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作为多民族国家最基本社会关系的民族关系,其发展以民族存在的时代社会环境诸要素为基础,受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指导和规范;准确把握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对深刻认识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科学、有效地协调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增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多民族国家最基本社会关系的民族关系,其发展以民族存在的时代社会环境诸要素为基础,受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指导和规范;准确把握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对深刻认识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科学、有效地协调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增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族和国家都属历史范畴,“中国”主要是自秦汉以来多民族与国家间矛盾、融合、同化所形成的。“中国”的内含和外延也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内部的民族与政权间的联系不仅有通婚、互市,也有征伐和劫掠。文明民族对落后民族的同化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和文化上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对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国,都有重要的贡献。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何正确处理好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正确处理好这一关系,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在正确认识二者动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二者良性互动的对策和建议,以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阅读》2005,(1):36-39
民族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即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民族之间相互接触、交往的形式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的总和。这种关系的影响和作用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语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的历史,历史上民族问题和民族主义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共同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内民族问题是一件关系我们整个国家发展和稳定的大事,我们必须以邓小平民族问题理论为指导,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民族地区发展为突破口,体现真正的民族平等原则,实现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区民族关系的和谐,是祖国统一、社会安定的重要前提。民族关系的和谐,对新形势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的研究,对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促进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多民族国家中,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没有和谐的民族关系,就没有全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民族发展,就无法构建和谐社会。在对影响和谐民族关系的不利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多尔衮是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满族历史上做出巨大贡献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位期间以非凡的胆略和才识与周边几个主要少数民族建立了联系,并对某些地区实行了较牢固的统治。通过和亲、迁使、贸易、封号或施加军事压力等手段,先后与漠南、漠北、漠西蒙古以及西藏、新疆等地发展关系,使这些少数民族聚集地早在清朝初期就与内地有了密切联系。尽管其作为一个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封建统治者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然而,摄政时期采取的一系列恢复、维护和发展民族关系的政策和措施,对改善民族关系,巩固和拓展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日后形成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近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中国历史疆域的理论界定有多种观点。代表性观点有三种:一是以我国历史上历代王朝的实际疆域为历代国土的范围;二是以现代中国疆域为基本出发点研究历史上中国疆域;三是以今天中国疆域所包括的民族为出发点,去上溯中国历史上的疆域。本文认为中国历史疆域是中华各族在自古以来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建立的国家政权长期统辖的区域所达到的范围,而以中华多民族统一国家最终确立时期清代初年的国家疆域为标志。凡是生活在清初疆域内的民族以及历史上生活在这块土地之上而后来外迁或消失的民族,都是中国民族的组成部分,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建立的政权所统辖的区域,都是历史上的中国疆域。这一界定的基本内容包括历史疆域的主体、政权统辖区域所达到的范围和统一国家最终确立时期,这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古是多民族国家,秦汉以来更以统一多民族国家屹立于世界,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中学历史教学在处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时,应注意几个重大问题,即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充分肯定少数民族的历史贡献,正确评判古代民族战争的是非。  相似文献   

13.
清初流民潮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即地主阶级兼并土地、灾荒饥馑与兵燹。顺治朝禁止内地民人开垦蒙地是为了让流民尽快回到自己的土地上 ,垦复荒地 ,使“差赋有出”,这与清廷在内地推行的“劝垦”政策并不矛盾。清廷封禁蒙地的前提和着眼点是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宁辑边疆”,从这一点出发 ,使得其对内地流民的政策呈现出禁止——有限制地开放——再禁止的特征 ,其中不乏民族隔离的意图 ,但更表明了其对蒙古各部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清代在西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以加强中央王朝的控制。但在澜沧江以外的地区,包括今西双版纳地区,却仍然以土司制对其进行管理。在今象明乡,西双版纳唯一的彝族乡,清代设置了倚邦土司,通过土司管理彝族等边疆各民族,实现了国家权力在边疆的延伸。  相似文献   

15.
清朝自人关统治之始,便禁止蒙古族和汉族互通婚姻。但随着清朝对边疆的渐进统一,蒙汉交往逐渐频繁,蒙汉通婚成为大势所趋。乾隆五十二年(1787),乾隆帝断然取消禁令,允许蒙汉通婚。嘉庆帝亲政后,于嘉庆六年(1801),再次禁止蒙汉通婚。  相似文献   

16.
清代回族学者史学成就的研究是少数民族史学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归纳了学界关于清代回族学者史学成就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清代回族学者宗教史成就研究,当代史、地方志编纂成就研究,科技文化史、中外交通史成就研究等。  相似文献   

17.
乌桓、鲜卑部族最初属于东胡联盟,东胡破灭后,余部逃往乌桓山和鲜卑山,开始以乌桓、鲜卑之名出现于中国史籍。西汉武帝反击匈奴后,一直被匈奴奴役的乌桓、鲜卑族逐渐南徙,靠近汉边。考乌桓、鲜卑南迁的原因,与汉匈力量的转变密切相关。此外,他们长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汉化较深,又因生存环境的改变,迫使其不得不南下寻找适宜的牧场。乌桓、鲜卑南下附汉,对汉匈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元清两代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国家政权,对汉族都采取了压迫和怀柔相交织的民族政策。但是元代的民族政策始终带有不平等性,而清代的民族政策虽然也存在压迫的意味,但总的来说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向着民族和文化多元性方向发展。由于两个王朝对被统治民族所采取的不同政策,使得两个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发展都因此而产生了极为重要且不同的影响。文章在对比分析元清两代对汉族政策的基础上,得出其相同及不同之处,并试图探讨其产生的影响和对现今民族融合和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毕节彝族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根据毕节彝族历史发展的特点,可以大体分为先秦、秦至西汉、东汉至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新中国成立以后等几个时期。关于毕节彝族历史文化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和系统的格局,因此,应进一步拓宽视野,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继续深入探究其中的重要问题,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乾隆中前期,还是晚期,清廷同安南关系仍未突破中国传统宗藩关系旧模式。乾隆中前期清廷对安南内乱的不干涉政策和对边界争端的羁縻政策,固能体现出清廷对周边国家的友好态度,但却更多体现为"天下共主"的"上国"心理。乾隆中后期双方冲突,以及清廷对安南阮氏王朝的最终承认,主观上虽不存在宗主国中国对安南内政进行干涉的心理,但客观上却构成了事实上的干涉。概而言之,这一政策既在清代中越交往史中发挥过积极作用,又有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