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人伦文化以"人之为人,别于禽兽"作为先天预设,拟亲化过程使人伦秩序外推、拓展,并作为后天的社会关系范式而具有"伦理"与"道德"相统一的本质.人伦关系与人伦结构的认知、人伦原理与行为规范体系的构建和个体德性的建立与示范过程,揭示了"伦序"与"人理"相统一、"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统一、"本体"与"本质"相统一的德育本质.中国人伦文化传统的德育本质及其功能,在当今的德育实践与建设中仍有创新发展的重要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守仁的德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倡导德育优先原则,以传统儒家典籍为德育内容,提出"明人伦"、"破心中贼"之德育目的。  相似文献   

3.
王小维 《中国德育》2007,2(9):76-78
学校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教育中,德育居于首位,所谓“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学校就是“明人伦”的场所,教育“得天下英才以育之”的涵义主要就是指以德育人。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德育也占有重要位置,关系着学校的办学宗旨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李倩 《衡水学院学报》2011,13(2):103-104,123
朱熹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并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德育思想。其中,"明人伦"的德育目的观、"学以渐而至"的德育阶段观等思想,对当今的学校德育建设有着巨大的现实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5.
古代书院在培养人才、化育人生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而这与书院的课程体系是分不开的.书院以"明人伦"和"传道济民"为依据,设置了以经学为主体,以史学为补充的基本德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儒家看来,人伦规范源于天道。儒家的人学思想主旨就是以天命的人伦为依据,以践行人伦,并使人伦关系达到"中和"作为人生的最高成就。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即是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君子。  相似文献   

7.
在儒家看来,人伦规范源于天道。儒家的人学思想主旨就是以天命的人伦为依据,以践行人伦,并使人伦关系达到“中和”作为人生的最高成就。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即是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君子。  相似文献   

8.
人伦关系是围绕人伦展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关系.它随着人类的起源而同步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日趋复杂日显重要.人伦关系状况是衡量一个社会现状的重要指标.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对人伦关系有着深刻反映.作品通过刻画两对怪异的视金钱如命的父女、两对深受封建传统思想毒害的夫妻和三对唯利是图的功利朋友,让人洞察到他们人伦关系的异化.这些隐而不显的人伦关系如一面大镜子,折射出了腐朽、黑暗的社会大背景,烙下了那个道德沦丧、金钱至上的社会印记,揭示了封建社会崩溃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的研究应从价值始点入手.回溯道德生活和人的德性的历史和现实的源头,家庭遵循人伦的"情"与价值的"义",是伦理的实体,德性以伦理为前提,是伦理的人格体现,伦理以爱为根本规定,因此,家庭即是德性的最初诞生地.家庭作为伦理与道德的历史价值始点在东西方伦理道德体系中得到典型体现,道德教育以家庭为历史价值始点成为应有之义.在社会转型期间,市场和法制这一新的时代主题与一切以家庭为本位的传统家庭伦理产生了冲突与矛盾,家庭伦理的合理性遭受质疑,但是,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并不能解构家庭的本始性意义,其可现代因素是解决现代道德问题的一剂良方,家庭之于中国伦理与道德教育依然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地位.道德教育理应回归家庭,强化家庭的道德教化功能,赋予家庭更重要的教育和人文使命,弥补学校德育的刚性限制与远离学生日常生活的缺陷,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校与家庭在价值与德育领域的融合、互补与彼此不断超越.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的传统家庭非常重视人伦;家庭里人伦关系有父子、兄弟和夫妇三种,这三种人伦的地位、关系、相处各有特征,讲求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只有这样,家庭才会和谐兴旺乃至发达。  相似文献   

11.
传统儒学作为"人学"的缺失主要体现在:思维取向的缺失——重"继往"、轻"开来";人伦要求的缺失——强调牺牲、舍弃个人权益来成就"正道";认知活动的缺失——重"圣贤之道",圣贤成为学习、认知的对象与目的,认知范畴局限于人伦关系,客观事物与客观世界本身内在的规律与本质则被撇开或淡化了。  相似文献   

12.
高校德育作为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一门学问,首先要体现对人的尊重,以人为本是德育的始点和归宿。其基本规律主要包括德育的价值规律、德育的基点和德育的社会归化等方面。从理论上厘清德育基本规律,其目的是帮助教育者在实践中尊重和运用这些规律,从而彰显德育价值的人学诉求,把德育基点立于人的活动,促进德育工作的社会归化,提高德育的功效和实绩。  相似文献   

13.
作为明朝中期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是以生命为基点的教育,这集中体现在他以“明人伦”为中心的德育诠释中.通过对其德育思想中生命化主体观、生命化价值观以及生命化实践观三方面的探讨,在分析了其生命化德育特色的同时,阐明其对现代德育思想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伦理学中,伦指人伦,即人的血缘辈分关系,伦理指调整人伦关系的条理、道理或原则。而我们通常在生活中所说的伦理。就是指处理人们之间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理和规则。有时也与道德并称或连用,如伦理道德。人作为社会陛的动物,他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社会秩序与规则,都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而教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就具有了明显的伦理性质。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德育的精神寓所,而德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的表现方式。文化通过价值观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人伦内容进行规约,所以文化维度可以作为研究德育的基本维度。从文化的角度对高校德育进行分析,当前青年学生德性方面存在哪些问题?高校德育如何进行文化上的教育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德性?这是德育研究着以及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要考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伦理道德文化,这种伦理道德文化教育的基石和依托是家庭,家庭是人的德性和道德教育的历史始点。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导致中国家庭的嬗变,使家庭道德教育功能弱化,家庭道德教育出现许多偏差,使人的德性生长和道德教育失去了基石和依托,失去了人的德性的生发始点,这是造成我国德育低效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17.
泰州学派的“淮南三王’’都极其重视以“明人伦’’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并进行了广泛的道德教育实践。由于他们的思想认识与教育环境不同,所以其德育思想也有一定的差异。王艮提出了“先德行而后文艺”的教育原则,突出“良知”之教,主张有教无类,倡导以日用指点良知。王栋认为文与德有缓急之序,他反对悬空论道,强调德育的经世之功。王襞以讲学为“出”,同时突出德育的启人修道之功,并把德育视为为国家培养人才最为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刘会 《湖北教育》2022,(1):75-76
无边界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生涯奠基、为生命导航、为人生立志.在无边界教育办学理念指导下,洪山实验小学着力打造"互喻德育"体系,聚焦六大行动,促进课程德育与生活德育相结合,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相结合,陶冶德育与实践德育相结合,注重德育活动的序列化与主题化,德育内容的层进化与沉浸化,德育方式的多样化和多元化,突出行为...  相似文献   

19.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要求学生文质彬彬,德才兼备;荀子说:"为人,人也;舍之,禽兽也。"把人伦道德,看作为人之本。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培养中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落实以德育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中小学德育大纲,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我们在德育工作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20.
在《解蔽》一文中,"知道"是"解蔽"的前提,"解蔽"是"知理"的前提。若将"知道"与"知理"都看作与认识相关的行为,而"解蔽"是产生正确认识的前提,那么《解蔽》一文便存在逻辑矛盾。论文指出,"解蔽"的主体是人君,其应有的品质是"明"。"知道"不仅仅包含认识因素,而且还涉及政治实践、与道为一等含义。通过"虚壹而静",人君渐臻"大清明"的境界,与道为一的同时也消解蒙蔽。但其"明"的德性要求他应了解人伦物类之理,而圣王之制是其切入点。因此,人君应以清明的状态根据圣王之制来把握其中几微之理,才能"上明下化",形成良好的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