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颖 《新闻前哨》2002,(11):9-10
根据新闻批评的定义,凡通过新闻媒介用新闻和评论两种形式进行批评的都叫新闻批评。故本文不谈对批评性新闻的采访(主要为隐性和体验式采访),因为光采访而未报道的事实不属新闻批评的严格意义范围,新闻批评的最大属性便是公开性,没公开便构不成新闻批评。行使新闻批评的责任。好比穿钉鞋,拄拐棍,要小心谨慎,要做到:第一:“用事实说话”新闻批评的权威性来源于用事实说话,不但关注时间、地点等细节的真实,更关注事实的整体真实,即“二度客观”。二十多年来成功的舆论监督或批评报道,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在“叙述事实”,有时其“…  相似文献   

2.
责任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标志。动物是靠本能生活的,人是靠理性生活的.人的理性首先表现为人有责任感。动物虽靠本能生存。也体现了基本的责任,像母鸡保护小鸡、母鸟喂养小鸟。一对大雁之间也有责任,如果一只受伤,另一只陪着它、照料它。有时说某人是衣冠禽兽,禽兽不如,就是批评他不讲责任.不讲起码的道德。孟子说:“当今之世,如欲平治天下.  相似文献   

3.
一张报纸离不开舆论监督.但是如果记者只有胆勇而缺乏胆识.就会险情不断,官司不断。综观一些报纸引起麻烦的批评报道.主要是由于采访不深入。事实不准确.被人抓住不放。当然也有不少是被批评对象无理取闹。针对这些情况.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就一定要加强学习,讲究批评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舆论监督的水平。现归纳出以下几招.供大家在新闻实践中去体会。  相似文献   

4.
论文缩微     
“新闻报道失实” 的法定界限 王泽华在《新闻战线》第8期上撰文谈到,根据法律解释,新闻失实报道,是特指那些基本事实失实、有侮辱性内容的报道.而基本事实准确,没有侮辱性内容,即使存在个别细节与词句不当,也不宜轻易称之为新闻报道失实而扣上“新闻侵权”的大帽子,除此之外,在采写报道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采访中问被批评单位与个人讲清楚,正确的新闻评论与正当的新闻批评报道,同样是受法律保护的。(2)进行重大新闻采访时,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措施把一些新闻事实材料搞得更准确。更充分、有理有据。(…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批评报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助于所披露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杀伤力”强,经济类批评报道尤其如此。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经济主体都有明确的自身利益,多个主体利益间又有类似于“生态群”的紧密相关性,如果对经济批评报道把握不当,就有可能因媒介的“放大”效应而累及相关联的经济主体。而负面效应的突出表现为“株连”无辜和因小伤大。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新闻媒介因批评报道引发了一些“新闻官司”。因笔者搞过多年的批评报道,一些同仁好友问我“怕不怕”?我说不怕,而且还乐当这样的“被告”,因为“被告”不是败诉的代名词,当上被告,才有为自己的真实而辩解的场合,否则,原告不与你对簿公堂,会在背后“打小报告”,就会给不明真相的人造成“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的印象,如此下去,记者的形象受损不说,新闻媒介的声誉也受影响。话说回来,不怕当“被告”,前提是批评报道要真实、准确。而批评报道要求得真实,在采访中必须努力掌握全、辨、深三个关节栏。所谓“全”,就是要采访到与一件批评报道有关的全部事实。任何一个事物的真实,都是由若干具体事实组  相似文献   

7.
李明 《记者摇篮》2005,(4):22-22
舆论监督,是社会公众通过新闻媒体向权力部门和社会不良现象提出批评和建议,促进其向好的方面转化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新闻媒体担负的一种责任、一张报纸,如果缺少批评、监督的声音,那么其“威信”就会大大削弱。但绝大多数人的心理是只爱听好听的,不爱听批评的。有些被批评者甚至千方百计否认被批评的事实,并可能向法院提起诉讼,告媒体和记者侵犯名誉权。因此有人这样说:“舆论监督之重要,人所共知:舆论监督之难,亦人所共知。”  相似文献   

8.
现代广告中的两性隐性修辞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雪梅 《视听界》2002,(5):77-77
修辞批评是一个系统地探讨和阐释修辞行为的过程:采用新修辞学的定义.修辞不再是我们过去所理解的那种修辞,即不是“修辞手法”意义上的“修辞”,而是界定在运用话语和象征来达到某种目的:这样一来.我们的研究对象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化现象:修辞批评关注的不再仅仅是狭窄的、传统意义上的言语和演讲,而是一切化形式:它可以是各种大众传播形式,如电视、广告、公关;也可以是具体或抽象的化现象,如服装、建筑、习俗:  相似文献   

9.
时统宇 《视听界》2007,(6):108-108
在广电总局重拳出击低俗化的行动中,有一个现象耐人寻味:对广播低俗节目的组合拳。事实是:9月5日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四川电台和成都市电台违规播出低俗下流节目的通报》,严令禁止策划、制作、播出涉及性生活、性经验、性体会、性器官和性药功能的节目。两周后,又有3家电台的4套节目因同样问题被广电总局责令停播。让人思索的地方就在这里:后3家电台的行为被批评为我行我素,顶风违规,性质似乎更为恶劣。之后不久,中广协会专门召集了一次部分广播电台领导和有关专家参加的会议,研讨治理低俗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价值范畴是对事物满足某种需要的功能的概括。价值是客观与主观的辩证统一,它具有相对性。社会行为的显著特点是目的性和选择性。所谓选择实持上是价值的发现、选择与发扬。所以,任何社会行为都有相应的价值标准。所谓新闻批评价值,就是体现在被批评的新闻事件、事实中的一种满足受众和社会正义或正当需求的功能。这种功能越强,新闻批评价值越大,批评报道就越能得到社会的欢迎。可以说,新闻批评价值的大小决定着批评报道的成功与否。探讨新闻批评价值,对正确开展新闻舆论监督,保证新闻批评的有效性,提高批评报道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许青 《军事记者》2004,(2):58-58
高祥森撰指出。许多批评报道可以试用“中性”手法来操作。“中性操作”并非完全不带主观色彩。它是记在新闻报道中不掺带任何主观褒贬.客观准确反映事实的发生发展真相.记站在相对中立的立场上,不偏不倚进行采访写作.让读自己去把握、思考和判断。“中性操作”是让事实去说话.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  相似文献   

12.
批评性报道在不可能完全还原的“事实”中去呈现事实和表达否定性的意见,这一报道特质使得批评报道与被批评者的名誉受损(即社会评价的改变)必然产生关联。撇开被批评者的名誉受损系其行为的“咎由自取”这一面不说,意识到新闻媒介的意见褒贬与当事人社会评价之间的“相关性”,既有助于新闻从业者更理性地看待频繁出现的新闻侵权纠纷,用一种平和心态营造舆论批评的环境,也有助于媒体从业者意识到批评性报道的法律风险,更加谨慎地表达意见,提高批评性报道“法”的含量。在权利本位意识日益高涨的大环境下,媒体从业者培养谨慎的批评意识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3.
康鹏 《青年记者》2006,(14):66-66
对于采写批评报道的记者来说,最令人头疼和烦心的事在于:批评报道刊出后,新闻事实和一些细节都没有什么问题,稿件中也不存在一些刺激性的容易引发问题的表述,可被批评对象却置批评报道的基本事实于不顾,和记者胡搅蛮缠,一口咬定记者采写的新闻报道失实,或是通过种种手段给媒体和记者施加压力。笔者一次因采写批评报道而引发的经历,令记者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是几年前,我到某消协采访时,了解到这样一个线索:一名患者到济南某大医院一专家处求治一种疑难杂症,花了不少钱病情却不见减轻,以后这名患者无意中从该医院其他工作人员的闲聊中得知,给…  相似文献   

14.
一 批评报道是一把双刃剑,经济批评报道同样如此。一方面,媒体对被批评对象的不法经济行为进行披露,可以有效地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净化市场、惩恶扬善的作用;另一方面,如果新闻媒体对经济批评报道处理不当,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对某些相关的利益主体造成某种伤害。 实例一:2000年底,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广东发现有毒大米。此新闻一经刊播,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他们迅速采取行动解决问题。而同时,这则报道也产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后果:受到新闻媒体指责的制造有毒大米的源…  相似文献   

15.
李铁 《记者摇篮》2004,(6):55-55
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既是代表最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具体体现.也是新闻传播诸多目的之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弘扬正气。鞭笞丑恶,更是社会主义新闻媒体的重任,责无旁贷。但新闻无小事,如何既发现问题又明确主流,如何既揭露矛盾又体现认识高度,如何既感情渗透又用事实说话,如何既暴露批评又为大局服务。则是我们每一名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加以研究并在新闻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把握的思辩方法、行为尺度、操作手段和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6.
批评报道屡吃“官司”的原因,就文章本身的内容看,不外乎两种:客观性的事实失实──或基本失实,或部分失实;主观性的言词失当──或恣意推论,或片面评论。由于事实属实是任何报道都必须无一例外恪守的准则,没有探讨的余地,所以用词规范就成了批评报道必须尽力注意的问题。当然,这不仅仅是为了少惹麻烦。言词的客观性是由事实本身的客观性决定的,所以客观性的言词失实仍然属于事实失实。而言词的主观性则表现为作者基于不同的立场和动机而作出的判断和评价,所以带有主观色彩的言词的失实基本体现为评论失实、推论失实。如何区分评…  相似文献   

17.
据说德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八九岁的时候,曾经伫立门前长久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谎对一个人有好处.为什么他还应该说真话?”大约半年前,我也曾站在北京街头掂量过类似的一个问题:“如果买盗版书不会被工商抓住,为什幺还应该去买正版书?”思考的结果是,少年维特根斯坦隐瞒了身为犹太人的事实,而我则花10元钱买下了盔版的《魔鬼经济学》这本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一、批评报道应实事求是,让事实说话,以理服人。写批评报道应本着“帮忙而不添乱”的原则,有理有据,让受批评者心服口服。二、批评报道要掌握适度,考虑两种承受力。采写批评报道既要考虑老百姓的承受力,也要顾及领导的承受力,因为这两种承受力与两种感受是不同的。由于感受不同,反应不同,承受力也不同。三、批评报道要反复核实,务求准确。批评报道所要批评的是消极现象,但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如果批评不当,则产生不良效果,不是帮忙而是添乱了。因此,批评报道必须力求准确。如果疏忽大意,马虎从事或者道听途说、捕风捉影,造…  相似文献   

19.
许莹 《东南传播》2012,(7):39-41
早在2006年"彭宇案"之后,"扶老人"事件即持续成为媒介报道热点,但其中所包含的矛盾并未随报道增多而愈辨愈明,一方面,因"扶老人"而"惹麻烦"的事件不断出现,另一方面,跌倒老人因无人扶助而出现生命危险的事件也越来越多。在此事件高潮回落之后,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扶老人"事件媒介报道情况的分析,认为这种现象出于新闻报道对公众行为的无形引导,以及对公众态度的偏向调节,提出以多维度报道来多角度呈现事实才是引导公众行为与调节公众态度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自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以来,经济宣传在整个宣传中的比重日见加大,近年已经达到40%左右,并出现了一批影响很大的优秀作品,如前些年的《副总理验锅》、《会计伢嫌我的油壶小》,到近年的《挖墙脚的人们》和电视系列片《大京九》等。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报道的视点对准“人”,通过描写人的行为、情感及生活变化来反映经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问题和对策,意义和后果。但目前相当数量的经济报道仍然比较平淡、枯燥、呆板,原因也正像人们常常批评的那样:见物不见人,人活而物死。见物不见人的报道自然难以做到生动活泼,入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