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大为  赵翊 《辽宁教育》2012,(15):84-85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要实现以美育人的教学目标,欣赏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情感共鸣就是指欣赏者由于对作品的理解而产生的相似相同的情绪情感体验,与作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爱其所爱、憎其所憎、悲欢与共、思想感情的交流感应。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各种形式的美术品(如绘画、雕塑、建筑等)作用于欣赏者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拥有一定审美能力的欣赏者对  相似文献   

2.
摹声,是生活中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摹声词在语法上属虚词类,现行中学语文课本归入拟声词类,在修辞学上,它是一种修辞格.摹声,是根据人或物体发出的音响,用读音跟这种音响相同或相近的字把它记录下来,是直接地、具体真切地再现生活音响的重要手段,能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3.
苏惠 《青海教育》2006,(1):39-40
摹声,是生活中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摹声词在语法上属虚词类,现行中学语课本归入拟声罚类,在修辞学上,它是一种修辞格。摹声,是根据人或物体发出的音响,用读音跟这种音响相同或相近的字把它记录下来,是直接地、具体真切地再现生活音响的重要手段,能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4.
文学鉴赏中的共鸣,是一种精神现象。阅读文学作品的时侯,作家通过作品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强烈地打动着读者,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回旋激荡。他们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为作品中正面人物的胜利而欢乐,为反面人物的溃灭而称快(或者为正面人物的失败而悲痛,为反面人物的得势而愤慨)。这种现象就是文学鉴赏中的共鸣。没有这种现象,没有作为主体欣赏者和作为客体的文学作品的这种“共鸣”,文学作品就无从发挥它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要实现以美育人的教学目标,欣赏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情感共鸣就是指欣赏者由于对作品的理解而产生的相似相同的情绪情感体验,与作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爱其所爱、憎其所憎、悲欢与共、思想感情的交流感应。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各种形式的美术品(如绘画、雕塑、建筑等)作用于欣赏者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拥有一定审美能力的欣赏者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理解、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还包括与认识过程相伴随的主观感受与情感活动。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一般来说,欣赏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发音体因受外力作用而发出自然音响,由于发音体的质地、外力作用的大小、发音方法的不同,致使音响持有不同的音质,蕴蓄着不同的力度,同时也表现出相应的量度(即音量的大小),呈现出不同的音响色彩。音乐艺术音响中的力度与量度,还将表现出更为多变的情况,大体可归纳为:①力度与量度呈正比型的相辅相成的同步协调;②力度与量度呈反比型的相反相成。  相似文献   

7.
宋伟 《儿童音乐》2007,(2):68-72
一、音乐的艺术审美特征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响运动,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它的美学特征是凭借旋律、节奏等一系列表现手段,表达创作者(包括作曲和演绎者)的审美感情,引起欣赏者的联想,激起情感共鸣,从而得到美的陶冶和感染。  相似文献   

8.
建立有效的共鸣 一、适应症 共鸣现象特别容易受到嗓音失衡的影响。言语的三个基本共鸣腔:咽腔、鼻腔和口腔,对通过它们的喉音进行调整修饰,从而使整个音质处于平衡状态。建立有效的共鸣就是通过使用特定的刺激词,结合其它矫治手段,有助于发出一种轻松自然、音质完美的目标音.这对发音功能亢进的儿童和成人的言语治疗尤其重要,特别适用于听觉言语障碍儿童长期用声不当导致的硬起音和高音调症状。[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咽音这个名词是由意大利丈(Voce faringea)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咽部的声音,是传统意大利美声学派的声乐家们,用于专指歌唱嗓音训练时,用一种特殊的方法,通过人体的发音机能所发出的,具有明显音响特征的一种声音。  相似文献   

10.
“共鸣”一词来源于物理学中的声学。声学上的“共鸣”现象是指甲事物振动发声而引起乙事物振动发声的现象。在语文教学中,它是指作为主体的学生和作为客体的文章之间产生了感应关系,实现了主客体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达到认识作品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美学价值,掌握作品的艺术手法之目的。如何激发学生产生“共鸣”,有创设情景、安排实践课、以情感人等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编写多媒体软件时,,经常需要在软件里面添加声音媒体,声音媒体一般足以语言、音乐和音响效果三种彤式出现。而语言是对白和画外音,一般采用解说词形式:音乐以背景音乐为主;音响是指画面上物体运动或变化时发出的声音,要求逼真,画面呈现教学内容时,如果配有音响效果,可‘以增强真实感和教学效果。与解说  相似文献   

12.
首先,音乐欣赏的曲目安排要做到由小到大,由易到难,欣赏作品的形式,可以从声乐曲或小型器乐曲开始逐渐向大型声乐作品、器乐作品过渡。在音乐作品的国别上,可以先从我国的音乐作品开始,然后逐渐引入外国的曲目。在音乐作品的内容及形式方面,可以从易于理解的有标题的音乐作品入手,逐步开拓无标题音乐作品的欣赏领域。其次,音乐作品欣赏时,欣赏者要经过这样一个心理反应过程:外部音响感知→想象→联想→情感共鸣→理解认识。音乐欣赏教学必须遵循着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的心理反应过程,引导学生从音响感知入手,逐步展开想象、联想并引发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3.
欣赏音乐是一种审美活动,准确地说,是欣赏者的感知、感情、想象、理解等对音乐作品的心理感知活动。通过悦耳动听的音乐音响和巧妙精致的音乐结构形式,可以提高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一、做功的判断做功指的是一个物理过程,这个过程必须跟力和物体运动的距离相联系.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又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那就表明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因此,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力学里所说的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也是判断物体是否做功的惟一依据.在判断物体是否做功时要注意下面三点:1.力作用在物体上,而没有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距离,力对物体不做功(即“劳而无功”).原因是缺少了距离这个因素.2.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由于惯性而保持原…  相似文献   

15.
在声乐演唱中我们说某人掌握了发声方法,大致是指其声音洪亮、圆润、能传得远,音色柔和、优美、轻松自如能持久。从这里可以看出发声的基本问题是如何获得良好的共鸣。比如一个音叉,它所能发出的声音是微弱的,但一放在共鸣体上,就会发出相当洪亮、优美的声音,人的声音也是这个道理。因此说,发声法就是要用最少的力,获得最大的声音。也只有用最少的力且能获得最大的共鸣(但这不是绝对的),这才是发声的艺术。 基于这一点,我认为发声应该掌握好以下三个一般原则:一、呼吸;二、喉头调节;三、共鸣。这三个方面之间是不可  相似文献   

16.
[吧嗒] bādā模拟物体相碰或落下时发出的声音. 这个词的习惯写法太多,如"巴答""吧哒""叭哒""叭嗒"等都不宜使用. [般配] bānpèi①指男女双方条件大体相当.②指人的衣着等与身份相称.  相似文献   

17.
谈咽音用于艺术歌唱王玉珍“咽音”是传统意大利歌唱方法的声乐家们用来区别、分辨歌唱嗓音训练时,以一种特殊的方法、通过人体独特的发音机能,发出的具有明显音响特征和别具嗓音色彩的一种声音。所以“咽音”不仅是个专业术语,而且它还包括着一个与众不同的练习手段和...  相似文献   

18.
主观范畴的“意”和客观范畴的“境”,它们在绘画“情景交融”的生发过程中,所产生的共鸣,是艺术家和欣赏用他们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审美理想去补充、再塑造的艺术意象。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鉴赏观“知音”典型地反映了欣赏者主体地位被剥夺的意识,而理想的欣赏者应该是一个对作品作多方面审视,不限于作家的意图和所说、不相信作品只有同一固定主题思想,将自身的审美情趣积极渗入其中的欣赏者.  相似文献   

20.
音乐实践包括创作、表演、欣赏三大环节。在音乐创作中,创作者主动寻求和创造符合自己审美意愿的音乐,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从乐谱变为生动的音响,必须通过演唱、演奏者的表演活动。在音乐表演活动中融汇了表演者的心血和对音乐的再创造,即音乐的“二度创造”。因此音乐表演也是充满创造性的艺术活动。音乐欣赏是欣赏者(主体)与被欣赏的音乐作品(客体)相互交融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欣赏者不断将自身的情感和想象等投入到音乐作品中,把音乐作品这个外在的审美客体,变为欣赏者主体的审美感受。因此,音乐欣赏的审美体验活动也是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