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鸿祥印象     
我认识吴鸿祥是从《认识端砚》开始,记得那是2001年下半年,我冈筹备成缘立端砚协会剑端砚厂家做发动工作,存黄岗镇白石村的雅章第一次见到了《认识端砚》这本书,这本书十六开,印刷精美,用纸考究,书中图文并茂,特别是端砚的图片,拍摄得相当好,色彩还原十分精确,跟其砚一模一样,连端砚  相似文献   

2.
以记载岳飞砚而著称的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对端砚曾如此慨叹:“端砚之辨最难,非生长斯土悉心穷究者,不能知也。”这端砚之辨当然不仅仅是坑口、石质、石色之辨,而是指整个端砚学的研究。故清嘉庆著名的端砚学人李兆洛,在其《端溪砚坑记》中亦如此慨叹:  相似文献   

3.
王兴 《华夏文化》2023,(3):46-48
<正>抗日战争期间,文艺界人士通过撰写文章、编辑刊物等形式宣传、动员群众坚持抗战。《抗战文艺》便是战时特殊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它于1938年5月4日创刊,至1946年5月4日终刊,是唯一从抗战初期直至抗战胜利结束都持续出版的大型综合性文艺刊物。彭玉斌《〈抗战文艺〉的版本问题》一文(载《新文学史料》2006年第2期,以下简称“彭文”)详细梳理了《抗战文艺》的正刊、特刊、特辑、专号等,指出《抗战文艺》正刊、特刊一共编辑了80期,又因为有两期正刊(第10卷第4、5期合刊)编好后没能印刷出版,所以《抗战文艺》实际上只出版、发行了78期,这对战时文艺及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研究都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国民 《寻根》2010,(5):130-131
在周恩来逝世34周年之际,周恩来的六伯父周嵩尧先生手写本《周氏家训》,由周嵩尧的嫡孙周华凯捐赠给江苏淮安周恩来故居纪念馆并经整理出版。从《周氏家训》中所披露的周家情况可知,周家曾收藏相当数量的文物。如唐紫端大砚、宋紫端大砚、古小紫端砚、古风字端砚、龙霓端砚、井田台斗大端砚、  相似文献   

5.
肇庆市首届“端砚文化节暨中国文房四宝展”虽说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那隆重的场面、依然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毕竟这是端砚问世一千多年来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文化节,我作为“端砚文化节暨中国文房四宝展”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之一,自然是感想颇多。  相似文献   

6.
肇庆既然有那么好的砚资源,利用好有限的端砚资源为肇庆打名牌,创效益,这是端砚生产者、设计者、雕刻家最关键的问题。笔者从事端砚工作二十多年,深深体会到端砚要上更高的层次,创更好的效益,受更多人的喜爱,端砚生产必须要走“重实用、精观赏、富收藏”的路子。  相似文献   

7.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最近发出“关于授予中国文房四宝行业特色区域荣誉称号”的通知,要求我市申报“中国砚都”称号,有关申报工作市政府现正抓紧进行,预计2004年上半年叮以批准正式授予。肇庆获得“中国砚都”称号,不仅是肇庆的荣誉,也是广东省  相似文献   

8.
任重 《寻根》2005,(2):104-107
众所周知,《独立评论》是以胡适为代表的一众文化精英所创办的、发行全国各地乃至欧、美、日、德等国家和地区的刊物,在中国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然而,对于这本刊物,世人只知道有胡适,其台下人物黎昔非先生则至今仍鲜为人知。黎昔非于1932年4月应胡适之邀出任《独立评论》的经理人,直至1937年7月25日最后一期《独立评论》出版之后,于7月27日离开北平,与《独立评论》相始终,  相似文献   

9.
丁伟鸣的“感想”一文写得很好,它好在“言中要害”,点出目前端砚制作过程中的问题,这也许叫“旁观者清”吧!的确,我们长期忽略的正是文化素质的提高,我们的端砚从采石,维料、设计,刻制,制盒、磨光……整个过程,都需要有“更深厚文化素养的移累”,端砚与文化是交织在一起的,同时更需要创新(要在传统基础上创新),这样才能出名师、名作、名砚,才能使一代大藏家争相收藏,这样,端砚才有可能指望升华到更高层次的综合性艺术品。  相似文献   

10.
日前,《2007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于清华科技园开幕。这个由《雕塑》杂志社、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研究会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的展览,汇集全国22所高校129组(件)的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的优秀雕塑。开幕式由《雕塑》杂志社长范伟民主持,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明旨,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长曾成钢,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长钱绍武及参展院校雕塑系主任等出席。  相似文献   

11.
征稿启事     
《中华文化论坛》2009,2(2):F0003-F0003
《中华文化论坛》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关于中华文化研究的综合大型刊物,已获“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四川省一级期刊”的认定。  相似文献   

12.
胡明 《东方文化》2002,(3):68-72
1924年9月3日《向导》周刊推出一个“义和团问题专辑”,整份周报就四篇大章,都是讨论或说纪念义和团运动的。首篇即陈独秀的《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第二篇是彭述之的《帝国主义与义和团运动》,第三篇是蔡和森的《义和团与国民革命》,第四篇是张太雷《列宁与义和团》,最后附有署名“慰”的《辱国殃民之辛丑和约》——这专辑又在卷头用黑框框了四个字“九七特刊”——1924年9月7日,  相似文献   

13.
读《中华文化论坛》创刊号李明友我以为,《中华文化论坛》是一本旨在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问题即所谓"接引"这一时代大课题的文化研究刊物。它的闻世,不仅是四川一省的文化学术大事,也是西南地区乃至全中国的一件文化学术大事,值得庆贺,令人鼓舞。我读了创刊号...  相似文献   

14.
致读者朋友     
致读者朋友《华夏文化》已公开发行整整一年。在这期间得到读者朋友的支持,使得刊物得以持续出版,而且在质量方面也不断有所提高。1995年──新的一年来到了。我们的刊物仍然本着创刊时的主旨:向读者朋友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就传统文化与现实的联系开展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朱立元 《东方文化》2002,(5):119-120
2001年年底,从《南方周末》的“年末特刊”中读到过一位电影评委就贺岁片《大腕》所发表的谈话,当时顿感眼睛一亮。记得该评委一反在人学圈内颇为流行的“拒绝媚俗”的呼吁,大胆喊出“拒绝媚雅”的口号,顿有点惊世骇俗(请允许我还是用了流行的“俗”的用法)的味道。  相似文献   

16.
扉语     
《华夏文化》2002,(1):1-1
新的一年──2002年来临了。在新的一年我们如何办刊?《华夏文化》是普及性文化刊物,介绍中国优秀文化,这个主旨不变。不过,只有这方面内容还不够。朋友们都读过苏东坡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名句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多样性的比较中才能领略景观的特色。了解世界文化,了解人类自古迄今创造的世界优秀文化,与中国优秀文化作比较,才能清楚地知道我们自身的许多长处与若干短处,扬长避短得以落实。因此,我们的刊物将要有若干篇幅来介绍世界文化。我们的刊物力求为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7.
《滇中文化》2004,(2):29-29
《滇中化》是玉溪市化局主管,市化馆(原市群艺馆)主办的群众化内部刊物。原刊名为《玉溪革命艺》、《玉溪化》、《溪苑》、《玉溪群众化》等,办刊历时三十多年。是玉溪市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刊物,几经易名,但其为群众化工作服务的性质一直没有变。《滇中化》从1988年以来  相似文献   

18.
概况2004年,华东师范大学朱国华副教授除出版专著《权力的文化逻辑》之外,在《读书》、《中国学术》、《学术月刊》、《文艺理论研究》、《社会科学》等多种刊物发表了10多篇论文,全面阐述布迪厄的社会学和文艺理论,并藉以论述各种文艺学问题。论文《经济资本与文学:文学场的符号斗争》(《社会科学》第9期)将文学的生产置于普遍经济规律的视线内加以思考,讨论一般经济规则在文学领域表现出来的作用形态。在现代社会,经济权力渗透到文学场内部,将自己伪装成文学法庭的最高法官,为文学制定审美标准和叙事原则。大众媒介是现代语境中权力的主要设施。而使这种渗透、裁决得以完成的是通俗作家与大众媒介之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经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接受了西方新思潮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眼见旧文化、旧思想对民族意识觉醒的阻碍,纷纷投入到思想启蒙的运动中。这一运动与当时文化、历史条件相结合,便形成了具有伟大意义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是适应这一启蒙运动要求而诞生的一个重要刊物。《新青年》同仁们致力于介绍新思想。于是,在一阵准备之后,便有了1918年6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易卜生专号)}。该专号评介了19世纪后期革新思想的代表之一、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娜拉》(又名《玩偶之家》)、《国民之敌》等著名剧作,从此将…  相似文献   

20.
王明星 《东方文化》2002,5(5):51-56
创刊于1946年9月1日的《观察》周刊,是一种“大体代表着自由思想分子”,“要对国事发表意见”。的政治性刊物。主编储安平是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一面大旗。《观察》周刊以“民主、自由、进步、理性”为办刊的宗旨,要求以理性的态度,和平改良的运作模式解决国内各种纠纷,充分反映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信仰和追求以及参与国事、切入社会生活的良好愿望。到1948年12月被国民党查封为止,《观察》前后共出版5卷114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