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象"与"意境"作为中国古典文论中两个比较重要的审美范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位置,二者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有必要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以更有利于中学语文特别是诗歌鉴赏部分的学习。  相似文献   

2.
“意象”与“意境”在中国古代文论,特别是诗歌研究中是经常使用的两个概念术语。由于都有一个“意”字,人们在理解或使用它们时往往通用、混用,分辨不出它们之间的含义和指向的差别,尤其是近代西方又发生了Imagism(意象主义)诗歌运动,欧美文论中也大量出现“image”这一术语,“image”又被中译为“意象”,人们对这些术语范畴的界定更是莫衷一是,难以准确地把握,认识上出现许多混乱,很有将其梳理辨析的必要。意象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早已存在的一个概念,然而这个概念也象中国古代学术理论中其它一些概念一样,在它产生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美学中的意境说早在唐代就出现了,溯源的话还可从道家美学中寻得根据。加上对佛教思想的吸收、融会,意境说不可能没有儒、释、道哲学的烙印,尤其不能脱离道家老庄的哲学美学思想。中国文艺美学的特点就是哲理智慧和艺术体验、艺术表现不分家,呈现浑然一体的风格。本文正是从意境的哲学根基来探讨道家思想与美学“意境”的渊源。  相似文献   

4.
意境也称为境界,简称为境。它是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诗为主体,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意境如何创造?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更深的景,一层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又都是情,情具象为景,诞生了一个独特的世界,崭新的意境,外化了诗人的思想情感,也为读者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无论作者还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会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好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动,若惊  相似文献   

5.
意境不能简单理解为情景交融,也不能理解为大而无当的境界,意境是想象在其间的自由活动所能创造丰富蕴藉的情思内涵的艺术空间,它存在于读者对作品的审美关系之中,它虚实相生,是“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的审美特性的一个概括。当然,意境的有无也取决于作者作品中的言内之意的提示及富有启示性的结构蕴含。  相似文献   

6.
杂文创作,同其他文艺创作一样,由生活而为艺术,客观事物先要在创作主体的观念中构成意象活动,然后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将意象外化为具体的艺术形态,也就是说,要经历由物象而意象再到艺术具象的嬗变过程.意象,即主体情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或者说是主体情意对客观物象的加工改建,客观物象对主体情意的同化吸收.意象活动的丰富性和物质手段外化意象的灵活性,决定了艺术具象类型及其审美特征的多样性.一般说来,文艺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具象都是客观物象的美学表现,具有通常的美学特征.不过,某些作品在创造艺术具象的过程中,由于意象活动异于寻常,例如采用了象征、联想、暗示等思维方式,物质手段外化方式巧妙,例如充分利用了语言蕴涵的多义包容性,这样创造出的艺术具象,便不仅具有通常的美学特征,还能拓展出作品实际艺术具象之外,可意会而难予实指的另一意象生存空间,从而突破  相似文献   

7.
诗歌创作成功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但意境的创造尤为重要。意境的创造又有“实境”与“虚境”之分。“实境”为根本 ,“虚境”的创造以“实境”的创造为基础。只有在“实写”的基础上适当地予以“虚写”,方能达到虚实相生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王建 《重庆师专学报》2006,5(2):34-38,42
通过对“兴”在“意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力求正确地、历史地把握“意境”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厚诗学内涵。“兴”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景交融、不尽之意、形象思维的特征以及佛教中“境”的介入,最终导致“意境”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的诗歌美学中,意境美是艺术美的最高层次的美.从艺术的发展来看,越到现代越注重心灵,越注重意境,作家不仅在诗歌里创造了意境,就是在叙事的散文和小说里意境的创造和渲染也受到很大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意境”理论的研究就是非常迫切和需要的了.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或作品中有什么样的描写,才称得上有意境呢?前提条件,我以为还是“情景交融”,把意境解释为“情景交融”当然还不完善.不过,凡有意境的作品,我觉得的确还都是情景交融的.这不仅已为多数论者所首肯,而且也已为无数欣赏实践所证明.那么“情景交  相似文献   

10.
散意境的营构缘起千古诗论,较之诗境,境的内涵在于以求“实”之境,传融“情”之“理”。在表现形态上,境所包孕的意象连续绵密,境界的展开有明显的铺垫或泻染过程,主要呈现为舒展,散落等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1.
也谈“意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迄今为止,对意境的理解大致有三种意见,一是强调境生象外,二是强调情景交融,三是立体考察,认为意境是由客观景象与主观情趣互渗交融而生成的趋于空灵的艺术天地。意境不同于典型,其形象世界具有整体性、空灵性、理想性的基本特点。呈现意境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外境触发,二是内心浮现,三是妙手偶得。意境是心灵第三层面的敞亮,是全人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一 唉,很久没有写什么东西了,心里匮乏得很,像一只掏空了的袋子,瘪着,实在倒不出什么来。可是当厦大学友打来电话,让我有感而发地写一篇与导师潘懋元教授开创的“周末沙龙”有关的“随笔”时,我又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和写作的冲动。想想自己从1997年9月十分荣幸地赴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圣地”——厦门大学高教所忝列潘门亲承教诲,至今已整整8个年头了。盘点着流金的岁月,追忆着蹉跎的人生,我心海难平,感慨万千。时间像奔腾的急湍,毫不留连。这8年,应该说是我由不成熟到渐趋成熟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和“丰硕收获的季节”。  相似文献   

13.
移情说强调外物的生命化,即把人的主观感情挪移到外物中去,使原本无生命的客观外物好像也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等活动,从而产生物我融合的境界。在中国诗歌意象的选择、提炼过程中,在诗歌意境的营造过程中,"移情"手法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诗歌意境“虚”与“实”的辩证关系,“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创造意境的一条重要的艺术辩证法则和总的创造方法。实现诗歌意境虚实结合的三条途径是: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分呈。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材选入的散文,大多具有典范性,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散文意境,能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和认知。在具体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选材研究,观赏作品描绘的画面,梳理文本结构构思,发掘散文哲理涵义,让学生顺利进入散文意境之中,在反复历练中形成学科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17.
诗词是我国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不同的时期,诗词表现出的风格和意境都是不一样的。我国历史上有多次对诗词的革新运动,这些革新无疑是推动我国诗词发展的重要契机。在近代,我国兴起了一次诗歌的变革运动,这次运动对我国的古典诗词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在汲取古典诗词有益的精华时,更加重视对意境的革新,倡导"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作为这次变革的重要领导人物,李叔同可以说对我国近代诗歌的变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笔者对论李叔同诗词的"旧风格"与"新意境"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19.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但对于意境概念的理解,学界众说纷纭,歧见迭出。最为典型的是情景交融说,即认为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文论中的意境理论,相当深刻地概括了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创作的内部规律,较为确切地说明了艺术形象尤其是抒情文学形象的审美特征,所以愈来愈受到文艺理论界的重视.当然,这一理论的萌芽、发展有着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作为一种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它的诞生却是在王国维的手中完成的.因而本文试就王国维的观点对这一理论进行某些探讨,以求教于诸位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