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对创新思维的深层文化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是心理文化,具体表现为价值取向、情感态度、思维方式等内容。心理文化对创新思维的影响是双重的,中华民族精神既是促进中国历史进步的力量,又是民族创新的动力;心理文化的糟粕也从不同的方面和在不同的程度上制约着人的创新思维,特别是它从普遍性和深层次上影响着民族主体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辈出。发展先进文化,提高民族主体的心理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2.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它的基本内涵应是民族首先是本民族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凝聚着民族和人类健康美好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判断。它对形成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社会的文明归根结蒂是人的文明,社会的发展归根结蒂是人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归根结蒂是人的进步。重视人类针对自己身体所创造的体育文化,将体育运动作为人类特有的改造自身的有效手段,促进和提高人的素质,尤其是精神、品格素质,对于人类的文化以及现代化进程,都将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族心理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接触必然引起文化移入。文化移入指文化上有差别的群体之间持续而广泛的直接接触所导致的文化变迁。以儒释道为根基的中华文化正在经受异质文化的压力和冲击。本文分析了文化移入下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导向作用的弱化、嬗变和转型趋势,井从中国的民族成员相应将发生的人格心理变化入手。试图在这种阵痛中寻找民族文化传统在扬弃或更生中可能的转归度民族精神现代化发展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5.
审美活动虽然是人类最具有个性特点的精神活动,但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中国地域辽阔,形成了南北文化差异和审美意识差异,然而,在进入文明社会之门时北方的强势文化更多地左右了中国人审美意识的发展。中国人原初的审美意识通过概念的定型化和符号化以后,整合为重内心体味而轻形体视觉的审美思想,给予中国文学以十分深刻的影响,而春秋时期的审美道德化实际上是对中国人原初审美意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应从文化的整体性出发,从物质经济文化、社会关系文化、经典型文化、民族文化心态四个层面上概括其主要特点。这雄伟壮观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上的兼容并蓄、长期融合创造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团结的纽带。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由这传统文化凝结成的。这民族精神,从价值观念看,个人对于社会,义务重于权力,整体利益重于个人利益;从精神境界看,把道德需要看作人的最高需要;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中表现,是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宝。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是在中国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巨大人物。”他一生下来,就落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现实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是中华文明的琼浆玉液哺育着他的成长。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劳动、智慧的结晶,是构成一个民族自身特质的重要内容,是维护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在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传统文化对每个成员的熏陶和影响具有必然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下来的,并已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和社会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在5 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当前,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进程之中,而民族的复兴必然与文化的复兴相关联。中国要想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应该更加重视自身的传统文化,并自觉将传统文化放在现代化建设的语境中给以合理的价值定位,促使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本真精神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接轨。  相似文献   

9.
从超越民族国家的人类社会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历史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性意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它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具有广泛共识的理念,提供了创造历史的主体性精神,提供了创新性内涵,指明了超越性方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民族伦理道德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华民族的延绵发展 ,对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间的融合 ,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确立 ,对我们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形成 ,都曾起过十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中国文化与民族伦理道德紧密结合 ,造就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具特色的持久魅力。在新的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精神伟大复兴的时候 ,探讨中国民族伦理道德的特征及其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于丽艳  陈俭 《唐山学院学报》2023,36(5):52-58,108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发展之伟大创造,有其深刻的历史、理论与实践逻辑:其历史逻辑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接续现代化奋斗的历史选择之中,理论逻辑蕴涵在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的承继和发展以及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与超越之中,实践逻辑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变革社会的伟大实践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中。该道路将三者统一于自身,使其既有内在机理,亦不乏"文明经络",从而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人类的本质显现 ,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总和 ,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人化、人文化。从这个角度出发 ,文化的特征有五个方面 :文化的人类共同性、文化的特殊阶级性、文化的时代性、文化的民族性、文化的地域性。三秦文化属于地域性文化 ,它是指在三秦大地 (即陕西地区 )历史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有其价值与特色的区域性传统文化。三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实践证明 ,西方进口的许多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 ,并不适合中国文化背景下人的心理问题的解决。现有中国文化仍带有很强的农业社会特征 ,面子、人情、权威崇拜仍是民族性格的核心。因此 ,传统的本土的亲友安慰式、领导谈心式、权威评导式的心理问题解决方式更适合中国人。这些形式和方法应当被视为本土化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方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原有的社会政治控制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变化了的中国社会需要,实现社会政治控制方式的转换,建构符合转型社会要求的政治控制方式,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必然选择。这种政治控制方式,就是以利益协调为基础,以法律调节为手段、以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途径的新型社会政治控制方式。  相似文献   

15.
从意义的高层表示上看,汉字对汉语的记录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不同文化符号表示形式自然糅舍阶段,性质上,大致可概括为中庸式记录。二是汉字、汉语文化性磨合阶段,记录仍可归为中庸性质,但其内部正发生着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从原始人利用石器开始,中华民族历经了旧石器、新石器时代。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石器逐渐衍生成一种丰富的石文化,诸如采石、镌石、石窟、奇石文化等。由对石的崇拜,人们对石赋予了一种品格,并以此比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奋斗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画的意象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画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特有优秀传统艺术文化,并在世界艺术文化中独树的一帜,令世人惊叹,中国画在线与形、墨与色、画面空间及创作过程几个方面都具有极强的意象性特征,因此,中国画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成为世界文化艺术之瑰宝。  相似文献   

18.
论汉水文化的生态形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华文明构成中.汉水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悠久辉煌的历史。汉水文化是融多边文化为一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独具特质的地域文化和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汉水文化是沉积与辐射的统一、厚重与灵动的统一、兼容性与独创性的统一、醇厚中和与阳刚峻拔的统一,具有开放性和广适性、持久性和变化性、丰富性和生长性、过渡性和和谐性等特征,与中华民族文化乃至所有人类文化一样,时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推动力的作用.不仅是汉水流域人民战天斗地、开辟未来的精神法宝,也是全国人民走持续科学发展道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源泉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百年教育思想回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对近百年来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历程分四个阶段进行了概述。从教育思想来看 ,从学德、学美、学苏到走自己的路 ,其间经过了极为曲折和艰难的历程。近二十年来 ,在正确路线的指引下 ,确立了教育的战略地位 ,取得了辉煌的成果。第二部分是对几点历史经验的总结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面向实际 ,广泛开展教育调查和实验 ;批判继承和吸取中外优秀文化 ,做到“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弘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传统 ,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时代,中国应建立“侨务文化”理论体系。从全球化时代语境出发,建立“侨务文化”的理论体系是一种时代话语要求。中国侨务文化理论体系以起源论、认识论、历史论、政策论与实践论等理论板块为体系架构,阐释中国侨务文化的起源与历史演变过程,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中心的文化逻辑是认识论的核心,这种逻辑的基础就是中国《易经》与《墨经》中的“阴阳和合”与“同异交得”的观念。在侨务文化的历史论中,划分了侨务文化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指出不同阶段的主要发展特性。在对侨务文化政策观念的论述中,主张以和谐发展为主体,要以国际法律规章和国际惯例来制定我们的侨务政策,维护华侨与华人的合法权利与要求。关于侨务文化实践方面,则应当适应全球化时代科技发展的新潮流,引进华侨与华人的金融和产业投资与科技力量的合作,推动中国侨务工作的转型与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