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铁锤 《收藏界》2010,(5):73-75
砚起源于研磨器,目前已知最早的研磨器是距今7000—8000年的磁山、裴李岗文化时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图1)。这些长过半米的大石器,是用来加工粮食的。到了距今5000-7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那些神奇的彩绘陶器显示:那时已经有了用来研磨颜料的研磨器——石研。商代以后,随着文字的出现,书写需求增加,周宣王时期"刑夷始制墨"(见《述古书法纂》),出现了颗粒状人工墨。  相似文献   

2.
修佛有四万八千法门,收藏亦是如此,每一门类的收藏都有其独特的"门道"。说起砚台的收藏,一般人都会把"四大名砚"作为重点,这是无可厚非的,"名门望族""出身高贵"的藏品收藏价值高。但对于真正的收藏者,仅收藏四大名砚显然不足,在年代和种类上都不能满足对整个砚台演变史的追溯和演绎,所以,收罗更多"久远"、"别致"、"有纪年价值"的砚台成为更高的  相似文献   

3.
《收藏界》2007,(10)
二、曲线圆滑的唐砚隋唐时期砚材的种类同形制都较前代更为丰富,当时的陶、石砚多为后部有二足的箕形,瓷砚更加盛行。这件隋代龙纹陶砚(图1)长19厘米,宽15.7厘米,厚4.2厘米,陶砚呈灰棕色,烧成温度较低。平底,砚堂平坦,周边绕一龙纹,龙身上有鳞纹。瓷砚烧成温度较高,质地坚硬耐用,体形很大,便于研磨较大量的墨液。唐代也开始烧制三彩砚、澄泥砚。这件  相似文献   

4.
《收藏界》2007,(10)
这是笔者所收藏的一方用歙石雕刻而成的"心心相印"砚(见图)。在一方砚台上刻有两个砚堂,其独特的造型,在各种砚台中是一特例。在传统的砚台中,一方砚台只有一个供贮水的砚池和一个供研墨的砚堂。而该"心心相印"砚,虽然只有一个共用的贮  相似文献   

5.
说砚     
何飞 《收藏界》2012,(11):71-73
砚,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独特物证。我国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好文房由来已久,"笔砚精良,人生一乐"。中国的砚台,从秦汉时代逐渐形成,已伴随着人们走过两千余载。用研石磨颜料进行书写、绘画,是人类文化活动的开始。早在中原文化之初的裴李岗文化遗址间,便出现了琢磨  相似文献   

6.
宋笑飞 《收藏界》2014,(11):101-104
砚,俗称砚台。《说文》:"砚,石滑也。"《释名》曰:"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它是古代人们用于书写和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然而把石砚和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则是汉代制砚艺人匠心独具的艺术杰作。这种把龙与石砚巧妙结合的设计,达到了艺术表现的高度和谐,它不再仅仅是书写和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还被当成工艺品和摆设的艺术品,充满着艺术魅力,使人观后回味无穷,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朋友开的古玩店里,有幸见到一方用桥头石雕刻而成的四蟾捧月砚。该砚台长29.5厘米,宽23.1厘米。砚台侧边总高为7厘米,砚下部底座高为3.9厘米,砚堂直径为14厘米,砚边宽为2.2厘米。砚台四角上部所雕的每只蟾身长为8厘米。由于该砚造型奇特、独具匠心.给笔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故笔者不揣浅陋,写此短文,旨在抛砖引玉,与渚方家共同探讨此砚的历史背景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曹隽平 《收藏》2015,(7):100-104
余自幼习书,收藏亦20余年,除书画外,亦好藏砚。年轻时曾置砚于枕底、床边,半夜起来如厕,都要深情地望上两眼,方才入睡。砚贵有铭,余嗜书法,因而对有铭文的砚台情有独钟。曾在民间见过孙星衍、阮元等人的砚台,无奈卖方见我出价不菲,料到是贵重之砚,反倒不愿转让与我了,故抱朴斋所藏无名人、大家旧砚。然敝帚自珍,愿将几方铭文砚与诸君分享。  相似文献   

9.
砚台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钟爱的文房四宝之一,自从有了毛笔书写的历史,也就伴生了砚台的发展历史。砚的种类繁多,早期有石砚、陶砚、铜砚、漆砚,到唐宋以后则盛行端、歙、洮河、澄泥等四大名砚。但中国地域广大,除四大名砚外,史料记载的还有其他地方所产的一些砚石不下数十种,其中也不乏一些质地优良的名贵石种,这便是一方见于某专业藏馆、产自贵州梵净山、俗称紫袍玉带的砚台。  相似文献   

10.
玩砚杂述     
阎家宪 《收藏》2010,(9):125-125
人们常讲,砚要有三德,即三种优点:下墨、保湿、不损笔。要具有这三种优点,必须选用优质材料。唐以前人们使用的多为陶砚、漆砚、瓷砚。唐代,著名的端石、歙石、红丝石先后被发现并开掘了出来,也出现了用澄泥法制砚。自从用了这些材料,砚的质量大大改观,无论从实用或欣赏的角度衡量,砚在本质上都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  相似文献   

11.
郭永山 《中国收藏》2020,(11):42-47
在文房四宝中.砚台质地坚实,“传万世而不朽”“历劫而如常”,有“四宝砚为首”之誉。而现存最完整、最能体现砚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当首推江苏宿迁王相历时十余年之功摹刻的《高凤翰砚史》。  相似文献   

12.
姜涛 《收藏》2007,(8):133-133
砚台的制作和使用,最早出现于商周,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涌现出许多制砚名家。在我国制砚史上,砚雕大师高凤翰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万联佳 《收藏》2008,(2):126-127
此砚台长32厘米、宽24厘米、高6.5厘米。白石质,底部平整,四侧均自上而下内敛,延续了宋代砚台面大于底的特点。砚面开有并列双堂、双池,砚堂深陷。池与堂相连,椭圆形,池深2.6厘米。砚池上方雕有一组鲤鱼山水纹饰。图中鲤鱼振鳍摆尾,跃于海水中,海水中有一山形。砚堂、砚池及纹饰四周均有一道阴刻线纹。  相似文献   

14.
温寒石 《收藏》2010,(9):124-124
砚在几千年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各种形制、各种艺术风格,产生了众多制砚和砚雕艺术流派。当今,砚雕艺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在这种形势下,人们呼唤砚雕大师的出现,也为砚雕艺术和砚雕大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大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修养?  相似文献   

15.
三、简约轻盈的宋砚宋代普遍使用石砚,砚多就地取材,式样繁多,宋代文献所列多达上百种。宋代基本砚式,现代人称为"抄手砚",是当时最为流行的砚式。唐代流行的"箕形砚"及"风字砚"虽然还未绝迹,但已较为少见。北宋米芾所著的《砚史》对砚石及式样记  相似文献   

16.
砚台发端于新石器时代,作为一种特殊的古代艺术品,它穿越千年时空,传承历史文化,历朝历代都受到达官贵人和文人墨客的追捧。什么样的砚台才是好砚台?虽然没有具体的标准答案,但砚学界一直奉行着这样一种共识:质地以端、歙、洮、澄"四大名砚"为佳。笔者在此介绍一方"唐纯黑莲花瓣形龙尾歙砚",只要读懂了它,我们就会知道今天市场上那些雕龙刻凤的砚台,与流淌出唐宋辉煌的古砚相比,逊色的不仅仅是落后  相似文献   

17.
<正>20多年前,笔者曾在上海文物商店见过一方澄泥砚,当时未曾细究,而近日再次与这方澄泥砚“偶遇”,便仔细观赏与研究了一番。此砚为澄泥质,色黄。长方抄手形,砚面淌池式,墨池深阔,可蓄墨良多。砚背有乾隆御铭:“正紫色而坚凝,如端石出于旧坑,叩以铿锵,为金玉声,虽无吕字,可定其为泽州吕老之所手成迩,曰名砚乃接踵呈为君者,其好不可不慎也,用为铭以自惩。”落款“乾隆戊戌夏御铭”,钤宝二,曰“几暇怡情”“得佳趣”,俱篆书阳识。  相似文献   

18.
我平时喜欢收藏砚台,也多看这方面的书籍,只是少有见到古砚实物,常感遗憾。一日偷闲去农村,有老乡让看点东西,于是就去了他家。在其东厢房,见墙角堆了些薄胎碎铜器的大片,隐现纤细纹饰,似唐代风格。还有一件陶器,我一眼看出,那是书上曾经描述而本地鲜有遇到的箕形砚,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  相似文献   

19.
苴却砚是攀枝花的特产,良好的苴却砚品牌形象对提升攀枝花的城市形象及可持续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探讨了攀枝花市苴却砚品牌建设的不足,并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树立品牌战略意识、对苴却砚的品牌进行统筹规划、品牌定位的个性化、设计个性的地理品牌标志、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塑造强势的企业品牌、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以及全方位的品牌推广活动等,为提升苴却砚的品牌形象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明代制砚,仍然以端石、歙石、洮河石为贵。由于端石一直在开采,歙石开采规模较小,洮河石难取,因而端石砚成为诸砚之冠,明代在端石水坑又发现了青花、火捺、鱼脑等许多更美的觇石。明代端砚一方面继承了唐宋以来的砚式,另一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