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往的研究常常仅从句法结构的角度分析,认为"曷其"、"彼其"中的"其"可有可无,或释为"助词无义",或以为可以不译。本文从汉语认知功能、篇章语法的角度分析了相关例句,指出这些"其"在特定的语境中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面对日趋衰落的清王朝,作为中国晚清一位有胆识的思想家、外交家,郭嵩焘审时度势,提出"通其情、达其理"的主和外交思想,顺应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潮流.其理性与自主的外交智慧与风范,与美国著名史学家柯文教授的"中国中心论"不谋而舍.文章从"中国中心论"的近现代研究范式角度出发,以郭嵩焘的外交思想评析为中心,旨在发掘中国晚清外交思想中可飨后世的闪光之处.  相似文献   

3.
王涛 《学语文》2023,(5):91-93
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选用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但未明确注解文句“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中“行”的意思,导致该句译文艰涩难懂。本文认为该句中的“行”是个副词,用以衔接前后不同的行为或事态,可译为“又”。这种释义不仅符合古代汉语中“行”的用法,也解决了该句的句意理解问题,还可使该句在句意、文脉、音韵上与前后文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饮酒》(其五)的价值在于它堪称“中国第一诗”。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思想的最高旨趣在根本精神上是相通的,就是表现或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而陶渊明的这首诗也正是完美地表现了这一根本精神。纵览中国诗歌史,无论是李白、杜甫及苏东坡等这些站在巅峰的诗人的诗集中,还是其他人的诗作中,都找不出这样一首完美体现中国文化“极高明而道中庸”精神的有着“纯诗”品质的杰作。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其核心环节就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课堂教学.从这个角度说“课改”实际上就是“改课”,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达到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会学、愿学到乐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目标.也就是课堂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从成本观念上看,真正的高效率的教学就是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从全面发展的观念上看,其高效性就是教学三维目标落到实处,教学过程民主、科学、互动,教学主题知识和学生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的“有”字表意非常丰富,从共时角度基于有字句的研究已经成果颇丰.包括对现代汉语中的“有”字句做句法结构分析,这是“有”字句研究的主要方面.近年来出现了对“有”字句的语义分析.其他的还有对方言中的“有”字句的研究,古汉语中某时期“有”的某个特定句式的研究等.本文主要从历时角度对“有”字句的语法化问题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7.
“何+其”是古汉语的固定结构。对“何+其”,一些古汉语虚词专著及论文或详或略均有论及。一般认为有“何其”的句子是感叹句,“何其”训释为“怎么、这么”,或者“多么”。本文又收集了“何其”与动词(词组)、形容词(词组)、名词(词组)组成的句子,并结合句子出现的语境进行分析,认为有“何其”的句子是疑问、感叹兼有;并对因“何”、“其”指代副词做状语,因而其词性划分“副词”的说法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古以来非常注重等级观念,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考察其等级观念的体现.《左传》中“据礼而行文”,从很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等级观念,而本文试从“崩”、“薨”、“卒”的用例中来考察其体现.  相似文献   

9.
与孔子同时代的一位隐士嘲笑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其实 ,无论从孔子的言行上去考察 ,还是从逻辑上去分析 ,孔子都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而是“知其当可而为之”。也正是这种“知其当可而为之” ,才更能体现孔子为“平治天下”而献身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0.
《孟子》中的“其”字总共出现571次,其中,用作代词的频率最高,为534次。用作语气词为32次。用作连词为5次。其中用作代词的情况最为复杂,包括用作人称代词、用作指示代词、用作兼语、用作作为造句成分的主谓结构的主语、用在数词前,表示“其中之……”或用在表示顺序的词前,表示顺序.“其”用作语气词,我们可以将它分为“语气副词”和“语气助词”。“其”字用作连词,有时表示假设关系,有时表示选择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汉代重要典籍《说苑》“其”字的穷尽性量化分析,认为“其”作为代词作用频率最高,其中人称代词为尤,主要作定语,功能是修饰名词或名词性结构,甚至成为名词性结构的标志;作为副词使用频率不高,可表推度,反诘,劝令等语气,助词用法日衰,连词用法仅是萌芽。  相似文献   

12.
《周易》“艮”卦卦辞为 :“艮其背 ,不获其身 ,行其庭 ,不见其人 ,无咎。”《彖传》、《说卦传》、《杂卦传》皆曰 :“艮 ,止也”。王弼注“艮其背”为“目注视之义。艮亦为还视之义 ,引申为注视之义。本卦艮字皆当训顾 ,其训止者 ,当谓目有所止耳。获疑借为护 ,同声系 ,古通用 ,艮其背不获其身 ,犹云顾其背不护其身 ,顾其小才忘大者 ,身之将亡 ,背何能有 ,故曰艮其背不获其身 ,行其庭不见其人”。以上诸说 ,释“艮”为“止” ,无义理可寻。高亨在比较“艮”的《说文》篆书和甲骨文、金文形体以后 ,认为“艮”即“见”字的反书 ,当从 ,然而…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十分迅速,作为电子商务的一部分,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网络支付手段应运而生.即从服务营销学的角度,分析“支付宝”所面对的消费者群体、真正价值及营销策略,以期为第三方网络支付手段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先秦两汉文献和民间流传的“复生”材料,分析了此类小说的特点,并从历史文化视野角度,阐述其思想史意义,既在“游心寓目”的好奇心、娱乐性,也反映着鬼神怪异、是非善恶观念,折射出动乱社会现实带给民众的心理阴影,体现着热爱现实,惧怕死亡的情感倾向、民族心理,以及尊重与珍惜生存的“重生”、“恋生”的生命意识.其文学史意义,既在对后代如志怪小说、传奇、戏曲等艺术形式产生了较大影响,还在肉体复生故事等多种文学因素影响基础上,衍生了“化鸳鸯”、“化蝶”、“化鹤”、“离魂”、“望夫石”之类“复生”模式.剖析了此类现象形成的深层民族心理机制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角度分析“囧”现象不断扩散的深层原因,并从正向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有效的响应策略.  相似文献   

16.
历代注家对《孟子》“乃若其情”章之释意不尽相同,其关键在于对其中“情”字之解释.文章通过疏证孟学注释史上最有影响力之三家——汉代之赵岐、南宋之朱熹和清代之焦循——对“乃若其情”章之解释,在支持蒙培元将此处之“情”释为“感情”意之基础上,对学界在此章研究中遗留下的“情”与“性”为何可以等意替换之问题,作一发微.孟子思想体系中的“情”不单纯是感性情感,也具有理智的客观.  相似文献   

17.
兮甲盘铭文的释读基本上是确定的,但“其进人”前后如何点断,学者们存在分歧。文章在梳理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从语义、词性、句法多方面分析比较,认为“其进人”当属下读。该句意为“(淮夷)进贡人力、进行交易不敢不到次、市上,敢不听从命令,当被处以刑罚”。  相似文献   

18.
“其”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之一。常作为代词、连词用,也可作语气副词或语气助词用。山东人民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第18页《游褒禅山记》的注释(2)中,“既其出”被解释为“已经出来。‘其’,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本人对这个解释有不同的看法.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指教。  相似文献   

19.
刘光第明确提出了“取其长而制其害”(或称“收其利而制其害”)的西学思想。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主张采西学重实效促进富国强兵、宣传普种牛痘和戒除鸦片以及提出参用民权与重视报纸的社会作用等方面。刘光第的西学思想突破了洋务派的“体”“用”之争,是他参与维新变法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周掌胜 《语文知识》2000,(10):62-63
《赤壁之战》:“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高中课本注解“恶其能”:“嫉妒他的才能。恶,厌恶。”课本注者大概认为“厌恶他的才能”这种说法讲不通,故引申为“嫉妒”。殊不知“恶”字自古及今,均无嫉妒义。因而笔者认为这个注解欠妥。那么,“恶其能”的“恶”应作何解释呢?鄙意以为应解释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