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何慧芳 《教育与考试》2011,(2):43-46,80
韩国的科举制度萌芽于新罗时期,确立于高丽958年,在朝鲜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于1894年甲午更张时期被废除,在韩国共存在了936年。科举制度成为韩国封建制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韩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它丰富了韩国的政治文化,推动了儒学在韩国的传播,并促进了韩国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它是古代社会公开选拔优秀人才的考试制度和选官制度,由于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地位和特殊影响力,科举制度也被推广到其他邻近国家,而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便是韩国。在韩国实行了九百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对韩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科举制度诞生于隋唐时期,是隋唐以后中国历代王朝选拔官吏的制度。在封建社会,这种制度是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更是封建王朝吸引人才充实政权的主要方式。在科举制度的推动下,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并推动着中华文化圈的发展与扩大。随着中华文化圈的不断扩大,科举制度也影响了东亚、东南亚,甚至西方国家和地区。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科举制度的人才选拔方式被引入欧洲地区。直至今天,世界各国的考试制度仍有科举制度的影子。可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制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举制度自隋发端,终止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实行的重要选官制度。这个制度实施一千多年来,对中国的政治走向、社会格局乃至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举制度产生后的一千多年中不断有变化,隋唐和明清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产生、发展变化的两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5.
朝鲜半岛的科举制度起步于设立“读书三品科”的新罗统一时期,发展、兴盛于高丽时期和李朝前期,而最终衰微、消亡于李朝后期。科举制度直至1894年彻底被废除时已经在朝鲜半岛存续了近千年,同其他制度一样,既有推动其历史发展的一面,又有阻碍历史进步的一面。追寻朝鲜半岛科举制度兴衰的轨迹不是迷恋于过去,而是历史唯物主义地审视“科举制度”这一历史产物,在不贬抑其历史积极作用的前提下,探讨怎样理性且又科学地继承“科举制度”本身所具有的、不受时空制约的合理要素的途径。历史无法被割断,因为今天是从历史的昨天走过来的。传统固然要有人去继承,但唯有去其糟粕、存其精华和不断创新才能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才会为后人留下值得继承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科举制度是隋、唐时期开创的,它对唐代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就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作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可以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集政治、文化、教育等各项功能于一身,在选拔过程中尽力体现"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余年之久。其存在具有特定时代的政治根源、社会根源、文化根源以及民族根源,它推动了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而久远的影响。编撰这部《中国科举制度通史》的目的在于复原中国科举制度的完整面貌,建立独立的中国科举制度史体系,理性地辨析其成败得失,以便更好地继承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唐承隋而起,完善了科举制度。唐朝科举制度为唐朝前期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天重新考察唐朝科举制度,其精神原则、制度设计对完善我国的人才选拔制度有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举制度于唐宋时期形成并逐渐完善,但这一制度在全国各地的发展状况并不相同,有各自的地方特点。重庆科举起步于唐代,但初期发展比较缓慢,应试人数也不多。至宋代科举在重庆得到了全面推行,中举人数也远远超过前朝,但分布不均衡,各地发展程度不一,这与地方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及其地理位置等因素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0.
唐宋时期是科举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科举制度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公平思想。它主要反映在科举考试的权利、过程、录取诸方面,成为科举制度得以延续千年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度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遗产,对于整个世界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被西方一些学者称之为中国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第五大发明。中国的科举制度对东亚的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于19世纪兴起的英国文官考试制度也起源于中国科举,这一制度成为欧美各国文官考试制度的蓝本。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是世界性的,使儒家文化得到了传播,也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流传到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2.
15世纪初叶,在国内战争压力下,明朝政府积极发展中朝两国关系,派遣使团进行了首次境外大宗官方贸易。中朝两国就马匹的价格、数量、质量和交易方式进行了成功的商谈,使此次易马具有了明显的商业特征,为明代中朝贸易提供了一种新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3.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欠发达地区提升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加快后发赶超,迫切需要吸纳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当前,欠发达地区在吸纳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上还存在渠道运用不平衡、人才需求难满足、遴选方式欠科学等问题,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创新引才方式、健全考选机制、完善政策配套、构建良好环境,有效吸纳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强化发展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在公务员考试面试中的优势与劣势,认为在高校演讲与口才教学中要有意培养学生面试公务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宾唐进士崔致远的8篇三元、黄录斋词,清静雅致,对仗工整,文学性较强,反映了当时淮南地区崇道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风气,体现了崔致远较为深厚的道教修养和强烈的忠君报国情怀,具有儒道融合的鲜明特色,对古代朝鲜的文学及道教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赵翼在科举之路上奋斗了二十多年,此后几乎一直生活在科举的阴影中,以赵翼的科举经历作为窗口可以管窥清代科举制度的一些方面,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对赵翼的生平及文学研究,而且可以促进文人心态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科举的认识,从制度层面上去认识科举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韩国高考改革的动向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高等院校入学制度经过几次重要的变革:大学入学考试形式发生重大变化,试图推进个性化教育;入学考试将由大学自主并由大学负责人组成的“入学管理院”负责;新生录取方式采取不公布大学入学考试成绩等。韩国高考改革所采取的措施和遇到的问题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既是一种极富创意的文官考试制度,又是一种颇具特色的社会整合机制。本文综合当代中国关于科举制兴废的各种意见,详细论述了争论的原因、焦点及其启示,力求为改革现行考试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科举制度的核心要义是考试选官,近现代西方国家吸收了科举制度中的考试任职因素建立起文官制度。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主要以近现代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又继承了科举制度的某些因子建立起来。由于民国中期以后的文官制度体现出一种专制与民主的混合物特征,因而其制度运作的效果显示为:民国文官制度期望以考试实现两官分途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而通过考试选官维护社会稳定则达到了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