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与教育对人的价值世界的重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代启蒙运动以来的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和人们对它的错误理解与运用所导致的工具理性的猖獗和价值理性的迷失,造成了“人被抽象化”、“人被符号化”、“人被非个性化”和“人被工具化”的多重异化。要拯救人类精神,呼唤价值理性在现代科学技术时代的回归和复兴,就需要教育人们正确地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与限度,重建人的价值世界,重视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
论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发展是在交往中实现的.生命的价值只有通过交往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细细地感悟、体验后才会真正内在于人.教育是最有交往价值的活动,应关注人的生命价值的发现、挖掘和提升.生活世界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要关注生活世界,为此,要重建教育观,重新定位学校的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3.
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的现实基础和意义之源。教育面临的现代性困境实质上是教育对生活世界的遗忘。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内在关联使其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成为可能。构建合理的教育价值观,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大力倡导生活教育和不断加强人文教育,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现途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度与困境。  相似文献   

4.
论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教育与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起初,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中有教育,教育融入社会生产与生活之中。后来随着专门教育机构——学校的出现,教育与生活开始了分离,并且越来越表现为一种隔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斯宾塞提出了“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观点,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主张,当代哲学大师胡塞尔与哈贝马斯则从现象学的角度论述了“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这些都为当今理解“生活世界”与“教育世界”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所理解的生活世界之所以是现实的,关键在于它牢牢地并真正地抓住了“现实的人”,从而为自己的理论找到了真正现实的“切入点”,同时也为生活或生活世界找到了真正现实的主体。当然,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探索历程十分艰辛,尽管如此,我们仍不难从中读出马克思生活世界视野中的“现实的人”的丰富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6.
“教育生活世界”是人类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是一个以育人为目的、融学校主体与资源、使命制度、价值观念、教学转化、环境熏陶、心性成长等特质因素为整体的实践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特定资格、责任、情感、格调、尊严的生活世界;其使命是“在教育生活实践中为国家与社会造就合格人才”,其总特征是“有序全面勤勉科学地培养学生的人格与智能”;主要特点为奉献仁爱、塑造人格、拥抱知识、以师为本、激情与理想;普遍的精神气质是正道、谦恭、包容、上进等。为维护教育的本性与纯洁,必要坚决克服学校教育中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然而现代教育的实践却提醒我们教育偏离了生活世界,现代教育应该从生活世界中来,最终回归于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8.
从人类活动的时空限定性出发,基于人与知识文化关系,抽离出日常生活世界、科学生活世界与教育生活世界,并论述了教育生活世界具有难以察觉的虚拟性或者说模拟性、充满浓厚意识形态与道德价值观意味的符号、情感性与容错性的管理或控制、一定程度的时空隔离四个显著特征,最后拷问学校教育会不会消失。  相似文献   

9.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念的提出,给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活力,但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不是按图索骥的过程。教育应保持对生活的超越,对生活起简化、平衡、净化和指导人的生活世界的作用,从而为学生构筑一种新的可能的生活世界。从主体维度上来说,这样的教育生活世界是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统一的世界,是成人生活与儿童生活统一的世界;从精神维度上来说,这样的教育生活世界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存的世界;从时间维度上来说,这样的教育生活世界是个体当下、过去、未来生活统一的世界。教育还应关注学生的虚拟生活世界,找回丢失的校园生活向度,共建学生的全面生活世界,以实现学生发展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一种关乎人的活动,是一种“人为”和“为人”的社会性活动。但是,自从教育制度化以后,教育的“人为性”和“为人性”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张力,使得“人为”与“为人”在教育实践中分裂,教育无论从时空、形式、和内容都越来越远离生活世界。因此,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制度化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教育只有回归到生活世界中,教育才能成为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回归生活世界是一种哲学观的重要转向,也是时代的呼唤,其彰显了人性化、人本化和以人为本的内蕴,以此观照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要融通生活世界,实现教育范式的转换,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从成材走向成人,从理论世界走向现实世界,进行生命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教育需要成为一种以生活世界为底蕴的教育,那么生活世界的意蕴是什么?教育应当回归谁的生活世界?回归到什么样的生活世界中去?我们需要从理论的根源上进行阐释。“生活世界”概念首先由胡塞尔提出,斯宾塞、杜威和陶行知等教育家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进行的思索、追寻和阐述.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教育应该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的生活世界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生活世界,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然表达;教育应该把教育世界、科学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整合为教育视野中的生活世界,同时回归到生活世界中的精神生活,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13.
对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今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面对我国教育在现实中的若干相悖现象,许多学者呼唤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但由于理论上还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使生活教育在实践中大都流于形式.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究这一命题:教育应该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教育是怎样脱离生活世界的?如何实现教育与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的融通?  相似文献   

14.
李自芳 《文教资料》2008,(36):74-75
教育自独立成一门专业的研究领域以来,其发展经历了由生活世界开始,到远离生活世界的过程.反思当下教育,本文作者提出,教育应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5.
教育回归生活是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主要出路之一,但由于理论上还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故而生活教育在实践中大都流于形式。因此,有必要深究这一命题:教育应该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教育是怎样脱离生活世界的?如何实现教育与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的融通?  相似文献   

16.
教育需要成为一种以生活世界为底蕴的教育,那么生活世界的意蕴是什么?教育应当回归谁的生活世界?回归到什么样的生活世界中去?我们需要从理论的根源上进行阐释。"生活世界"概念首先由胡塞尔提出,斯宾塞、杜威和陶行知等教育家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进行的思索、追寻和阐述,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教育应该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师的生活世界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生活世界,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然表达;教育应该把教育世界、科学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整合为教育视野中的生活世界,同时回归到生活世界中的精神生活,这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17.
人类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当代哲学变革的主题。回归生活世界,是要把教育世界从对生活世界的遗忘与失落中唤醒,也是基于对自身存在合法性危机的反思,也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和最为根本性的任务。教育研究必须究问诸如教育回到什么样的生活世界、教育脱离生活世界带来了什么后果,教育和生活是否等同等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人是在相互关系中获得其本质和发展的。通过交往,人的自由度和发展程度得以拓展,人与人之间的全面依存关系得以形成。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在生活化的交往中,人才能获得理想的发展。为此,教育应当以生活化的方式努力地丰富文化的展现方式和途径,在构建人与人之间丰富多彩的交往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它的价值和功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感悟、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的现实基础和意义之源。学前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内在关联使其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成为可能。本文试图以“生活世界”理论为契机,分析学前教育和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并探讨当今学前教育所存在的现实问题,由此得出“生活世界”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世界”的教育与“科学世界”的教育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一、现代人的两个生长家园 杜威说:“教育即生长”。①生长,要有生长的家园。现代人拥有两个生长家园:“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生活世界是我们在自然的生活态度中所能直接感知的世界,它是个人和群体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而又具体的环境。正如胡塞尔所言,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生活世界是一个始终在先被给予的、始终在先存在着的有效世界。”②科学理论所描述的逻辑上客观有效的科学世界是人在生活世界的活动衍生出来的一个特殊的理性视城,因此,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的理性沉积物。人为了进一步把握生活世界诸般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