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清兵入关之初,由于战火未熄,时局未稳,仅由户、工两部分设宝泉、宝源铸钱局,铸顺治通宝。随着清朝政治、经济的逐步稳定,顺治元年(1644年),"户部议将顺治通宝钱式颁发各省镇,有应需鼓铸者,令定议开局。"各省镇相继题准,陆续设局开炉鼓铸。湖北省内曾设立荆州局、襄阳局、武昌局及郧阳局四个铸钱局鼓铸制钱,其中武昌局为省局,其余三个为军镇类钱局,这四个铸钱局对清初湖北省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顺治三年,"题准令湖广并荆州镇设局鼓铸"。荆州局设于湖广荆州镇,为清代湖北省设立最早的钱局,所铸制钱背有穿上"荆"(图1)  相似文献   

2.
沈飞 《收藏》2020,(1):104-107
宝晋局是清代山西省的铸钱局。宝晋局之前,清政府共在山西设立了山西省局、大同镇局、阳和镇局三个铸钱局。清兵入关以后,为迅速恢复经济,顺治元年(1644年)冬,清政府置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开铸顺治通宝。同时令地方各省开局铸钱。顺治二年,令山西省及大同镇开铸。山西省局设于太原府上马街,所铸顺治通宝制钱背有"原"字,有穿右(图1)和穿上(图2)两种。大同镇局设于大同城内西北钱局巷,所铸制钱背有"同"字,一般在穿右(图3),穿上"同"字者,见有实物,极为罕见。  相似文献   

3.
沈飞 《收藏》2020,(4):122-127
明熹宗即位后,于泰昌元年(1620年)十二月下令,鼓铸泰昌通宝一年,然后再铸天启通宝。天启元年(1621年)八月,补铸完泰昌通宝之后,即开铸天启通宝。天启二年,户部正式设立宝泉局来铸钱,由右侍郎主持,名曰"钱法堂",从此由户部主管铸钱,其铸额远远超过工部的宝源局。军队的铸局只保留西北三镇密云、蓟镇、宣府三个铸钱局,所铸钱币都是为与后金作战的军队发放兵饷,很少直接为民用铸钱。  相似文献   

4.
正宝陕局是清代陕西的铸钱局,在此之前陕西设立过西安府局、延绥钱局、巩昌府局三个铸钱局。顺治元年(1644年),各地方上奏朝廷,要求开设地方铸钱局,以供军饷。顺治二年,令山西、陕西及密云、蓟州、宣府、大同、延绥、临清等镇各开鼓铸局。同年十二月,陕西设立铸钱局,称"西安府局"。  相似文献   

5.
袁克林 《收藏界》2010,(11):82-84
"康熙通宝"于康熙元年(1662年)由户部题准、宝泉局率先开铸,并颁令将铸成的"康熙通宝"样钱颁发各省铸钱局,依式样铸造与顺治钱并行于市。但为时不久,即颁令各省局停铸,只保留户部宝泉、江宁两局仍照旧设炉座鼓铸。康熙六年(1667年),户部题准各省炉座铸钱,并添设宝苏局、宝鞏局、宝昌局等处铸钱厂局,仍按部颁康熙样钱铸钱。  相似文献   

6.
《收藏》2020,(6)
正顺治通宝系清世祖顺治年间(1644~1661年)所铸,并有五种形式的铸钱,史称"顺治五式",即一式仿古钱(含光背、纪值、背圈星纹饰),二式背单字纪局,三式背"一厘",四式背"满汉文",五式背"满文"。最终,背满文钱确立了清代货币体系,获得了极大成功,直至1911年清朝覆灭才最终结束,其影响意义深远。是时,全国先后有近30个钱局开炉鼓铸顺治通宝钱。从顺治元年由京畿地区开始,伴随着清朝铁骑的南下征战,从北向南逐步推进,开始设局铸造光背或单字纪局的顺治钱。据《清世祖实录》载,浙江钱局于顺治六年(1649年)三  相似文献   

7.
董良义 《收藏》2021,(3):132-133
钱局铸制新钱时,为了省工省时,对原来的旧钱楔加工改造,再用来铸制新钱,一般是仓促而为,权宜之计,所铸之钱还带有旧钱的痕迹,叫做改模钱。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清廷在山西大同设立大同钱局,铸造顺治通宝钱,背右铸“同”字记局(图1)。  相似文献   

8.
汪洋 《收藏》2020,(2):42-43,42
己亥岁末,偶得一枚嘉庆通宝宝苏局"羊角嘉"特宽缘试样钱(图1),此乃笔者苦苦追寻了十余年之物。这枚在外人看来非常普通的古钱币,为何能让我这位自号"苏斋主人",并建立了清代苏局钱币博物馆,专题收藏研究宝苏局钱币的追寻者如此倾心呢?就让笔者来层层揭开这枚钱币的神秘面纱吧。在将此钱的来龙去脉和珍稀度表明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些关于"嘉庆宝苏"制钱的铸造背景。据史料载,嘉庆元年(1796年),户部议定复开各省钱局鼓铸钱币,宝苏局始铸嘉庆通宝新钱。嘉庆七年修纂的《钦定户部钱法则例》,重新认定:"江苏宝苏局十六炉,二十八卯,每月额铸两卯,四季加铸四卯,遇闰另行加铸,每卯除耗净铸铜铅二万九千九百五十二斤,报铸钱三千九百九十三串六百文,补串绳分两钱五串七百五十九文有奇。"  相似文献   

9.
正顺治通宝"云·一厘"钱(图1),是顺治时期清政府在云南所铸,其面背钱文均为楷书汉文。它是明清易代之际,云南官方制钱中样式独特的品类。从其钱廓、穿口和铸工等方面来看,均带有明显的明末云南铜钱铸造工艺之遗风。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政权虽已改朝换代,但工场、工匠、设备和技术等方面几乎都与前朝无二,甚至就是前朝全套设备和人员的延续使用。对于此种铸造风格的影响,最迟在康熙时云南官方铸造的制钱中仍有所体现。本文结合相关史料,对顺治通宝  相似文献   

10.
周少华 《收藏界》2011,(2):71-72
清王朝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时期"乾隆通宝,,钱的铸量和存世量都很大,包括宝泉、宝源、宝直等二十多个铸钱局先后开铸,材质有黄铜、青铜和红铜。面文"乾隆通宝",书体多为楷书。背文沿用雍正满文钱式,穿左为"宝",穿右铸各局名。新疆红钱左多满文,而右为回文。钱径一般在24~26毫米,重量一般为2.8~3.6克。  相似文献   

11.
任建民 《收藏》2010,(2):137-137
清世宗雍正年间(1723~1735年)所铸雍正通宝,规定各省只准设立一钱局,统一制钱背文格式;一律照宝泉局、宝源局制钱式样,面为汉文,背为满文各局名,穿左为满文宝,穿右为满文各省名简称,如山西省局称宝晋局。  相似文献   

12.
周少华 《收藏界》2010,(6):103-103
爱新觉罗·玄烨,是大清王朝顺治皇帝的接班人。庙号圣祖,年号康熙,在位61年(1662-1722年),享年69岁。"康熙通宝"是康熙年间所铸制钱。面文"康熙通宝"楷书,直读。按背文分仿"顺治四式"满文钱和仿"顺治五式"满汉文钱两大类。计22个铸钱局。  相似文献   

13.
叶伟奇 《收藏》2009,(4):121-121
笔者藏有一枚“乾隆通宝”宝福局小平钱,其铜质精良,直径24.50毫米、重3.86克(见图)。正面“乾隆通宝”中的“通”字为方头单点通,文字清晰,背面穿左右为满文“宝福”,字体较长。钱体呈青白色,一般人多称其为白铜钱。最近,笔者翻阅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在“钱法志”条目下见到一段记载:“乾隆五年,开福建鼓铸局。”“开局于省城,设炉八座,钱幕满文‘宝福’二字。每年二十四卯,铸青钱四万八千五百三十三串三百有奇。”可见,此枚乾隆宝福局铸钱应称为“青钱”。  相似文献   

14.
"乾隆通宝"铸于清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连宝泉、宝源在内先后有22局开铸,多用黄铜与青铜,也引进国外洋铜浇制法。"乾隆通宝"钱径约2.2~2.5厘米,重约2.4~4.8克。钱面文字"乾隆通宝"以楷书书写,其字从上而下及右而左直读。背文沿雍正满文钱式,穿孔左边有"宝"字,穿孔右边铸有各局名。新疆地区新用方孔圆钱,开设伊犁、际克苏、叶尔羌、  相似文献   

15.
正清代顺治时期铸钱先后历经过五次货币变革,铸行了光背式、单字记局式、折银一厘式、满文式和满汉文式五种货币样式,被泉界称之为"顺治五式"。前三式为了方便关内民众的使用习惯,也为了便于新钱与明朝旧钱的兑换,因此从光背式、单字记局式到折银一厘式均沿用了明代遗留的铸钱机构、生产工艺。到了第四式满文式和第五式满汉文式开始,逐渐确立了清代特色的货币体系。顺治第五式满汉文式为在钱的背面穿左采用满文记局,  相似文献   

16.
蒋将 《收藏界》2012,(10):82-83
"崇祯通宝"是明朝末帝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年间(1628-1644年)铸行的。当时灾荒连连,农民纷纷起义,满清势力日趋壮大、侵扰频频,使得朝廷财政开支入不敷出、捉襟见肘。鉴于此,崇祯帝不仅让两京铸钱,还容许各省局、镇、司监等也可大肆开炉鼓铸,以盈利弥益国库,这样就产  相似文献   

17.
魏咏柏 《收藏》2015,(3):99
笔者藏有一枚"洪武通宝"背牧童骑牛花钱,直径34毫米。正面为浑厚有力的"洪武通宝"四字。背面是牧童骑牛图,一光头牧童,手持横笛,骑在牛背,牛儿翘蹄回首,形象生动。"洪武通宝"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所铸制钱,形制同大中钱。"洪武通宝"背牧童骑牛图花钱,俗称"放牛洪武",多为清末所铸。形制有大有小,铜质有青铜、黄铜、淡红铜之分;牛有拖尾、摇尾之别;牧童有戴斗笠与光头两种。此既是民俗钱,又是吉祥钱。泉界关于"放牛洪武"花钱的争议颇多,有说是大明官方所铸,有说是民间私铸  相似文献   

18.
张振龙 《收藏界》2012,(1):71-72
多年藏研古钱,先后在数十吨清钱中,捡选出几枚宝浙局"同治通宝"钱,奇特的是面文四字,"同治"与"通宝"相逆。若按制钱规制"同治"二字在穿上下直读排列,"通宝"二字在穿右左横读排列。这种倒置使"通"在左,"宝"在右,有违常制;若将"通宝"二字放正,"同治"二字就被颠倒,"同"在穿下,"治"在穿上,呈头朝下,  相似文献   

19.
古币二品     
特别厚重的"天启通宝"背"府"大钱"天启通宝",明熹宗元年(公元1621年)始铸,背"府",乃宣府铸币。  相似文献   

20.
贾晖  刘伟 《收藏》2013,(5):88-90
清代早、中期的铸钱基本延续了明代沉闷的风格,匠气颇浓,格式单调。到了咸丰年间开铸大钱后,钱文才逐渐改由名家书写,且各地方局铸钱风格不再受京局严格束缚,遂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咸丰铸钱与早期铸钱相比有如下不同:1.开铸钱局甚多,除正在铸行的钱局外,不少已停铸的钱局又重新恢复鼓铸,另外又新开了几处钱局,合计达30局(这还不包括个别钱局在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