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Victorian Times     
《海外英语》2010,(12):38-40
您听说过维多利亚时代吗?它指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时期(1837-1901),亦即美国史上最强威的“日不落帝国”时期。它是一个改变、探索和冒险的时代,它还是一个贫富差距极大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18世纪的印度是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随着莫卧儿帝国的衰落,松散的莫卧儿帝国体系催生了印度地方绅士和新兴经济模式的出现;印度传统的社会等级模式使莫卧儿皇帝成为"王中之王",而不是"印度之王",地方政治势力严重冲击了帝国的中央权威。在西方殖民者到达印度前夕,南亚次大陆已形成了三类土邦,即以拉杰普特为代表的古时土邦、由莫卧儿帝国省转化而成的土邦和因军事征服而形成的土邦。此时期的土邦皆具有三大特点:在所属的领地上获得有力的支持并有效管理;都维持一支足以保证土邦政权稳定的军队;都寻求并获得了土邦政权存在的合理合法性。  相似文献   

3.
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在历史上曾是一个统一国家,在沦为殖民地时期,它们也同属英国统治下的印度帝国。直到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时,巴基斯坦才脱离印度,成为独立国家。1971年12月16日,东巴基斯坦又脱离巴基斯坦,成立孟加拉国。关于印巴分治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认为是英国殖民者为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在印度各  相似文献   

4.
1850年至1875年是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下的鼎盛时期,其间大不列颠帝国之繁荣可谓史无空前,整个社会呈现出一派乐观主义的气氛,中上层人士对国家的前途和社会价值观念充满信心。可以说这是一个稳定平衡、整齐划一的时期。然而好景不长,1875年以后,由于各种连续不断的社会冲击,维多利亚社会的平衡遭到了破坏,取而代之的是种种不稳定的动荡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迅速崛起,整个英国社会弥漫着帝国主义情绪,而历险小说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复兴和繁荣.它的发展和大英帝国的殖民扩张密切相关.在英国国教福音派“强健的基督教”的信条影响下,历险小说明显表达了浓厚的帝国主义思想.而随着维多利亚时代帝国主义思想的变化,历险小说中的帝国意识在不同阶段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所有这些都印证了当代著名学者萨义德关于文化与帝国主义共谋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英国女性文学异军突起,涌现出很多杰出的女性作家,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本文通过分析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文学兴起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时期女性文学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在葡萄牙海洋帝国早期海外扩张事业中发挥了决定性的奠基作用。在他统治时期,葡萄牙王室停止了与卡斯蒂尔的对抗,抑制了国内的专横跋扈的大贵族势力,将非洲西海岸的海上探险活动推进到好望角以东的海面,使得葡萄牙的舰队从海路通往印度成为可能;若奥二世还派遣使节从陆路一直抵达印度的西海岸和埃塞俄比亚。在罗马教宗的主持下,葡萄牙与西班牙还签订了《托尔德西拉斯条约》,划分了各自在海上的势力范围。可以说,葡萄牙海洋帝国在16世纪初年黄金时代的辉煌业绩都是在若奥二世时代奠定的。  相似文献   

8.
课本第61页:“建立了印度史上著名的莫卧儿帝国(1526~1857年)。”可见莫卧儿帝国的终结在“1857年”。但事实并非如此。课本第104页:“1857年,密拉特的土兵和人民率先发动起义,不久,起义军占领德里,拥立莫卧儿王朝末代皇帝为印度皇帝,成立了起义领导机构。”由此可见,“1857年”“莫卧儿王朝”仍然存在。《教学参考书》第237页:“1764年,莫卧儿皇帝向英国东印度公司投降,成为英国殖民者的附庸。1858年,英国女皇宣布直接管理印度,莫卧儿王朝才正式结束。”综上可见,莫卧儿王朝结束时间应为印度民族大起义时期内的1858年,而非1857年。课本第6…  相似文献   

9.
强大的笈多王朝帝国时期,在印度历史上是特别重要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标志着奴隶占有制的衰退,和封建制度的兴起。这个时期划分了印度史的中世纪的开始,和上古时期的结束.笈多王朝政治上的削弱和最后的瓦解是奴隶制度内部危机和新生产力出现,不可避免的结果。生产力的增长,已经达到奴隶劳动已感不足并不经济的阶段,奴隶制度让位给了历史上更为进步的生产制度。印度的封建制度,兴起于公元四世纪和五世纪。  相似文献   

10.
《珊瑚岛》是维多利亚时代的经典儿童小说。本文通过对小说《珊瑚岛》的后殖民解读,分析了海岛空间及土著人的他者化表征,审视了小说《珊瑚岛》对帝国之外空间的想象建构。帝国儿童的凝视凸显了帝国的文化与种族优越感,为帝国的海外扩张正言。  相似文献   

11.
论艾德礼政府的印度土邦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印度土邦的政策是艾德礼政府在移交权力时对印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英国王室和政府与土邦的关系跟英国与英属印度的关系不同,因此,艾德礼政府在移交权力时就不可能将对英属印度的政策用于土邦.艾德礼政府承认土邦在英属印度正式移交前仍然享有其原有的特权地位,但为了避免印度次大陆"巴尔干化",艾德礼政府所有的政策声明都强调土邦必须与英属印度合并.在英属印度移交权力的过程中,英国政府及英印总督蒙巴顿积极协调土邦与印度继承政府之间的关系,劝导实力强大的土邦王公放弃谋求独立的想法.因此,艾德礼政府的土邦政策从一个侧面表明它并没有分裂印度的打算.  相似文献   

12.
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两国的长期接触深刻影响了两国文化和语言。不少印度语词汇进入了英语中,进入英语中的印度语词具有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特色,逼真地反映出了英国殖民印度的历史过程和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相似文献   

13.
1935年开始,英印开始关注中印边界东段,逐渐蓄谋在“麦克马洪线”的扩张,并寻找机会废除阿萨姆北部部落地区的奴隶制保留权,逐步向北推进英印的行政管辖权;阿萨姆省总督也向英印政府提出了一份旨在向麦线以南地区推进的报告,即所谓“前进政策”。然而,英印派遣莱特福特到达旺地区活动,引起了西藏地方官员的极大愤慨和抗议,英印最终被迫采纳了“控制手段”政策。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后期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对藏政策的早期阶段。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英国东印度公司对我国西藏实行以建立直接交往关系为目的的“和平”渗透政策。由于喜马拉雅地区各国在历史上同我国西藏形成的密切关系及其在地缘政治上的屏障作用,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这一地区的扩张活动同它建立英藏直接交往的尝试一样,都是其对藏渗透政策的组成部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廓尔喀侵藏战争中的卑劣表演最终导致了其早期对藏政策的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15.
印度教育现代化大致经历了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和独立后至今这两大阶段。英国的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拉开了其现代化的帷幕,这其中包括印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伴随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20世纪中期印度教育现代化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以印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在肯定印度教育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问题,以期在如何看待印度教育,把握印度教育发展轨迹等方面提供些许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初期英国在印度开始实施英语教育。关于英国为什么在印度实施英语教育,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解释。依据所掌握的史料,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对这一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作一客观分析,阐明英国在印度实施英语教育完全是殖民利益使然。  相似文献   

17.
美国独立后,英国从美国革命中吸取教训.及时调整殖民政策,放弃了旧的重商主义殖民政策,加强了对殖民地政治上的控制,从而使印度、加拿大这两个殖民地得以巩固、扩大。英属北美殖民地和英属印度殖民地一起,构成了第二荚帝国的核心。英国对这两个殖民地的政策实际上代表了这一时期英国的帝国政策。英国对印度统治政策的调整,为英国统治落后地区殖民地提供了蓝本和依据。而英国对加拿大的新政策则确立了英国对英裔和非英裔白人殖民地的统治机制。这一时期英国帝国政策的调整,否定了旧的重商主义殖民政策,开始了新的自由主义殖民政策,奠定了英帝国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很多学者认为,印巴分治悲剧是英国政府一手造成的。如果从英国传统的“分而治之”政策对印度后来种族关系发展的影响来看,这一结论不无道理。但是,如果具体地考察战后英国和印度的局势、英国的利益要求、艾德礼政府对印度问题的态度及其为维护印度统一所作的努力、和平解决印度问题的可能性,人们就会发现,艾德礼政府并无分裂印度的主观动机,相反,印巴分治是国大党和穆斯林领袖为了党派和个人利益而置民族或国家利益于不顾造成的。印巴分治在很大程度上是印度政治领袖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In May 1857, a number of battalions in the Bengal army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rebelled against their immediate British officers and the British administration in the North Western Provinces (NWP), Oudh and Bihar. The protracted conflict that stretched over a year was extremely violent, killed thousands of British officers and civilians and provoked an equally ruthless suppression. It ended the Company’s rule and the British Crown assumed administration in 1858. Even before the end of the conflict, the British elites such as former governor of the NWP George Russell Clerk and former Governor-General of India Ellenborough argued that English education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revolt. They also listed the missionary schools and girls’ education as the leading caus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amine the educational policies prior to the revolt and the condition of schools during the revolt,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validity of the arguments put forth by Clerk and Ellenborough.  相似文献   

20.
印巴克什米尔争端可说是英国仓促撤离印度次大陆的一个悲剧性结果。印巴正式分立时,克什米尔邦的归属仍未确定,这就使得争端有了产生的可能。克什米尔王公宣布加入印度后,由于土邦归属原则的不明确性,加之印度在土邦归并问题上执行双重标准,巴基斯坦因而拒绝承认加入有效。从根本上说,导致克什米尔争端产生的原因是克什米尔在政治、安全方面对印巴两国的极端重要性,双方都不愿放弃,或说是不能失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