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正受传统观念和历史资料的局限,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赞美农耕民族与农耕文化,甚至把游牧文明作为农耕文明的对立面加以看待,从而导致总体上对游牧民族与游牧文化的研究重视不够,评价较低的局面。王绍东教授的专著《碰撞与交融:战国秦汉时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力图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站在民族平等、文明各有所长的角度研究问题,对战国秦汉时期游牧生产方式的形成过程、游牧文化的人文精神、游牧民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  相似文献   

2.
蒙古人西征之初,马蹄所到之处,生产力遭破坏,居民遭杀戮,文化遭摧残,表现出历史上游牧民族对农耕定居民族侵袭的野蛮性.但是,随着蒙古人侵占地区的扩大,许多人口繁多的农耕区域和城镇纳人其统治范围,农耕定居民族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对蒙古统治者产生了作用,使他们改变游牧传统,发生了适应当地文明的转变.本文即以中亚河中地区的蒙古统治者和贵族后裔为例,论述其转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王绍东教授的专著《碰撞与交融:战国秦汉时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力图站在民族平等、文明各有所长的角度研究审视战国秦汉时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取得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该书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努力突破农耕文明优越论和中原王朝中心论的影响,对游牧文化的诸多问题作出了更客观、更公允的认识。同时,该书也体现了作者在学习借鉴基础上的独立思考和创新。对该领域研究的深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在多年从事生态哲学理论研究过程中惊奇地发现,蒙古民族游牧经济与人类未来文明走向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而又微妙的深层逻辑关系。文章着重论证蒙古民族游牧经济是符合人类未来生态文明走向的生态经济,同时揭示其存在着的严重之不足;作者反观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的物质利益和享受,同时揭露其存在着的致命弱点。通过比较研究,作者提出扬弃游牧文明与工业文明的观点,进而主张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跃升到文明重构的高度去认识和行动。总之,蒙古民族生态经济及其跨世纪启示价值功不可没,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5.
陈辉 《文教资料》2010,(16):90-92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文明模式——农耕与游牧。在近代工业文明以前,整个世界的历史便是由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两者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所组成的,其交往过程主要为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三次冲击,这对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古代游牧业与农业——兼评畜牧业落后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古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合于畜牧业。宜于农耕的土地面积只有其整个疆域的百分之一左右。这种草场面积远远大于农耕面积的状况,决定了农业的从属地位。蒙古人之所以几千年来经营和发展游牧畜牧业是因为他们深刻认识自己周围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果。在蒙古高原上大规模开荒的结果,已招致大自然的严厉惩罚。只有适合于其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才是最优越、最文明的  相似文献   

7.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一样 ,是古老的文明。世界民族大都在原始时期曾有过游牧生活与生产的经历。随着历史的沿革和地理、环境的改变及社会变迁 ,有不少民族在很早前就从游牧转向农耕。但也有不少民族继续沿袭传统的生活方式至今。因此 ,游牧文化的产生既有其古老的渊源和广泛的影响 ,又具有其自身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内蒙古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区 ,畜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重要的比重。游牧生活与游牧文化由来已久 ,传袭至今。因此 ,从区域文化角度探讨和研究我区游牧文明的发展历史及游牧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对我区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十三世纪蒙古人的扩张,从世界历史整体的角度看是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一次大冲击.这次冲击虽然给农耕地区带来了严重破坏,但同时又扩大了彼此的交流,打破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闭关自守,在历史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漫长过程中客观上起了推动作用.(1)因此,探讨蒙古察合台、钦察、伊利三大汗国的伊斯兰教化过程,将为我们在一定地域和一个方面了解在这次大冲击中游牧民族怎样被农耕世界吸收和融化、蒙古人怎样被当地居民同化,进而理解野蛮征服者为什么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2)本文在主要从蒙古统  相似文献   

9.
昆仑神话包涵了人民对天文地理的认识、人类之肇始、农耕文明、渔猎文明及游牧文明和战争、情感等诸多内容,成为我们探讨先民的社会阶层、民俗秩序、道德伦理及生产科技状况的重要研究素材.  相似文献   

10.
该文探讨的是明清时期中原农耕文化与土默特蒙古族游牧文化交融对呼和浩特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类型变革的影响。文章认为该地区经济类型的变革是两种文化长期交叉、依存渗透、融通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地域环境、历史形成的两种文化依存切入,汇聚整合的运动优势;诸多因素造成的明清时期农耕文化北移、土默特蒙古族谋生观念和手段的变化,使定居农耕多种经济取代了单一粗放的游牧经济。此变革对该地区和土默特蒙古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作用,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探讨中,交织着两条不同的线索:一条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另一条是对前资本主义社会及人类学的研究。正是在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社会形态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包含着两个不同的维度:一个是欧洲社会形态演化的维度:氏族公社、亚细亚所有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所有制、未来共产主义所有制;另一个是东方社会形态演化的维度:氏族公社、亚细亚所有制、社会主义所有制(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未来共产主义所有制。马克思东方社会形态演化的理论是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从史诗的定型流变、游牧文明与海洋文明的自然审美差异、社会的转型和个人意识的觉醒、深刻的命运观等四个方面对东方的蒙古和西方的希腊这两个不同民族的史诗进行比较性探析,以期探索史诗作为人类早期文化文本的基本特质,借以揭示蒙古和希腊两个民族文学不同的审美走向,并在跨文化视野中解读史诗中所蕴涵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3.
宗法制度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他们的著作中曾多次指出古代和中世纪的世界很多民族存在着宗法制的家庭和宗法封建关系。然而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观点并未引起史学研究的足够重视,传统的观点是要么就承认东方世界有宗法制度,西方世界没有;要么就是游牧世界有,农耕世界没有。这种各执一说的史学研究传统极大地影响了宗法制度研究的深入,使宗法制度研究的不少领域至今还是片空白。  相似文献   

14.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中对于天人关系的探索,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价值观,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构建以传统游牧技术为核心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技术范式,有助于推动草原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匈奴生活习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匈奴的饮食居住,服饰、发饰、装饰,婚姻形态,丧葬之礼及其它生活习俗,充分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之特色,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研究匈奴习俗对于了解古代北方民族之游牧文化大有裨益;特别是透过匈奴生活习俗还可以看到汉民族农耕文化与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异同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来多有范式之争,主要是革命史范式、现代化范式及其与它们的辩驳。本文在魏光奇教授"两主体论"和"单线多线统一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敲、申论、阐发,提出"主辅线范式"的命名,并且探讨以之作为理解马克思生产方式序列的另一种思路的可行性。"亚细亚的生产方式"为东方社会所独具,这一点往往被戴着社会形态眼镜看待生产方式序列的人们所忽略。《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生产方式序列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三种征服"思想有内在的一致性,由此有助于透视东方社会基于生产方式的游牧、农耕二元性而独具的边疆民族之于帝国国体形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校蒙古学研究院宝音德力根、乌云毕力格、齐木德道尔吉三位教授主编的蒙古史研究丛书《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一辑已于 2 0 0 0年 9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2 0 0 0年 2月 ,教育部正式批准了由宝音德力根教授主持 ,乌云毕力格教授、齐木德道尔吉教授参加的《高等院校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项资金项目—— 15— 17世纪蒙古史研究》。《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丛书是该专项资金项目系列成果之一 ,预计共出版 6辑。这一套丛书的出版将通过刊登一些以档案文书为主要根据的国内外蒙古史研究论文 ,介绍和翻译部分珍贵文书档案 ,以唤起中国蒙…  相似文献   

18.
曹文轩小说《草房子》塑造的人物形象体现了儒释道文化的对话与融合,传统文化元素使这部小说焕发出崇高美、自然美和虚静美。另外,《草房子》当中隐现着农耕文明、渔猎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态的美学因素,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复合的特色。从审美意境来看,《草房子》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调之美。  相似文献   

19.
文化变迁中的蒙古民族高等教育的演变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 陈巴特尔 导师 文辅相 赵炬明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学     答辩时间  2 0 0 3年 6月本文采用历史研究与文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根据蒙古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和文化变迁的次序 ,将蒙古民族高等教育的演变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并对每一个阶段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进行了梳理和论述。第一阶段 ,自 8世纪后半叶蒙古人西迁到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各部 ,建立大蒙古国 ,形成民族共同体为止 ,这是蒙古民族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是蒙古民族传统游牧文化得以形成和定型的…  相似文献   

20.
从公元前200年左右匈奴冒顿单于首次统一大漠游牧区、公元前100年左右汉武帝首次统一农耕区到1820年"中国"疆域最终底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此期间,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先后建立了若干个汗朝,它们或与中原王朝遥遥相对,或进入中原立国,或一统天下,既开创了古代中国长达一千数百年南北朝格局,亦肇始统一大漠与泛农耕地带或一统整个中国陆疆的伟业。"大漠游牧文明板块"在中国疆域形成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