教学思想 ,可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的结构 ,也使学生在正、反比例意义的相互迁移、比照中强化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实现有意义学习。[导学设计]一、整体入手强化感知1 导入。…  相似文献   

5.
正、反比例这部分内容,按教材顺序是,教完正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后,再教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最后才综合练习。这样教学,课内外练习的内容都是本节例题的派生,容易养成按例题套解,不动脑筋分析问题的习惯,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为什么学生在学正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时,一般能够顺利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正确地解答正比例应用题,但到学习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时,就开始混淆,判断不准的原因。听课中,我也发现一些教师也注意比较,反复讲解,然而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选择了部分学校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正、反比例教材重新组织,抓住变化规律,突出分析比较,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6.
过去,按教材编排的顺序,教学正反比例,都是先教正比例,再教反比例。学生刚开始学正比例时,比较顺利,但学到反比例时,就有些辩别不清,当把两种比例并在一起综合练习,就更易混淆了。针对这一情况,我把这部分内容重新组合,同时教学正反比例的意义。由于练习内容多样,学生要通过分析、对比才能作出判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还能缩短课时,收到较好  相似文献   

7.
正比例和反比例在教材中是分开安排的。由于各自单一出现,教学时学生往往不重视分析和判断,从而出现正反比例的易混和易错现象,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据此,我打破了原来教材的顺序,按照意义、判断、应用题的顺序,重新组合教材,采用正反比例对教的方法。在教学中,突出正反比例意义这个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突破判断这个难点,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讲清意义,打好基础正反比例的意义是教学的重点,是判断的依据,是培养学生正确分析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能力的基础。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表格直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对比、概括出正反比例的意义,使学  相似文献   

8.
“说课”──我教反比例应用题吴忠市利通一小常淑萍一、教材反比例应用题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简易方程、反比例的意义及正比例应用题解答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本节课内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反比例应用题。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是:在学生理解反比例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同学们在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时,常常由于判断不准教量关系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而把题目解错。看来,准确判断正、反比例至关重要。下面把判断正、反比例的方法编成儿歌,以便于同学们准确判断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新编小学数学第十册《比和比例》中正、反比例两节,根据我的学习体会,教材的重点要放在使学生建立正、反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正、反比较中X、Y的变化规律上。教材在引入正、反比例概念以后,安排了大量判断正、反比例的题目,意图是在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观察X、Y的变化规律,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也安排了一些用比例解应用题的例题和练习题,这些应用题的练习,主要是使学生认识到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中的两种相  相似文献   

11.
王兆伟 《家教世界》2013,(9X):130-130
<正>【背景】《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学会了分析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反比例知识以及进一步研究数量关系的基础,内容抽象,难以接受。对于概念教学,常常感觉老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困难。我在以往的一次教学中,教学过后学生对相关联的量,变量与不变量之间的关系,由于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很难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  相似文献   

12.
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是小学阶段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往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后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仍会有不少疏漏。比如,判断“圆的直径一定,圆的周长和圆周率成正比例”,“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成正比例”,学生会认为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按梯形结构编排的,以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应用题→反比例的意义→反比例应用题为序。其纵向联系不十分紧密,所遵循的是单一的认识习惯和思维方法。学生学习中,对正,反比例概念容易混淆。为此,不得不被动地安排较多的对比练习进行弥补,以致教学时间过长,教学效果欠佳。笔者在教学时,重新组织知识结构,以正比例意义反比例意义正比例应用题反比例应用题为序,来用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方法,把正反比例知识组织成一个网络结构,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正、反  相似文献   

14.
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重要的概念,同时也是较为复杂的概念,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理解能力和抽象能力。正比例和反比例涉及定量和变量的动态关系,教学时,尽管教师凭借直观演示或者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但学生依然很难理解。因此,要想学生真正深入领会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内涵,还需用大量的数学实例去验证和揭示。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目标分析 正比例和反比例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是: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过程,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教改的发展和深入,我们觉得应改变现行教材中“比→比例→正比例意义→正比例应用题→反比例意义→反比例应用题”的教学程序,提倡“比→比例→正、反比例意义→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综合教学顺序,通过几年的尝试,效果很好,既省时间又省力,也帮助学生减少了学习上的困难,具体做法如下: 一、重新组合教材,即在正、反比例意义教学后把练习十七和练习十九交融练习,在正、反比例应用题教学后,把练习十八和练习二十交融练习,使学生从整体上分析数量关系,这样既能使学生从认识相关联量到判断两量关系及运用比例概念解答应用题的整个过程都处于积极思考、认真判断的动态之中,又能使学生克服套用模式猜测题的不良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17.
九义”小学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中正、反比例的应用题,是比和比例概念知识的综合运用。这类应用题,学生在四则应用题中已经学会用归一、倍比的数量关系来解答。通过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从而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各种解法包括方程之间的联系,也为中学的数、理化等学科的学习做一定的准备。为了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以教材例1、例2为例谈谈对教材的处理。一、突出“照这样的速度”,理清解题思路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  相似文献   

18.
反比例函数概念学习是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的结合体.教学中应从事实出发,抽象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并将其符号化;同时将其与正比例函数进行类比,深度理解两个变量间函数关系与反比例关系并存的数学本质;强调在函数体系中学习反比例函数,构建结构化的整体性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思维力、表达力等数学学习力.  相似文献   

19.
反比例函数是一种重要的函数,学习反比例函数应牢固掌握其概念、性质及图象的特征,并能熟练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为帮助同学们学好这部分内容,下面举例对主要考点进行剖析.考点一、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y=k/x(k是常数,k≠0)叫做反比例函数,其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要判断实际问题中的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成反比例函数关系,应该先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出函数关  相似文献   

20.
比和比例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之一。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及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判断两种相关的量能否成比例关系,成什么样的比例,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能力。一、比和比例的概念讲解比时要联系除法、分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等概念,使学生知道两数相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