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说的历史变迁》中对《红楼梦》作了较大篇幅的评论,此外,还在一系列文章中谈到有关《红楼梦》问题,这些零碎的评论涉及《红楼梦》的地位及作用,思想内容及其艺术价值,人物及其语言,高鹗的续书及其他续书,研究及阅读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睿智而又犀利的评论至今仍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鲁迅是中国新化运动的闯将与旗手,他的小说创作以人物形象的个性鲜明,思想内涵的深刻而称于世:鲁迅又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学,对中国小说历史的研究更见功夫,有《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古代小说对鲁迅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拟就《故乡》来分析《红楼梦》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4.
《红楼梦》虽沿用“水浒式”的神话故事开篇,却高度强化了交代背景、介绍人物、引导情节、渲染气氛、抒情言志等多种结构作用和表现功能,迅速地营构出情节主线的端点,改造了中国章回小说开篇的传统格局,形成了“由虚而入、沿隐以至显”的独特性状,创造了世界文学范围内的艺术标高。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打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其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鲁迅都给以高度评价。然而。人们并未能完全理解鲁迅在红学领域提出的美学思想的真谛。鲁迅在阅审《红楼梦》最早的话剧本《绛洞花主》后,撰有著名的《小引》,提出“《红楼梦》的神情”这一命题,亦未引起红学界的重视。《红楼梦》的神情,包括《红楼梦》情节结构主线、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这些都是研究《红楼梦》原著的主要课题,却历来存在纠缠不清的问题。鲁迅作《小引》的《绛洞花主》剧本,是我们探索《红楼梦》神情的珍贵史料;通过鲁迅指明的“神情依然具在”这座桥梁,比较研究、对照探索,势必得以揭示出鲁迅体味到的《红楼梦》的“奥秘”。  相似文献   

6.
7.
弄清《红楼梦》的成书过程是《红楼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的思想动机、小说的题材来源和表现内容等等.成书问题与研究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对贾府内男女间的性爱生活作了多方面的描写。这些描写虽直白但有节制,既忠实于生活,又尽心于艺术,不但很好地服务于塑造鲜活人物形象的需要,而且更具有展示作品题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俞晓红 《学语文》2003,(3):32-32
《红楼梦》第一回借空空道人之口,道出该书曾有五个题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红楼梦》。当初女娲补天所余之石,因茫茫渺渺二仙之功,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的小说收录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这三部小说集中,共三十三篇小说。自从鲁迅小说问世以来,为其所创作的插图数不胜数。其中,著名画家丁聪先生所创作的鲁迅小说插图是公认的优秀之作。李一氓先生曾这样评价丁聪的鲁迅小说插图:“这三卜三幅插图,是三十三篇小说插图的标本”,“每个小说人物的要害,都被他捉着了”。  相似文献   

11.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雷蒙德·威廉斯将描述某一特定时代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普遍感受称之为"情感结构".这种感受饱含着人们共享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并能明显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自此,笔者在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情感结构时发现作者菲茨杰拉德虽然意识到社会的腐朽与堕落,但仍在维护中产阶级的价值观. 实际上,昔日的美国梦已然褪了色.回归当下中国,笔者对当代热议词"中国梦"从理性维度和现实维度做了情感结构分析.加之,对比"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差异,笔者得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上,个人只有清晰地体认自身的文化归属感并将其融入对国家理想的维度,"中国梦" 的两层梦想才能有相统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孔子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他的教育心理学思想是以一定的理论观点为基础、为指导的。这一理论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基本观点 :即性近习远论、发展论、学知论、个别差异论。  相似文献   

13.
从乐观、高调的全方位接受到悲观,低调的独立审视,陈独秀前后两个时期的民主观念为20世纪思想史写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借鉴资源,将陈独秀纳入精神文本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走近民主,更要提防民主。  相似文献   

14.
试论内蒙古自治区长篇小说的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自治区长篇小说的不足,主要在于语言上还有所欠缺,一是人物语言的意义,仅仅在于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意义。导致人物语言刻画性格的功能消失;二是叙述语言在追求和形成自己语言风格上,还缺乏足够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5.
鲁迅和施蛰存都在小说中借鉴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鲁迅表现了深广的社会内容,施蛰存则直接描绘性本能以印证弗氏理论,鲁迅对潜意识的描写隐蔽而含蓄,施氏直接并予以渲染,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境界上,都构成很大差别,不过对于开拓现代小说的表现领域,丰富表现手段,都有其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实验事实,从物质结构的角度分析了第二、三周期元素性质差异较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人性研究学术观点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人性论可归结为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四种观点。外国人性论可归结为人性平等论与人性利益论、人性神性论与人性禁欲论、人性利益论与人性需要论、人性理性存在论与人性自然属性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五种观点。笔者还介绍了王海明先生新人性善恶论。  相似文献   

18.
学风建设是学校的灵魂。优良的学风是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是确保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学校创品牌、树信誉、谋发展的基础。笔者结合多年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及目前高校学风现状,并就新形势下如何求真务实。努力加强和开创学风建设新局面提出了自己的粗浅认识。对一些应对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英雄儿女小说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其借鉴才子佳人小说颇多,笔者从爱情婚姻观、对忠孝节义的提倡、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对“才”的认识等方面,来探讨才子佳人小说对英雄儿女小说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先秦诸子道德教育观比较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先秦诸子的道德教育观各有千秋。在教育目的上,儒家以培养仁智合一的“贤人”、“君子”为己任;墨家主张培养“贤士”、“兼士”;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自然归真的独立人格;法家的培养目标是“名成于前,德成于后”的“耿介之士”。在教育内容方面,儒家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仁”、“智”、“勇”;墨家是“兼爱”;道家是法自无为的“道”;法家则是“法”、“术”、“势”相结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儒家持性善论,主张教师言传身教;墨家认为“有道劝以教人”;道家则主张民主平等的交流;法家因信人性本恶,故力主以法为师。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儒家主张“学”、“行”、“思”的结合;墨子主张“学”、“行”统一,以“行”为本;道家主张后发起人,白化自正;法家主张“以力致功”,反对空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