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尽管汉语"中动结构"这一概念在学界确立不久,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中动结结构作为跨语言普遍存在已是不容质疑的事宾.各语言中中动结构并没有独特或完全一致(uniform)的句法,具有跨语言普遍性的是中动语义(middle semantics).该文从认知的角度,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分析英汉"中动构式(Middle Construction)"语义特征、语义限制及其认知理据并进行对比研究,探寻中动结构在两种语言中的异同,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一语言现象的理解,也能深入了解英、汉语的不同语言属性及其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2.
中动结构作为一种特殊的句式在各个语言体系普遍存在。其共性显而易见。但就其个性差异而言,跨语言对比研究却为数不多。该文从功能主义以及认知语法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英汉双语的中动结构,找出其在各自语言中的特点,对比其异同。研究表明,英汉中动结构无论从形式主语的表现形式、中动词的选择还是修饰语的使用上都存在差异,从而也足以解释汉语中动结构比英语中动结构的表现形式更加复杂,变化更为丰富的现象。因此,构成了外语学习者在学习中动结构过程中的错误发生动因。了解英汉中动结构的差异对于英语学习者自觉地掌握其差异,实现两种语言间灵活、准确的语码转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the more…,the more…"和"越p,越q"是英汉语中常见的条件倚变句式。它们在语表形式标记上有一定的共性,但又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在共性上,它们通过结构标记和一定的语序排列体现出各部分的倚变变化关系。在差别上,则是通过结构标记的使用、成分省略和成分倒置加以体现。本文拟通过对两句式的比较分析,理清各自的结构标记特点。  相似文献   

4.
现代维吾尔语句子的话题与汉语句子的话题在结构、类型及标记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探寻维吾尔语的话题特点及特点背后的成因对汉语研究及类型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对维语话题结构的调查结果上来看,话题结构在维语中广泛存在,而且具有一些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特点。就话题成分与句法成分的关系而言,维语的主语和宾语都可以作为句子的话题;就话题性成分的语类而言,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甚至小句都可以充当话题。维吾尔语话题结构的表现手段有两种:一是通过语序来表现,二是通过添加话题标记来标明话题结构。通过对汉语和维语的话题结构的对比,可以进一步了解造成汉维两种语言话题结构不同的类型学动因。  相似文献   

5.
汉语中的动构式到底有怎样的句法表现?这个问题学界尚未有定论。本文对汉语中的动构式进行界定。通过和英语中动构式的比较,发现汉语中的"NP+V起来+AP"和英语中动构式在句法和语义上有众多共同点,又通过与汉语主动构式、被动构式、话题句的比较,得出"NP+V起来+AP"结构就是汉语中动构式,并指出"NP+V起来+AP"有内部分化,不是所有符合的句子都是中动句。  相似文献   

6.
郭新新 《海外英语》2022,(18):73-74+77
汉语中的动补结构由于其语义复杂性和结构多样性备受学界关注。在研究内容上,相关研究从配价语法、转换生成语法、构式语法、心智哲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类型学等方面展开;在研究方法上,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动补结构进行研究。文章从类型学的角度对已有动补结构研究进行综述,发现动补结构研究的跨语言、跨学科趋势,并且结合语言习得和技术运用进行动补结构的跨语言对比述评,对汉语动补结构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首先通过英语和汉语分析了最佳的角色调配是中动结构构成的原因,然后分析了中动结构受事作主语及后跟修饰语的特点。根据这个特点分析了藏语存在中动结构的语言基础,最后例举了通过田野调查得到的中动结构句子。  相似文献   

8.
分析比较模糊限制语在英语和汉语中的使用来进一步揭示了语言的模糊现象。通过对公开发表的报刊文章、新闻报道及电影剧本的分析,英语与汉语的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既各有特色又有共性。该研究,一方面可以加深我们对语言本质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使用模糊限制语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古川裕对汉语中动结构理论的研究深入而具典型性,是学者们研究英汉中动该式必然借鉴的理论。他的《现代汉语的"中动语态句式——语态变换的句法实现和词法实现》是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的一个全新拓展。其提出:在现代汉语语态变换过程中,句法和词法变换是通过主体隐含、客体显现及结构和言说主语的分化、谓语的虚化得以实现,但研习者必须明晰其理论阐述层次,并要考察各界面间的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10.
问芳莲 《考试周刊》2009,(16):40-42
通过对汉英说明文篇章结构定量分析与比较,从主题句和扩展句在篇章中的分布来看,汉英两种语言有着类似的结构模式,结构单位和结构关系也具有共性。从单个词语或句子结构看,英语有显性的形态标志,而汉语似乎更重"意合";但从语篇来看,它们都依据主题组织段落篇章,篇章结构的语义特征与段落、句串的主题密切相关,与词语的形态标志并无多大关系。因此从深层结构上讲,认为"英语(或印欧语言)是'形'摄语言,而汉语是'神'摄语言"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 和语言的蕴涵共性一样,类型标记性是当代类型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类型标记是类型研究的一种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把不同语言的形式或结构上的特征直接联系起来[1].类型标记性表明语言结构的某些特征非常基础和普遍,为跨语言对比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这些形式特征可以反映一些重要的跨语言模式.类型标记性也可以解释音系、形态和句法上的不规则现象[2].以往的研究中,戴庆厦、李洁[3]归纳了汉藏语言被动句被动形式和意义的情况.黄行、唐黎明[4]的研究主要涉及了我国不同系属或不同类型语言被动语态的形式标记特征的分布情况.在这些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将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来分析跨语言被动句的类型标记性特征——有标记/无标记和被动句标记性的语言蕴涵共性,通过跨语言被动句类型标记的语言共性的分析以揭示各语言句式现象特别是被动句系统性的变异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中动结构是汉语中普遍存在且又比较特殊的一种句法结构,在形式上表主动但在意义上却表状态,其主语NP经常由受事、工具、处所等论元角色来充当。本文即以转喻的认知论为理论基础,聚焦汉语中动结构中主语NP的论元角色,关注其语义转移的运作过程,从语义层面解释其论元角色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3.
中动结构一般被认为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主语、谓语动词和修饰语,其中修饰语主要由副词实现。副词可以对事件、状态、过程等等进行语义上的修饰,具有赋值意义,评价理论是一种赋值语义研究,研究言语者怎样通过语言表达式给予对象一定的价值意义,所以从评价理论视角分析中动结构具有可行性。通过研究发现中动结构具有评价意义的功能,能够通过自言的介入方式,鉴赏事物属性,并通过语势调节对事物属性进行强势。  相似文献   

14.
作为英语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结构,中动结构的典型的构式成分为主语、谓语和附加语,即NP+V+ADV。本文对中动结构进行了界定并分析其构式特征,指出其主语、谓语和附加语的性质特点,有助于认识理解该结构。  相似文献   

15.
汉语和韩国语分属不同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没有什么词形态变化,只需要通过语顺和一些助词就可以表达意思。而韩国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所有动词和形容词都要通过词形的变化才在能在句子里灵活运用,且几乎每个词后都要有助词相接。本文通过两种语言在被动和使动的用法的比较,寻找出汉语和韩国语在语言运用上的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作为汉语中特有的复合词结构类型,动补式复合词最能体现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表层形式上,它们和其他类型的复合词一样体现为简单的双音节形式,但是它们所能表达的语义内容却十分复杂,体现了动补式复合词的独特表达效果。将乔姆斯基"深层结构"学说与汉语复合词结构研究结合起来,以动补式复合词内补语性成分的语义指向、语义类型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对动补式复合词"动+补"的表层形式下所隐藏的深层结构进行挖掘,可以揭示出动补式复合词内"动"和"补"之间的致使性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动结构有着跨语言的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而对翻译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分析了中动结构中语言的特征,解释了中动结构主语的主动、积极、及物性,又能符合其主语不充当施事的事实,解释了翻译中英汉不对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动结构(middle construction)的语法主语基本上是由动词的受事担当,而该动词的逻辑主语(或称施事)在中动句型中则不可见(intangible),很多学者据此认为中动词的施事是隐含的,隐含施事是界定中动结构的本质性区别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文章通过对英汉双语的中动词进行内在意义的分析认为:中动结构的施事存在与否与中动词的内在意义因子紧密相关。英语中动词在选择上具有的致使不确定性使得施事的存在缺少必要条件,因而施事性并非英语中动结构的本质性特征。而汉语中动词全部选择具有自主性的动词,因而施事性是汉语中动结构必须具有的本质性特征。通过对比,找到了两种语言在施事性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汉语时量结构前置和后置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语义条件限制和可以论证的。对照作为形态语言的阿美语,它具有严格的时间焦点系统来表达时间结构。通过阿美语来反观汉语,清晰地发现正是由于汉语自身缺乏形态标志的特点,导致其语序的复杂性并具有很强的动因。  相似文献   

20.
汉语时量结构语序的前置和后置具有语义条件限制,可以从认知角度进行解释和论证。对照作为形态语言的阿美斯语(具有严格的时间焦点系统来表达时间结构)来反观汉语,我们清晰地发现正是由于汉语自身缺乏形态标志的特点,导致了其语序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