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台湾地区的大学入学制度从1954年实施至今,已经从原本将"考试"做为学生入学的唯一渠道,转变成为目前由"繁星计划"、"甄选入学"与"考试分发"共同构成的多元入学制度,其中2002年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的全面实施,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大学多元入学方案旨在由多元标准达到"用适当方法,选适合学生,进适切校系,达适性发展"的目标;但实际执行时,却发现这一制度已经不是单纯的选才制度,而是与传统文化及社会习俗紧密相连,且二者甚至可能会对多元入学方案目标的达成造成阻碍。  相似文献   

2.
在各方对于多元人学渠道的期待下,台北市教育局于2000年6月初召开高中入学方案研讨会,确定推出台北市版的多元入学方案,就是将原有的6种入学渠道合并为3种,同时也倾向除学科基本能力测验外,不再增加指定学科测验的考试,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在台北市主导的高中多元入学方案检讨  相似文献   

3.
1 台湾省大学招生“学能测验”简介1.1 “学能测验”的产生1992年台湾省“大学入学考试中心”提出“大学多元入学方案建议书”,1999年6月台湾省“大学招生策进会”通过了“大学多元入学新方案”.2002年起台湾省废除了实行已长达47年的“大学联考”(相当于大陆的统一高考),改为“多元入学方案”.“多元入学方案”包括三种录取方式:个人申请入学;学校推荐和大学甄选;根据考试成绩分派.其中第一种是指学生自己向大学直接提出申请,第二种是指学校向大学推荐,大学择优录取,第三种是根据考试成绩进行分派.前两种主要适合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大约占总数的  相似文献   

4.
2002年,台湾地区首次实行大学多元入学方案,对于大学而言,学校可以依据院校发展特色,招收符合要求的学生;对于学生而言,可以连择适合自己的渠道,进入大学院校就读.本文以台湾地区大学多元入学制度实施现状为切入点,分析其优点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方案的考试形态、甄选入学、考试分发及其对台湾高中教育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对大学多元入学制度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5.
我国台湾地区于1994学年试行“推荐甄选入学”方式,2003学年实行多元入学方案,目前,台湾地区的教育部门正在计划和推行至2013年为止的五年规划,并继续完善多元入学方案。台湾地区近20年的高考招生改革皆按照适性选才、专业分化的理念加以展开,即按照大学各个学系的特别要求来选拔学生,其经验对于内地的高中课程和高考招生、选才及走向专业分化等方面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台湾地区的2022年大学多元入学方案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其在原有的大学多元入学制度基础上提出了多项创新性举措,主要体现为“X+Y+P”的多资料采用模式、学习历程资料库的建置、申请入学和繁星推荐作业时程的延后以及校系考试科目数量的降低等方面。虽然此方案尚未正式施行,但其制度设计层面存在的问题已经凸显,诸如学生的考试负担过重、城乡学生间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共性问题存在。因此,此方案在正式出台前仍有可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2002年,中国台湾地区全面实行的大学多元入学方案正式取代了大学联考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地位,标志着中国台湾地区进入多元入学时期。本文把中国台湾地区大学多元入学制度的沿革概分为传统联招期、多元入学酝酿期、多元入学实验期以及多元入学形成期等4个时期分别论述,并从联考本身的弊端、教育改革的推动、高等教育改革自身的需要、顺应各大学入学制度改革的趋势等方面追根溯源其变革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8.
梁燕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31):34-36
台湾技职教育体系的构架和完善,及近年来技职校院的改制,伴随多元入学方式的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各层次技职教育之间的顺畅衔接。2006年的新考招方案中新增了甄试入学测验。采用“技优入学、甄试入学、分发入学”3种方式,拓宽了学生的入学通道。尽管岛内对多元入学改革方案褒贬不一,但其独立的技专校院招生体系、彰显“能力本位”的考试方式以及校院自主招生权的扩大仍给内地职教入学制度改革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台湾地区的大学多元入学方案自2002年开始全面实施以来,2004年实施“大学多元入学改进方案”。2007年开始,台湾为了延续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的多元、公平、均衡发展的理念,推出“繁星计划”。“繁星计划”的目标在于,实现“高中均质、区域均衡”的理念。为了进一步改善原甄选入学及考试分发入学途径中“维持公平、正义不足”的缺憾,增加偏乡高中学生进优质大学的机会,以选拔培养台湾各高中的英才,使每一所高中具有潜力的优秀学生,皆有就读优质大学的机会,进而培育未来社会的中坚。同时试图通过实施此招生方案,引导高中学生就近入学,配合推动高中就学社区化,促使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高中教育正常化,并激励偏乡学校的学生力争上游,改善地方学风。经过几年的实践,“繁星计划”与“学校推荐”整合为“繁星推荐”,并于2011年实施。  相似文献   

10.
1 台湾省大学招生“学能测验”简介 1.1“学能测验”的产生 1992年台湾省“大学入学考试中心”提出“大学多元入学方案建议书”,1999年6月台湾省“大学招生策进会”通过了“大学多元入学新方案”.2002年起台湾省废除了实行已长达47年的“大学联考”(相当于大陆的统一高考),改为“多元入学方案”.“多元入学方案”包括三种录取方式:个人申请入学;学校推荐和大学甄选;根据考试成绩分派.其中第一种是指学生自己向大学直接提出申请,第二种是指学校向大学推荐,大学择优录取.第三种是根据考试成绩进行分派.前两种主要适合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大约占总数的30%左右;后一种占709/6左右.但无论哪一种,都要先通过全省统一进行的“高中学科基本能力测试”(以下简称“学能测验”).测试成绩是许多大学招生的重要参考.因此,“学能测验”在台湾省大学入学考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参加完“学能测验”这一上大学的“门槛考试”后,学生还要参加自己所报或自己所分大学的单独命题考试(“指定科目考试”),考试科目由各大学自己确定.  相似文献   

11.
过去10年来,人们一直在呼吁高考制度要进行深入改革,应从学生素质发展出发,建立高考多元录取标准,引导基础教育重视学生人格塑造和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多元发展;但由于一些论者的质疑与反对,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基本上维持着以高考分数为唯一标准的集中录取制度,高考改革的步伐在这种质疑与议论中十分缓慢。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进行多元改革一直以来遇到两方面的阻力:一是来自社会的分数公平阻力;二是来自政府的配置效率阻力。要加快高考改革的步伐,就必须克服这两方面的阻力。  相似文献   

12.
平行志愿形势下做好网络招生宣传工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当前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做好招生宣传的必要性及其加强利用网络做好招生宣传的原因;提出了要通过加强硬件建设及做好版面设计、丰富网站内容,做好本校网站的链接工作、建立好信息交互平台来进一步加强利用网络做好招生宣传,以提高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促使高职院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学入学考试,对大学选拔新生与中学教育及教学具有调节和指挥作用,它既是连接大学与高中的枢纽,又是大学与社会联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承负着整合教育、维系社会稳定的重任。分析中英美三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发展历程和模式演变,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模式,可以为我国的高考改革提供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社会对高考及其改革高度关注,而各界关注的热点是高考的公平性;在高考公平性的讨论中,焦点又集中于各省市之间录取分数线的差异。目前,社会对湖北高考移民状元李洋的普遍关注,又把高考公平的讨论推向顶峰。在对高考存在的不公平现象进行鞑伐之余,高考公平的本质是什么,高考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应该怎样把握,才能够体现“三个有助于”的原则并促进高考改革。  相似文献   

15.
恢复高考30年,人们再一次将目光聚集在高考制度上,有人盛赞30年来高考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丰功伟绩,有人以专业的眼光评述高考的得与失,也有人挑剔高考的是是非非,并主张废除高考。有没有人知道亲历过高考洗礼的大学生们如何看待高考,他们又是怎么想,怎么说的?本研究用实证的方法,对在校大学生如何评价高考的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以期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下的高考改革能更多地关注考生的需要与利益,使我国的高考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高考制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社会发展需要高考,个人发展也需要高考;高考功利性太强,教育性不足;高考改革的重点是录取制度,其次是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以分数简单相加,作为高校选拔、录取学生、培养人才的唯一依据,是目前中国高校招生改革的症结所在。当中国高考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后,需要的是更为彻底的全民思想解放运动。微观层面上的变革固然重要,但若没有宏观层面上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高考改革则难以迈出大步子。高考改革并非单纯的教育改革,是社会变革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传统文化、社会环境,都需要加以理性审视。分数公平、智育至上、诚信缺失导致的阻抗改革等观念,都值得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17.
高考与招生制度改革对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制约、促进、导向作用。一定程度上,"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模式成了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制度性障碍,因此,必须改革不合理的高考制度。高考改革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客观分析这种作用有现实意义,即不能把素质教育的推动寄托在高考制度改革一个方面;高考改革引出的是学校评价问题,改革现实的学校评价制度则是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的一项根本性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高考效度进行实证性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高考是一个优秀的考试,它有效地发挥了为高等学校选择合适生源的作用,履行了自身的基本职能。在无法找出成本相当或更低而效果相当或更好的替代工具之前,人们应当对高考持肯定态度。同时,随着基础教育质量和高考录取率的提高,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对高考效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考仍需不断地完善以提高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高考改革与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不谋而合,那就是公平与正义。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相互影响,相得益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高考改革的基本使命。正确地引导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提升中学师生的幸福指数,是高考改革关注的焦点。只有将高考改革纳入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大框架中来,才能取得进展与突破。  相似文献   

20.
在高校招生录取体系中,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和录取机制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而复杂的子系统,同时也是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当前我国各省市区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和录取机制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本文试图梳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和录取机制,分析其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利弊,并对此做进一步的思考,以探索我国高考志愿填报方式和录取机制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