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昭信股票的发行是近代中西化碰撞的结果。清政府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制度,在中国试行公债制度,企图用这种措施解决它所面临着的严重财政危机。由于发行市场、体制缺陷、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原因,这次公债的发行并不十分成功。尽管如此,由于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财政观念和财政制度,对中国的封建财政制度给予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应当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进行财政改革,实施“裁厘统捐”,在各省试办统捐。通过对清末甘肃统捐开办、组织机构、局卡设置、收支及运行状况的考察和梳理,认为甘肃统捐的开办基本实现了整顿厘金、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光宣之际清政府试办全国财政预决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光宣之际清政府试办全国财政预决算是由于当时中央财政危机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矛盾所引起的,它包括宣统三年各省区、度支部、资政院试办财政预算案。尽管它有种种不足,也未得到切实贯彻,但是它在中国近代财政发展史上仍然产生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4.
古文助读     
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叉也。”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栽祖归养。  相似文献   

5.
厘金制兴废小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厘金,又称“厘捐”,创办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裁撤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历时78年。厘金制是中国近代财政史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其存在不仅对于晚清和北洋政府的财政有特殊意义,而且广泛地影响到近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1853年,太平军横扫江南广大地区,使清政府“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缓征”(《皇朝道咸同光奏议》卷37),财政拮据,饷源枯竭。为了筹措军饷,是年9月,清政府的副都御史雷以諴,以刑部侍郎在江北大营帮办军务,派官吏到扬州城附近的仙女庙、邵伯、宜陵等镇公谕米行,“捐厘助饷”。次年3月,他又奏请在江苏各府州县仿照办理,课以百分之一的捐税。这  相似文献   

6.
冀满红  金平 《历史教学》2002,23(6):30-34
昭信股票的发行是近代中西文化碰撞的结果.清政府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制度,在中国试行公债制度,企图用这种措施解决它所面临着的严重财政危机.由于发行市场、体制缺陷、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原因,这次公债的发行并不十分成功.尽管如此,由于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财政观念和财政制度,对中国的封建财政制度给予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应当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法战争结局问题的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观点认为:在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中国取得镇南关大捷,却未能乘胜攻击,反而签订了屈辱的《中法天津条约》,是谓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本文认为镇南关大捷尽管政治影响很大.但在军事上,它只是中法战争陆路战场上的一次局部胜利。从更重要的海路战场或者是从战争全局来看,清政府始终处于劣势。况且当时清政府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允许它继续再战,它的中央和地方财政也无力支持再战。另一方面.法国虽因镇南关之战而倒阁.但其元气未伤,正增兵增饷准备再战。因此,趁镇南关获胜的良机,“乘胜即收”,利用列强间的利益冲突,尽可能体面地签订中法和约,确是清政府从大局着想的明智之举、也是处于列强瓜分下的弱国,在夹缝中求生存“以夷制夷”政策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8.
1901年1月29日,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被迫宣布推行新政。“新政”后全国各地大量学堂的创办,以及赴日考察学务的官员和《教育世界》对日本各级各类学校及其规章的介绍,使清政府认为有必要从法律制度上规范全国新式教育的推展。于是,1902年1月,清政府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并令他拟定各学堂章程,至8月,包括数个学堂章程在内的《钦定学堂章程》拟成,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备的学校系统,因1902年为农历壬寅年,故又称“壬寅学制”。壬寅学制从法律上对实业教育的地位给予了确立。它规定:在大学堂中设农(…  相似文献   

9.
新疆“协饷”是清政府对新疆地区实施的财政政策。在清政府治理新疆的过程中。这种财政政策的实施,整合了国家有限的财税资源,增强了国家援助新疆的财政力度,促进了新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这一财政政策在清政府治理新疆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客观地讲,没有这种财政政策,清政府在新疆的统治是难以维系的。这种财政政策体现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合力援疆的实质,对治理当代新疆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就地筹款"是晚清政府所推行的一项重要的财政措施和政策。它萌发于太平天国时期,定制于甲午战后,直至清朝覆亡。造成"就地筹款"生成变化的缘由颇为复杂,其特征也较为鲜明,"因事而筹"的目的和为解决财政困难而去解决财政困难的实质固然使其在暂缓清王朝财政崩溃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另一面它也加速了清王朝贫困化的历史进程。它最终成了附着在清王朝身上的一道催命符。  相似文献   

11.
清初流民潮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即地主阶级兼并土地、灾荒饥馑与兵燹。顺治朝禁止内地民人开垦蒙地是为了让流民尽快回到自己的土地上 ,垦复荒地 ,使“差赋有出”,这与清廷在内地推行的“劝垦”政策并不矛盾。清廷封禁蒙地的前提和着眼点是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宁辑边疆”,从这一点出发 ,使得其对内地流民的政策呈现出禁止——有限制地开放——再禁止的特征 ,其中不乏民族隔离的意图 ,但更表明了其对蒙古各部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形成和实施有其特定背景 ,势在必行。而当前政府职能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阻碍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这些问题有 :政企不分 ,企业仍然是政府的附属物 ;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消费者主权尚未确立等。因此 ,必须转变政府经济职能。这就要求政府从实物市场主体中退出 ,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积极培育市场体系 ,完善法律法规 ,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 ,在历史的长河中 ,尽管也出现过分裂、民族间的战争和改朝换代 ,但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结构不仅始终存在 ,而且其疆域范围越来越大 ,最终在清王朝最强盛的 18世纪中叶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笔者以清政府与蒙、藏、新等民族地方的政治关系为中心 ,探讨清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清政府治边政策的实施与国内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等。  相似文献   

14.
清代新疆地区蒙古官学的沿革,主要表现在:首先,随着托忒字的创制、普及和推广,托忒学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且在京师开办了专门学校。其次,八旗蒙古官学的发展,为当地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三,伊犁、塔尔巴哈台、科布多地区的蒙古官学显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了几大亮点。第四,当地官员为蒙古官学的发展,做了很多实事。第五,新疆地区的蒙古官学在满、蒙、汉、俄等多语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之,清代新疆地区蒙古官学的规模、层次和办学水平都达到了领先的程度,在蒙古族教育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清同治年间爆发的陕甘回民起义,以及清政府为镇压回民起义而进行的战争曾对整个西部蒙古地区造成过重大影响。而与陕甘两省接壤的伊克昭盟地区所受到的影响则更为严重。本文主要利用清代伊克昭盟各旗扎萨克衙门档案和《清实录》等资料,阐述了回民起义期间清政府征调伊克昭盟各旗蒙兵的情况;蒙兵在清政府的命令下,长年驻守边境地带并防堵回民军的经过;清政府派遣的大批官军进入伊克昭盟围剿回民军的过程等。文章最后总结和分析了战乱给伊克昭盟各旗带来的各种灾难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关于政府作用的模型有三个,即看不见的手模型、扶持之手模型以及掠夺之手模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看待政府的作用各不相同。在转型的约束条件下,政府除了完成市场化国家政府的一般职能外,其职能还需要重新界定。首先强化人力资本的投资;其次,转型国家的政府必须协调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再次,提高财政能力;最后,转型国家的政府要注意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政府可以充当看不见的手听任市场的自行其是,也可以采取扶持之手推进改革的顺利进行,还可能伸出掠夺之手与民争利,因此,限制政府的掠夺之手使其成为有限而又有效的政府,是至关重要的。政府转型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7.
清乾隆元年(1736年)归化城土默特地区开始出现常设性慈善机构。这些机构之所以得以发展,究其原因,一是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北疆而大力提倡该地发展慈善机构;二是官吏注重自身垂范的同时,抓住地区特点,制定执行了“发商生息”的经营管理方式,这是该地区慈善机构生存发展的主要原因;三是经济模式的转变为该地慈善机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外国教会的渗透在客观上也发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百年教育思想回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对近百年来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历程分四个阶段进行了概述。从教育思想来看 ,从学德、学美、学苏到走自己的路 ,其间经过了极为曲折和艰难的历程。近二十年来 ,在正确路线的指引下 ,确立了教育的战略地位 ,取得了辉煌的成果。第二部分是对几点历史经验的总结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面向实际 ,广泛开展教育调查和实验 ;批判继承和吸取中外优秀文化 ,做到“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弘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传统 ,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EXCELLENCE AND ENJOYMENT: THE LOGIC OF A 'CONTRADIC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STRACT:  In 2004, 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in England published its Five Year Strategy for Children and Learners (DfES, 2004). It was preceded by Excellence and Enjoyment: a strategy for primary schools (DfES, 2003). 'Excellence and enjoyment' seems to constitute an ambiguity, even a contradiction. The government's view is otherwise. It states that enjoyment (for pupils) is a consequence of excellent teaching. In turn, excellent teaching is said to be more assured if it is personalised and creative. This official logic is questionable. A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is offered. Global capitalism is placing fiscal pressures on the public expenditure of the nation-state, and new accommodations and justifications have to be made by government as it continues to re-focus the education system towards an economic purpose. In this endeavour it must gain public and professional assent. Informed by critical theorists, it is argued here that 'excellence' associates with a producer ethic; 'enjoyment' with a consumer ethic. The former enables the capital accumulation process within a social-democratic welfare state; the latter justifies the policies of accumulation.  相似文献   

20.
太平天国时期的周庄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庄镇以陶煦家族为核心,组织团练与太平天国对抗,又由费秀元出面,接受太平天国的封号,实行骑墙的“两边办”,两面三刀,纵横捭阖,但其根本立场始终是站在清朝政府一边的。周庄有关人员对太平天国进行颠覆活动,充当清军的乡导,为清军办理后勤,给太平天国造成重大损失。可以说,陶煦之类地方势力的存在,是太平天国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