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生走进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在课堂上营造开放、互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创设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与课本中的学生一起去面对并解决问题和烦恼,从而学会在生活和学习中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与课本中的学生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相似文献   

3.
近期,我布置了六年级学生调查我们村镇饮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的水源情况;收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先进事例。上课伊始,我检查了学生的完成情况。出乎我意料的是,以往我布置的作业学生不是马马虎虎,就是敷衍了事。可这次却截然不同,同学们了解到村镇居民们还是很节约用水的,平时除了做饭、洗衣服之类的必用水之外,很少有浪费水的现象。在农业用水上,人们更是省了又省。只有当农田大面积干旱时,人们才会引水灌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的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从转变学习方式的角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形成学生良好品德行为.德育教学要渗透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植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之中.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其走进社会.  相似文献   

6.
正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尽管社会综合课在我国尚属一个新的课程研究领域,但在国外已成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形成了一些基本指导原则。《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宗旨,是提高青少年的公民素养。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知识教学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实践中既不能将"知识教学"和"品德形成"相对立,否定知识教学在学生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中的奠基作用,又不能偏离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和任务,对课程知识过度加深深度和拓宽广度。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情感与能力元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理解,使良好品德的形成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知识教学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8.
关于个性化教学,我的理解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兴趣爱好,教师凭借良好的教学素养,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最优化地组合课堂结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力展示教师个人的教学智慧和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以《我们的学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但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和教研,容易出现观摩课与实际上课脱离、研究教学与研究学生脱离、课堂教学与社生生活脱离这三个脱离的现象。要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作为小学学科中较为特殊且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有着重要意义,如何通过有效地教学手段让孩子们树立起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教学的关键,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1.
教师应牢牢把握儿童社会生活这条主线,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本文作者以“关注社会”为主题,自2001年至今,在3-6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依据研究性学习的5项原则,通过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效果评价等研究性学习的环节逐步推进课程,创办学生专刊《童眼看世界》,拓展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空间。  相似文献   

12.
廖光华 《福建教育》2007,(11):57-57
1.内容的真实开放。开放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呈现给学生的应是一个真实的生活世界,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负面性,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不是一味地回避。《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提出:“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因此,教育内容选择的标准应看它是否经过生活的锤炼,是否具有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初创不久,教师们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方面面临着诸多困惑。经过前一阶段的培训,在教学理念方面的认识教师收获良多,但怎样把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有机结合起来,教师们还显得无所适从。本文借助国外社会科实践的成熟成果,联系半年来在培训工作中发现的核心问题,从教学单元设计这个视角,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值得借鉴和进一步探索的经验与思路。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阶段的课程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在小学三至六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由于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如何将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通过教学来实现,课程的实施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初创不久 ,教师们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方面面临着诸多困惑。经过前一阶段的培训 ,在教学理念方面的认识教师收获良多 ,但怎样把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们还显得无所适从。本文借助国外社会科实践的成熟成果 ,联系半年来在培训工作中发现的核心问题 ,从教学单元设计这个视角 ,给教师们提供一些值得借鉴和进一步探索的经验与思路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即在品社课中想生活,在生活中想品社。教科书的编写把儿童当做主角,设计了一系列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和烦恼。因此,我认为,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综合课程,主导价值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交流、沟通、理解、启发、补充,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时,要给学生以人文的关怀,讲究教育的道德性,采取开放式的教学策略、活动化的教学策略、对话式的教学策略。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通过教与学的转变,实现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以达到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阶段的课程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在小学三至六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由于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如何将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通过教学来实现,课程的实施是关键。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课程在我市实施以来,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但调查显示,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相比,对本课程的喜爱程度偏低.  相似文献   

20.
沈卫华 《广西教育》2013,(25):88-88
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一般来说,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所以,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关注儿童的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领儿童“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