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教育目的论是康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对启蒙主义出现的困境,吸收了卢梭教育思想,对启蒙主义进行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康德从人的"目的性"和"工具性"、教育层次性、教育"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等方面集中表达了其教育目的论的思想。康德教育目的论对我们在教育目的的理想、价值观念及层次的设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教育启蒙之路曲折坎坷,从启蒙路径、话语范式到启蒙主题都发生了重要转换。首先,教育启蒙经历了从复兴传统到借鉴西方的路径转换,在批判现实中复兴传统,又在质疑传统中学习西方;其次,教育启蒙还实现了从中西之争到新旧之别的话语转换,在中西之争中逐渐地实现了新旧更替,不断走向现代化;再次,教育启蒙完成了从救亡造材到启蒙立人的主题转换,从培养救亡所需之"材"到唤醒民众的自主自觉意识。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正是在这三重转换中徘徊向前,逐渐地祛除蒙昧、走向开明、实现启蒙的。现代教育改革要尊重这种启蒙的历史遗产,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之间保持一种张力,要破除"奴化"与"物化"的教育,捍卫人的尊严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彭富春 《人民教育》2012,(21):14-16
教育关系到人的培养,因此教育始终是人的教育。其中,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以下简称为"幼小教育")是开端和基础,是启蒙教育。启蒙就是开启蒙蔽,用光明照亮黑暗。启蒙是否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这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必须思考:用什么去启蒙?如何去启蒙?现在的中国教育全民关注。幼小教育也不例  相似文献   

4.
无论是教育的启蒙任务还是教育的救亡任务,它们的落脚点都是"兴学校"以"育人才",但所育之"人"在不同历史阶段则有着不同的理解。救亡范式下的教育变革把人理解为器物之材,仅仅关注人作为手段的工具性价值,把人培育成为民族救亡之"材"料。随着启蒙精神的深化,教育变革开始关注到人本身作为一种自足性的目的而存在。近代中国教育启蒙的主题也逐渐从培养"器物技艺"层面上的救亡"造材"转换到"思想文化"层面上的觉醒"立人"。教育要以唤醒民众的自主自觉意识为己任,要"使人成人",而不能"使其成为器"。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社会混乱与专制统治的影响,近代中国教育的启蒙立人之理想一次又一次停留于观念层面。  相似文献   

5.
自人类诞生起,自由就处于绝对领先的价值位置。作为人之为"人"的本质与一种价值赋予,自由构成了人类历史的关键词。启蒙时代以来,人的自由问题分异出了"完成论"或"终结论"的观念取向。随着现代性的深入,启蒙不仅凸显了自由的生命权利属性与人学意味,还暴露了诸种潜在的风险。在当代,促进人的自由与解放,仍是一项未竟的启蒙事业。重申人的自由,既是超越启蒙现代性异化的迫切需要,也体现着教育成"人"的核心宗旨与精神理想。在这个普遍追求自由的世界,重申并阐明"人何以成其为‘人’"和"教育何以使人自由",关乎"教育何以成其为‘教育’"的根本合法性。而重铸教育的自由品质与启蒙性格,逐渐迈向解放的教育,正是进一步助推人的自由与解放的使命性议题。  相似文献   

6.
儿童哲学教育虽秉承"启蒙"的精神,但需要在现代性的危机中找寻一个"适度启蒙"的出路:在知识的确定性与哲学探究的不确定性之间,在儿童的自由与教育需要保留的界限之间,以及在承认个体性价值与倡导多元的尊重文化之间,儿童哲学教育必须寻找平衡点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借助康德的视角,作为适度启蒙的儿童哲学教育之可能性最终得以确立,即学校教育应当在保障确定性知识的同时容纳不确定性知识,在允许儿童发挥自主性的同时巧妙地实施教育的约束性方面,在鼓励儿童独立思考的同时通过"反思批判力"学会尊重。唯此,作为适度启蒙的儿童哲学教育方可达其宗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并最终培养出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世界公民"。  相似文献   

7.
由"儿童启蒙音乐"引发对音乐教育的的思考。儿童启蒙音乐教育是从"零"开始到一直不断的受教育,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本文是从三个方面来入手的,一、儿童启蒙音乐教育阶段的影响,二、儿童启蒙音乐教育阶段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三、儿童启蒙音乐教育的研究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儿童的发现"是"五四"时代的几大人性启蒙发现之一,它与我国教育的近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启蒙依然是我国当前社会的主题,因此,"儿童的发现"依然是引导我国教育前进的向标。当前我国教育的儿童观困局是儿童意识的低落和成人生活本位的价值观。它对儿童自然人性成长的障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将来的教育叙事和教育实践必须让儿童和学生进入中心位置,运用生态学的精神,对儿童的精神世界重新进行深层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全社会寄希望于教育,教育寄希望于全新的教科书,个人、书坊、官方编撰的教科书,均呈现出功利主义的自觉意识。教科书在进化论的引领下,崇尚"科学"改造社会的理性启蒙,呼唤"审美"改造人生的感性启蒙。教科书启蒙功利主义在积极构建"现代人"存在的合法性,在渗透着市民社会的开放视野中,坚守着价值无空场的本土意义。  相似文献   

10.
虽然"启蒙"是教师所承担的重要使命,但是受传统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部分教师忽视了唤醒学生内在精神的"启蒙"力量。要真正唤醒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就必须拥有"启蒙"的意识与能力。首先,教师必须成为善于倾听的教育者,在倾听中发现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内心的情感与想法。其次,教师要成为富有激情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投入自身的情感。再次,教师要成为开放的教育者,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最后,教师要成为适度无为的教育者,遵循教育之"道"。  相似文献   

11.
随着近些年来国学越来越"热",人们越来越关注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问题。传统启蒙读物中蕴涵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启蒙意味着从幼儿阶段开始就对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所以,将传统启蒙读物应用到幼儿园教育中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如何将启蒙读物有效地应用到幼儿园教育中呢?对此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对话教学:涵义与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8世纪"启蒙运动"以后系统确立的"主体哲学"及相应的"主体教育学"有助于突破神祗膜拜和专制统治。但是,启蒙理性的主客二元对立性格又使"主体教育学"具有控制性和压迫性,人的解放的任务并未完成。有鉴于此,20世纪以来的诸多教育思潮和改革运动,旨在超越启蒙理性。实现教育"新启蒙"。"关系教育学"和相应的"对话教学论"因而成为教育中的时代精神。创造与变革、丰满人性、批判性民主等关系价值是对话教学的价值追求。在此时代背景下,我国"学生主体说"、"教师主导说"、"讲授教学论"三位一体的教学现需要根本超越。  相似文献   

13.
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在高等教育结构中居中心地位。它不同于以升学为目的的初等教育,也不同于以研究、创新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长期以来,我国本科教育把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简称"双基")的理解和掌握作为本科教学的中心内容,所有教学环节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而科学启蒙包括科学发现意识的觉醒、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和科学钻研精神的培养。从科学启蒙的这个定义来说,显然,目前的大学教育未能在大学生中完成科学启蒙的教育任务。本文研究科学启蒙教育融入本科教育中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并以"多普勒效应"一讲为例介绍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在"双基"教育中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杜威在五四运动前后对中国的历史性访问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与教育的民主化进程。他直接参与了1922年新学制与新课程改革,以及新教育改革。在中国面对启蒙与救亡两大历史主题的紧要关头,杜威的选择是:以启蒙为目的,为救亡而努力,像中国人那样思考,追求东方教育民主。在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两大思潮的对垒中,杜威选择了"第三哲学",由此促进了中国式自由主义的发展。杜威的民主思想和教育哲学与我国百年教育改革的历史发展存在内在联系。杜威依然"活在"今日中国。创造性阐释杜威对我国在信息时代实现"东方启蒙"和"东方教育民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教育重建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教育的悲剧在于人性和权利意识的淡漠。尽管"启蒙运动"已历3个世纪,我国学生尚未获得个性自由、成为权利主体。因此,我国教育重建的基本方向是走向教育"新启蒙"。这意味着要使我固教育具有"启蒙精神"、民族特色并使之建立在对工具理性的反思、批判之上。让课程具有探究性、让教学变成研究、让学习成为生存与创造、让评价变成帮助、让学校充满"家园精神"与"实验室精神",是我国教育重建的基本目标。为达此目标,需要走向"倾听教育学"并从事"负责任的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16.
徐敏  李维霞 《生活教育》2016,(5):117-120
《绘本"悦读"启蒙幼儿艺术素养的实践研究》是江阴市长寿实验幼儿园承担的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立项课题,经过五年的实践研究完成了预期研究任务,在专家的指导和引领下,课题立足启蒙幼儿艺术素养,依托"我主我嬉解绘本"、"动手动脑做绘本"、"自编自导演绘本"三大特色阅读方式,实现了从绘本到艺术启蒙的对接。  相似文献   

17.
陈仁  杨兆山 《中学教育》2015,(2):5-9,18
近现代以来,启蒙已经成为教育的价值使命,也是教育内在的、绝对领先的实践内容。教育的启蒙实践中,这种价值性联系主要体现在对人的价值观念、素质结构和精神面貌等进行"祛蔽"、指引和充盈的过程,其终极目的就是要促使个体在理性、道德和精神等方面实现全面而完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先照亮自己     
正我总觉得,中国教育需要一次文化启蒙,否则人们将长久地陷在看不到希望的重复劳动中。谁来启蒙?应当是教师自己。只有自我启蒙,才能斫出生路,人才会一往无前而坚忍不拔。总是有人认为,教师专业素养不高,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培训",需要没完没了的测评和检查。事实上,极少有教师是"培"出来的"训"出来的;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靠自觉的学习意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长"起来的。那些有阅读习惯的教师,他们知道该去寻找什么样的书,知道如何在苦痛中思考,他们不  相似文献   

19.
劳动教育是人改造外部世界,满足人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文化实践。"劳动崇拜论""劳动决定论""劳动终结论"和"劳动起源论"批判和中外教育史上有关劳动教育的论争揭示了,文化是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本质,劳动教育研究需要文化研究。"劳动""文化"和"教育"在词源上有共通之处。劳动教育,作为文化实践,是通过物质、能量转换改造自然的"化育"和通过信息、符号改造社会的"教化"的统一,蕴含价值-规范、行为-作用、语言-符号、知识-技术等不同的文化层级和实践综合。劳动教育有文化唯物性,也就是具有物质生产性和面向社会现实的大众文化性。劳动教育有文化启蒙价值,它是解放所有人的文化启蒙,是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文化的知识文化启蒙。总之,劳动教育的文化本质和实践充分呈现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以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创造的过程,是劳动的"教育性"与教育的"劳动性"、体力劳动教育与脑力劳动教育、化育与教化、精英与大众、理论与实践之间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0.
正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在一次校长培训班讲话时说:"高中生的审美意识具有‘朦胧性’,需要教育去启蒙;高中生的审美能力具有‘起步性’,需要教育去提升;高中生的审美需要具有‘相对高级性’,需要教育去润泽。"[1]胡厅长强调的是要营造"崇美尚美"的美好环境,而这种"崇美尚美"教育环境的营造,美术教师应该起到重要作用,"启蒙""提升""润泽"这三个动词,既包含着审美教育内容,也包含着审美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