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当代女作家之一的池莉,她在作品中总将自己置身于市民的立场来描绘平凡人的琐事,极力展示普通老百姓的真实生活和人生价值观,小说在刻画母亲形象时一贯站在世俗的角度,客观真实地还原出母亲形象的世俗性,清晰地呈现出世俗母亲的日常生存真相和精神状态,倾力书写了一个个形象鲜活的“世俗化”母亲形象。  相似文献   

2.
“家”的阴影─—张爱玲小说的心理透视宗元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有一种极为突出而固执的倾向,那就是对家庭世俗生活的热情关注。阅读她的作品,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在作家的笔下,所谓“家”,不只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和环境,而是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昏暗、阴森、沉闷,...  相似文献   

3.
黄薇小说的主题或观点表现为民族意识、生存意识、平民意识在作品中的相互纠缠,相互渗透,确切地说,她是在新写实小说的潮流中,以民族意识作为广阔的背景,描述表现女性平民的生存意识。因而黄薇小说的表现形式,传统的叙述方式固然可见,但更多的由于先锋派影响表现为向生活原生态的还原,把人物叙述与作者叙述掺合在一起,把人物语言和转述语言掺合在一起,尤其是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使小说蒙上荒谬、怪诞和神秘的色彩。而口语入文,文野掺合的小说语言活泼跌宕,简炼的描述中常常出现黄薇式的格言。  相似文献   

4.
吕峨 《职大学报》2008,(4):11-13
从成名作<烦恼人生>到新作品<所以>,池莉以平民视角开创了"新写实小说"的先河,她的文章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抛开社会责任上高大全的人生意义,而展现的是赤裸裸的人们生活的实际内容.本文尝试从池莉作品的平民叙述立场和女性意识的逐步深刻来阐述其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小说《故乡》中,塑造了一个猥琐、贪婪、世故、狡黠、令人不齿的“豆腐西施”形象.事实上,“豆腐西施”形象包含了丰富的社会阶层因素,她出身乡镇平民,经济窘迫,饱受艰难时势的折磨,找不到生活的出路,无力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质.这样的阶层因素使她在心理上怨毒扭曲、言行上泼辣放肆,喜好占有他人财物,既欺辱排挤比自己更卑微的弱者,又敌视嘲讽生活优于自己的城市居民,由旧时的小家碧玉沦为面目可憎的泼辣老妇.通过塑造这一形象,鲁迅先生生动再现了乡村社会解体、风俗败坏的现实,显露了其乡土写作风格的犀利透彻与真实深刻.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的小说一贯长于凸显日常生活的绵远悠长,以此张扬个人的精神世界。她虽然自觉坚守知识分子的社会职责,但其作品和主观意图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早期的作品《流逝》便显露出故意回避“文革”的历史背景,沉醉于日常生活小天地的缺陷;她此后的作品更是不自觉地滑入了世俗沉入的道路,遵从了现实的合理性,对精神超越的追求也隐退其后了。  相似文献   

7.
论《秧歌》     
《秧歌》是张爱玲的一部重要作品,海内外对它的评价截然不同,本文力图把这部小说放到后期张爱玲创作努力寻找个人与现实的契合点的背景上分析,张爱玲在这篇小说中以她的眼光描写了“饥饿”现象和生活中的“虚假性”,而这部作品自身的虚假性却在于小说情节的构成,主要在于小说结尾的处理.《秧歌》虽然有政治环境时作家的影响这一因素,但又不能完全从政治立场的角度来评价它.这部小说基本上还是从人性的立场,从关注平凡人生的立场来创作的.她用一贯的“参差的对照”手法描写了农民的形象.作家在和现实保持距离的同时,又偏离了自己的基本立场,使这部小说呈现出复杂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高峰期较为短暂,而且出道即是高峰,年仅23岁即已形成相当成熟的人生态度。本文从她进入小说创作前的经验世界里,看她人生悲剧意识的形成。文章的上篇着重分析张爱玲早年的身世对她人格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失去正常的家庭生活造成她童年心理的创伤,逃离父亲,又被母亲所拒绝,形成她“家庭失落者”,产生基本焦虑,进而影响到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与体验,这是形成她人生悲剧意识的基本因素。文章详尽地分析了张爱玲与父亲、母亲的情感关系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9.
尝试通过对庐隐小说中的女性自我意识和个性主义的挖掘和探索,阐释她小说创作的动机、成功的缘由及其与“五四”之间存在的联系,同时也试图寻觅早期女性创作的一些规律与特点。  相似文献   

10.
苏青疏离政治,其作品承载的内容是世俗的,她从市民的生存境遇出发,在市民人生观统照下,描写趋向于世俗的市井生活和女性自省.在文学创作中体悟都市俗世生活,呈现女性自省意识.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小说以其丰富的月亮意象而著称,这与她的女性意识有关,张爱玲认为,只有回归女性本质的女人才是真正的女人,才是具有神性的女人,女人的悲剧就在于她身上神性的缺失,而这种缺失则是她们生活于男权统治下的境遇造成的,也正是这种对女人生存处境的悲剧感形成了张爱玲小说苍凉的底色.月亮意象是她女性意识的体现与象征,是她对女人理想的审美的生存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北京是中国少有的几个建构了自身文学传统的城市,“京味小说”就是其文学形态的一种命名。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老舍的“京味小说”全景式地描写了北京的市民生活和风俗,成为了北京文化的一个象征。文章就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妙玉是一位正值青春韶华的妙龄尼姑,虽被森严的佛门教规和封建道德观念剥夺了爱与被爱的权利,但她敢于打破世俗的常规戒律,去大胆追求正常人的生活和爱情,可她难以超越所处的历史环境,因此,妙玉最后仍是以悲剧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此完美的人,也只能注定她的最后结局是悲剧,让人不得不在哀挽中沉思.  相似文献   

14.
析《故乡》中的杨二嫂董瑞敏对鲁迅先生小说《故乡》中杨二嫂的评价,至今众说纷坛。有的认为杨二嫂是一个走上堕落的小市民典型,有的干脆把她推到那种“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中去了。我认为这恐怕都不符合作品的实际。《故乡》中的杨二嫂,她那贫困的生活应该同情,她那...  相似文献   

15.
东西小说创作体现出一种边缘化的叙事姿态,故事荒诞化的背后实际上是对人类生存困境和存在本质的关注.小说穿越表象直抵人类生存本质,在世俗的生存之痛中向往超越世俗的诗性理想,体现出一种存在主义哲学观.  相似文献   

16.
对“根”的寻求,对故园的渴念,是张抗抗小说一直摆脱不了的情绪氛围。对精神生活的执著追求,使张抗抗始终“生活在别处”,有一种“异乡人”的身份感,处在一种无“根”的精神漂流状态。张抗抗的独特经历造成的这种无“根”的乡愁,无形中却使她不囿于某种固定的眼光,从而站在时代、历史的高度,从人的生命存在本身去深入全面地打量生活、思考人生。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所崇尚的“苍凉”,既是她小说的情感基调,又是她小说中生命意识的表现特点。张爱玲对都市女性的命运有着深刻的洞察和透彻的领悟。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是一些既普通平凡而又认真生活的女性,这种认真体现出她们的无奈、无助又心甘情愿的生命样态。这些女性注重现实的生活感受,即生命的即时消费性。她们缺乏理想,少有梦幻,没有未来。她们的生命缺乏色彩和意义,她们的命运呈现出浓郁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没落的贵族家族给张爱玲心理造成的深刻影响,分析她复杂的内心感情,以及她在动荡的社会中,面对时代与社会的个人感受。没落的家族、时代的沉落感,是造成她“失落者”心态的重要原因,由此形成了她精神上的悲观气质。她在山穷水尽之时找到了最后的精神家园:文学创作。她将自己的经验世界提升为小说世界,形成她小说世界的基本主题:揭示在不可避免的时代沉落中,人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小说大多表现的是人生安稳的一面: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表现了永恒的人性,揭示了生命的本相。当时特定的乱世时代背景投影到她及其小说人物的生命中,便生出一种苍凉之感:虚无与孤独。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五、六十年代出现了一批以儿童在战争中的生活为题材的“战争儿童小说”,从而也产生了一类时代特有的“小战士”、“小英雄”儿童形象。其中,刘真作为一个女作家,她所塑造的儿童形象与其同时代同题材的作品相比,在人物性格、创作观念、以及对于战争和暴力的处理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她所塑造的儿童形象的特殊性在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