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会学生学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少年来,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注重现成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往往只强调教师“抓纲务本”,把书教好、把课上好。因此,在教师的教研活动中,一般也只是研究教师如何教,而很少研究学生如何学。事实上,真正要把教学搞好,不仅要研究教师的教法,也要研究学生的学法,要把教法立足于学法研究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收到教学的实效。研究学法,也决不只是让学生学懂、学会了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才能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地。所以,教会学生学习,加强对学生学  相似文献   

2.
在《新教学论》中教育家赞可夫提出.要把教师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而转向研究学习的主体——学生如何学。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中外教育名家的论述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学生如何学。目前,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重教轻学现象还很严重,这样不可避免地使学生经常处于被动状态,  相似文献   

3.
教学。包含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要想我们的教学工作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绩,不仅要研究教师如何“教”才更为科学,还要研究学生如何“学”才更有成效。“教”和“学”就像一只鸟儿的两只翅膀,只有两只翅膀同时扇动起来了,这只鸟儿才能高飞云天。  相似文献   

4.
教学文摘     
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 传统的教学观,就是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教学只有一个功能,就是传授书本知识。传统的学生观,就是把学生看成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了主体。在这种观点影响下,学校抓教学,只偏重于研究教师的“教”,忽视研究学生的“学”;教师备课,只研究自己如何教,不研究学生如何学;上课,教师独占讲台,讲得多练得少,作业布置,类型单一,套例题多。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品德,促进体力发展。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教学的对  相似文献   

5.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陶行知先生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是为了不教."教育家赞可夫提出:"要把教师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而转向研究学的主体--学生如何学."  相似文献   

6.
唐振球 《湖南教育》2005,(20):21-22
中学数学新教材实施以来,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深深感到,如果教法依旧,课堂上只重视学生“学会”而忽略学生“会学”能力的培养是很难教好新教材的。要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把新理念渗透到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7.
化学教学应重视学法指导山东省即墨市第28中学(266200)张康贤教育家赞可夫在《新教学论》中提出,要把教师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而转向研究学习的主体一学生如何学.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中外教育名家的...  相似文献   

8.
教学中,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热情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想问,从不会提问到善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好“教法”环节的指导,把“如何教”转到“如何学”上,由“学”体现“教”变学生“学会”为“会学”。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因此,教师不能只顾“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应该重视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学科知识,还应把“教学生学”作为己任,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让他们掌握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0.
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学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传统教育思想认为教学关系就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这种教学思想的最大弊端,就是忽视了学生。教师只研究自己怎么教,不研究学生如何学,只考虑教书,不考虑学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论起名字...  相似文献   

11.
传统教学论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而不是学习的主体,认为只要教师教的好,学生就一定能学习好。因而,只重视研究教师如何教,忽视学生如何学的学习规律的研究。为此,有人把传统教学论称为没有学生“学”的教学论。随着人们对教育对象——学生看法的转变,认为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有教师的教,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教学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甚至认为。“如果学生们没有学习的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为此,现代国外都十分  相似文献   

12.
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教育技术实践与研究的主要对象章伟民一在传统的教育中,由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往往只强调教师把书教好,以教好作为学好的前提。事实上,真正要把教学搞好,不仅要研究教师如何教好,更要研究学生如何学好。因为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的目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陶行之先生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是为了不教."教育家赞可夫提出:"要把教师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如何教,而转向研究如何学的主体--学生如何学.  相似文献   

14.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能否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却是个关键。教与学有机结合,教学任务才能完成得好。教师不应只片面地强调“教”,把学生看成是一种知识接受器,长此下去,会把学生培养成头脑懒惰、消极被动的人。同时教师也不能听任学生自由发展,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学无方向,兜圈子走弯路。正如第斯多惠指出的:“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给怎样寻找真理”。所以教学过程应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索、研究知识的过程。我在教学中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学生自己难以学会的,教师应给以引导、点拨,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力争自己学会。  相似文献   

15.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工作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很多人对“教”、“学”只理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我则认为“教”、“学”不仅如此,它还应包括教师的“学”与学生的“教”,这样才算是完整的教学,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相似文献   

16.
所谓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教得好,也要学生学得好,这样才能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在传统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教",认为只要把课上好,把语文知识讲授给学生就行了,而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忽略了学生的"学",导致了教学质量低,无法适应当前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就此,本文谈谈在小学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动力,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乃是教学生学。”达尔文也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使学生“学会”所教的知识,而是在于要教会学生“会学”,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更多的,甚至是教师不曾教过的知识。做为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如何把课教好,更要研究如何让学生学好。学生要掌握学法,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掌握学法。学法指导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小学阶段自学能力的培养,一方面离不开教师,而另一方面则离不开阅读教学这一主要形式。换句话说,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通过大量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8.
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学科信息化教学,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种趋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例如:只是追求形式,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一种点缀,只在教师进行教学评比、检查、参观、学习等“公开课”或比赛时使用;单纯追求直观生动,只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演示工具,忘记了作为主体存在的学生的主动性。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全部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教师不能支配课件,而是被动迎合课件,教师围绕定型情节课件讲授,教学拘谨、被动,不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实际反应及气氛有针对性地组织或…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在小学作文的研究中,往往只注重教师的“如何教”的研究,忽视学生“如何学”的研究。学生喜欢写什么,喜欢怎样的作文指导课,喜欢老师怎样评改自己的作文,等等,教师心中无数。把“教”与“学”孤立开来,这恐怕是造成当前小学作文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学会什么是有限的 ,而会学什么才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所以 ,“教会学生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也是教育界目前的一个热门话题。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教师要把教研的重点从研究如何教知识转向如何教学生会学上来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道授业” ,还要在教学生“怎样学”上狠下功夫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授人以渔” ,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一、指导学生学会阅读21世纪的“文盲”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 ,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己发现研究问题的人。因此 ,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引导学生自学 ,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