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华山洞者",真乃"华山之阳名之"乎?笔者在教授《游褒禅山记》一文时,对"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一句产生了疑惑:"华山洞者",真乃"华山之阳名之"乎?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相似文献   

2.
在所有的人文学科中,中国语言文学应是中国大学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级学科。所谓中国语言文学,便是被称作"中文"或"中国语"的汉语、汉字,以及以汉语、汉字为主要载体的中国文学。由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便是用汉字书写的大量典籍,所以即使是研治经学或史学,也必须由小学入手,而所谓小学,也就是古代的语言文字之学。又由于在现代以前的中国人并没有严格的学科分类概念,中国人一向是文史哲不分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在文论《上邵学士书》一文中写到“某尝患近世之文,辞弗顾于理,理弗顾于事,以襞积故实为有学,以雕绘语句为精新。譬之撷奇花之英,积而玩之,虽光华馨采,鲜缛可爱,求其根柢济用,则蔑如(犹没有)也。”他提出辞———理———事”来,从事到理,从理到辞,要求一致。又提出根柢、济用来。辞从理来,理从事来,这个辞和理都是有根柢的;辞不顾理,理不顾事,这个辞和理都是没有根柢的。没有根柢的好比瓶中的花,是不能结果,不能济用的。王安石又在《上人书》里说:“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  相似文献   

4.
阐明中国哲学解释学的五个层级:道、意、象、构、言。指出"说明"是外在因果的表述;"解释"是内在理由的阐发。解释之所涉有两个不同之次序,理论逻辑次序之先后,重点在于"内在的契入理解";时间历程次序之先后,重点在于"实际行动的进程"。进行解释时,理论逻辑之次序与时间历程之次序,是一体的两面,他们彼此之间有一种互动关系,即所谓"解释学的循环"。学问之道需先穿透语言文字的遮蔽,上通于道;再由道而开显,"诠释"是站在某个"视点"展开的理解活动,再给出一套语言文字符号的建构。学问不能停留在"语句、结构"层次,要"得意忘言、以意逆志、志通于道",我们可以说这是"造乎其道"的诠释学。  相似文献   

5.
龚侃 《语文学习》2021,(3):81-85
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汉字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也沉淀了丰厚的文化信息,包蕴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社会情感和文化心理。近年国学热兴起,“吃国学饭”者如过江之鲫,其中大言不惭、哗众取宠者有之,望文生义、臆断歪解者有之。章太炎曾说:“今欲知国学,则不得不先知语言文字。此语言文字之学,古称小学”,“今日言小学者,皆似以此为经学之附属品,实则小学之用,非专以通经而已。周、秦诸子,《史记》《汉书》之属,皆多古言古字,非知小学者,必不能读。若欲专求文学,更非小学不可”。  相似文献   

6.
正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为中心",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功能,从"语用"视角出发帮助学生完成阅读活动的设计,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完成学生的语言学习目标。一、基于"语用"目标,设计层次化阅读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言运用的学习目标有着明确指示。"语用学习"分别由"语言文字"与"文本形式"这两部分构成。比如小学生在低  相似文献   

7.
先谈汉字研究。我国对汉字的研究开始得很早。以汉字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汉代叫小学。椒书·艺文志)说:“古者八岁人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六书指文字,小学教文字,所以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民国初年,章太炎认为小学这个名称不确切,提出改称语言文字之学。他在(论语言文字之学)里说:“自许叔重创作(说文解字),专以字形为主,而音韵训治属之。…·。·合此三者乃成语言文字之学。此固非儿童占毕(诵读)所能尽者,然名为小学,则以袭用古称,便于指示;其实当名语言文字之学。”后来,人们就把小学改称文字学。…  相似文献   

8.
节选文段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②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盲臣"。  相似文献   

9.
古文助读     
【原文】关尹子教射——《列子》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相似文献   

10.
宋代苏辙说,"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越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魏文帝曹丕也说,"文以气为主".那么好文章究竟应有哪些"气"呢?怎样为之充"气"呢?  相似文献   

11.
写以上所讲"游"、"悟"、"记",都是写的准备过程.一般说来,前面三个过程准备充分,"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写",是把自己感受到的蕴藏在自然界中的优美情趣,用笔墨反映出来,表现出来.明代王安道在《华山图序》中写道:"由是存乎静室,存乎行路,存乎床枕,存乎饮食,存乎外物,存乎听音,存乎应接之隙,存乎文章之中……"王安道画华山,是把华山景物放到整个精神生活里面去,经过不断揣摩、反复洗练,执笔时"但知法在华山,竞不知平日之所谓家数者何在".他用全部身心去完成有名的华山写生作品《华山图》,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12.
<正>学者问:《论语》开篇即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相示。可我从小学到现在,天天上学读书,不仅难得其乐,反倒常觉其苦,真可谓"不亦苦乎"!师对曰:说说看,你所学何事,又为何而学?学者问:我们学的是法定教材,为的是得个好成绩,将来考个好  相似文献   

13.
正所谓"本体",简而言之就是"根本","情本体"即以"情"为人生的最终实在、根本。视情感为本体,或许是中国哲学最为显著的特点。《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洋溢着学习的意趣与快乐之情。"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子反复说的这些话,有一共同的情感基调,这就是快乐,是快乐之情。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小学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这种提法就明确了小学语文必须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解决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要把语用训练扎扎实实地做好,实现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关键还是要正确地选择语言文字训练点。接下来,就平时在教学中落实"语用"的一点心得和大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绝学”之“小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语言文字学“小学”(文字、训诂、音韵)的时代价值,是非常有意义的。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小学”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源”与“流”关系“。小学”及其工具书编撰与“小学”所负载的“大一统”思想,都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正>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体会和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但同时,通过语文教学,学生会受到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品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中国古代提倡的"文以载道"就是这个道理。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通  相似文献   

17.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③。"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④;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⑤;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相似文献   

18.
《论语》开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这里强调的是君子应该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就不高兴,郁闷于心。不了解自己即不理解而误会自己,君子要做的不是为自己辩白,君子怕的也不是"人不知",而是"病无能焉",所谓"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相似文献   

19.
绪言中国本部方言十大系中,闽、粤居其一。而漳、泉、潮、嘉在两者之间又别成特色,所谓福佬语系是也。其语音自福佬以外之人听之,自觉其佶屈敖牙,钩辀难辨。第其绍宗古远,渊源有自,则凡治声韵学者,皆莫能否认。所憾者,以方音隔阂,间有论列,多浅尝即止,凿枘扦格,语焉勿详。乡儒文士治此道者,稽之往昔:清郑昌时《韩江见闻录》亦但云“以天然音韵比之,皆与韵学通转相合,是声音言语,固有造化妙理运乎其间。”未  相似文献   

20.
钱理群先生把陈日亮老师的"文心"概括为三句话:"文从心出,心在文中,循文会心。"所谓"文从心出",就是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将文作为语言知识或文学、文化知识的例证,而不触及文(语言文字、表达形式)中的心(思想、思维、情感);所谓"心在文中",就是不能脱离文而抽出思想、理念而大谈之,这样的借题发挥,不仅脱离了课文之文,也脱离了作者的心;所谓"循文会心",就是要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表现形式"这个中心,引导学生领会文面之义入手,感悟文后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