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师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特别注重对表达语言的斟酌、锤炼,力求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但许多同仁忽略了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结果使一些很有特色的课堂缺少了应有的活泼与默契,失去了应有的动感,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给人留下些许遗憾。如何发挥教师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促进师生间的双向传递,以下从三个方面谈一些认识。一、距离———实现控制效应一般情况下,教师授课时应站在讲台的左右,面向全体学生,把握全局动态;当学生自主活动(如讨论问题、自由阅读、书面练习等)时,教师可适当在行间巡视,关注细…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特点与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是指教师运用目光、面部表情、姿态、手势等无声语言或语音、语速、语调等辅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行为。大凡优秀的教师除了具有较好的言语能力外,都很重视非言语行为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明确指出:“教育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面部表情上。”“高等师范学校应当用其他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教师们,如怎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调、怎样笑和怎样看等等‘细枝末节’……如果没有这些技巧,那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我们认为,师范院校在培养未来教师时尤其应在这方面引起应有的重视。教师教学中的非言语行为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教育功能,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对教师提高非语言表达艺术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教师非言语交际行为与课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语言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的重要保证。非言语交际行为是人类交际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有效运用非言语交际行为会增强教学效果、融洽师生关系。因此教师有必要使用诸如身体姿态、面部表情、目光、手势等非言语行为以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董克亮 《甘肃教育》2014,(21):72-72
正语言是人类交际活动最主要的信息载体,但是交际工具不仅仅是语言,人们还依靠一些非言语行为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如各种手势、姿势、眼神及面部表情等。美国心理学家伯特·梅宾总结出这样的公式:交流一项信息的总效果=7%词语+38%声音+55%面部表情。凡是优秀的教师除了具有较好的语言能力外,都很重视非言语行为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技巧的主要形式,也是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师那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中防御性非言语行为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中防御性非言语行为所传递的是在教学交往过程中有类似抗拒、排斥、掩饰等具有防御性的心理。依据是否凭借实物或空间,可分为徒体防御性非言语行为和凭物防御性非言语行为。运用防御性非言语行为要遵循相应的原则,即尊重信任原则、恰当自然原则、收放结合原则和增减有序原则。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教学前实施观念冲击技术和公式协调技术;教学中实施面具转换技术和距离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6.
教师非言语行为作为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非言语行为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手部非言语行为、脸部非言语行为、身体非言语行为、副语言行为、空间语言行为。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在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控教学进程和增进师生情感方面有显著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规范自身的非言语行为,要加强实践练习,提高非言语表达技巧,同时要适量,掌握好"度"。  相似文献   

7.
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综合利用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与学生进行交流,非言语行为起着辅助、甚至代替言语行为的重要作用。因此,文章首先分析了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含义、分类和特点;其次,阐述了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重要性;最后,为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运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相倚而立。对于前者,人们时常关注。而对于后者,却鲜究其理。所谓非言语行为,是指运用表情、姿态、手势、仪表等无声语言或语音、语速、语调等辅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行为。它不仅可以加强、扩大言语行为的效果,而且可独立地传达信息,在课堂人际沟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列斯指出:信息的冲击力1 =7 % 言辞+ 38% 声音+55% 面部表情。[1] 质言之,信息传播主要依靠非言语行为。这里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具体分析非言语行为的类别、特点、作用和运用技巧等。  相似文献   

9.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言语行为是教师教授学生知识的主要途径,而非言语行为是教师用以传递情感的主要渠道.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等重要,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的言语行为,同样要关注教师的非言语行为.本文分别从教师、学生、课堂教学三个方面加以分析,探讨教师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旨在阐明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密切关系,强调教师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开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刘健,龚少英关键词教育,课堂教学,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言语和非言语两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一方面,教师有意识地有准备地使用言语传道、授业、解惑,使言语成为师生最主要的交际手段。另一方面,教师又在自觉不自觉地以非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11.
教学即交流,没有课堂交流,课堂教学就不可能发生。良好的课堂交流是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课堂交流主要通过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的方式来完成。但是我们平时强调的课堂交流只局限于言语交流,几乎忽略了非言语交流。其实,课堂交流中除了言语交流外,非言语交流也非常重要,在课堂上它是一种极为微妙的沟通师生感情、加强师生联系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13.
对有效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进行分解,发现其至少包含以下基本要素:丰富的情感、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活跃的思维与积极的反馈,了解这些基本要素对教师进行有效教学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手势、目光、表情、仪表、行态和面部表情等非言语因素,既可以帮助教师传情达意,又可以帮助教师减少课堂赘言、简化讲解,从而使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流更加地完善而有效。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与课堂环境的关系是近几年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课堂环境是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产生的物理和心理场,影响着教师产生什么样的非言语行为。当前研究在研究的理论思路方面应当注意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和课堂环境有交互作用;在研究的发展观方面,我们应该将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与课堂环境的关系看成是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在研究方法上,应该注意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6.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体行为表现为“言传身教”,亦即言语和非言语两种教学行为,而且常常存在着重“言传”而轻“身教”的现象。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高度重视教师的非言语行为。R.Birdwhistell断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语言的交流仅仅表达了我们思想最小的部分———在30~35%左右。A.Mehrabian提出,信息传递交流的总效果=7%言语+38%音调+55%脸部表情。现代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几乎一切非言语的声音和动作都可以用作沟通手段,师生间的人际沟通是通过言语和非言语两种方式进行。非言语…  相似文献   

17.
教学非言语表达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非言语因素进行教学表达的活动。它是教师教学多讯道表达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教师塑造自身形象 ,为学生仪态修养做出直观示范的重要手段。很长一段时间 ,人们往往把教师的教学表达形式只理解为言语表达 ,其实语言虽然是教师表达思想感情的最重要的工具 ,但毕竟不是惟一的工具 ,它也有言之不尽 ,词不达意的时候。一位心理学家曾总结出这样一个有趣的公式 :感情表达 =7%的语言 + 3 8%声音 +5 5 %的表情和动作。国内外有关身势学的著作也提出了一系列非言语表达方式与各种具体相同的感情相…  相似文献   

18.
于金荣 《学子》2012,(7):46-47
语言是教学的基本媒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认知媒体。但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还靠一些非言语行为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如,各种手势、姿势、眼神及面部表情等。美国心理学家伯特.梅宾总结出这样的公式:交流一项信息的总效果=7%词语+38%声音+55%面部表情。优秀的教师应当具备良好语言能力和素质,更要重视非语言行为在教...  相似文献   

19.
沙盘游戏治疗,又称为非言语心理治疗,非言语的交流过程有着极其重要作用。来访者的面部表情,眼神,身体姿态,空间距离以及治疗过程中所伴随的生理反应等非言语信息,沙盘分析师应当给予关注和记录。对来访者非言语行为进行观察时,应注意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准确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20.
丘林 《时代教育》2009,(5):9-10
非言语行为广泛存在于人类沟通的每一个过程,它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心理学意义。它有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加深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沟通思想,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消除学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的作用。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做到:掌握和熟悉所授内容;保持积极情绪状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正确、适时和恰当地运用非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