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验感性论"是康德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是走进康德哲学殿堂的入口。其理由有三:一是"先验感性论"是康德哲学体系的基础理论,二是"先验感性论"中界定的"现象与物自体"的矛盾性是康德哲学得以展开的一个基本的内在张力,三是"先验感性论"阐述的时空"先验观念性"和"经验实在性"确定了康德哲学的基本路线。  相似文献   

2.
叔本华是在对康德哲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的,其中尤以认识论的批判至为重要。该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的;第一,叔本华对康德的感性、知性和理性学说进行了改造,以进一步限制理性的作用;第二,他以直觉主要认识论克服了康德物自体不可知论叔本华的这种批判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物自体"学说是康德哲学智慧的中心所在,它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认识论转向的新篇章.对"物自体"概念的把握,是掌握康德批判哲学从感性论到理性论再到实践论演变过程的一条基本线索,也是人们研究康德哲学的入口.  相似文献   

4.
现象与自在之物学说是康德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石,但这一学说自康德哲学诞生以来就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攻击。康德在其真理观中所确立的现象性立场之所以难以撼动,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从人类理性全部认识机能的角度对之进行了有力的论证和逐步的夯实,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坚固的堡垒。康德在真理问题上的现象性立场仅仅给我们指明了一条极朴素的同一性命题,即人类的认识仅仅是人类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康德在创立自己的批判哲学时,提出了“物自体”和“现象”的学说,并明确划分了现象界和物自体界,设定了“只能思之不能知之”的物自体。虽然,物自体不可知这一结论是错误的,但是,康德提出物自体和现象学说,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中有没有必然性?其中有没有合理的因素?本文根据列宁提出的“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的原则,想就康德的物自体和现象学说,对于克服他之前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批判笛卡尔和贝克莱的唯心主义、解决休谟不可知论哲学所留下的疑难、推翻莱布尼茨和沃尔夫旧形而上学体系所起的作用,谈一点自己的体会,以就教于前辈和同事。  相似文献   

6.
<正> “先天综合判断”学说是康德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康德批判哲学的基础。康德之所以推翻了十八世纪末流行于德国和欧洲各国的莱布尼茨——伏尔夫“形而上学”体系,发动了一场哲学革命,开德国古典哲学之先河,就是从提出和论证“先天综合判断”中完成的。今天,研究康德关于“先天综合判断”学说,对于研究康德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对于研究整个人类的认识发展史都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7.
谢林的代表作《先验唯心论体系》一书的要义,是把他的先验唯心论原理推广到一切知识领域,建立一个“·全·部知识的体系”。康德通过理性批判,依据理性的不同能力,分别建立了他的理论哲学、实践哲学和艺术哲学。费希特从绝对自我出发,把各个知识部门统一于主观唯心主义的知识学。谢林则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把费希特的知识学改造成为“自然理智化”和“理智自然化”的过程对立统一的先验主义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8.
学界普遍认为康德美学思想即为《判断力批判》一书之思想,缘自于康德自身哲学体系内部,是沟通现象界和物自体之间的桥梁,这一观点忽视了康德美学思想的外在继承关系。实际上,康德美学思想主要得益于唯理论派、经验论派、卢梭等人的哲学及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谢林哲学是十八世纪末期至十九世纪上半期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国古典唯心论从康德到黑格尔的连贯的、合乎逻辑的、必然的发展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它上继康德和费希特的主观唯心论,下开黑格尔客观唯心论的先河,对于德国哲学革命和唯心辩证法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先验唯心论体系》是德国古典唯心论的代表作之一。这部著作虽然是谢林早期创作活动的产物,但它最系统、充分地阐明了谢林的哲  相似文献   

10.
康德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最大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软弱性。康德承认有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我们意识而存在的“物自体”。这一点使康德区别于其他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这是康德向唯物主义的让步。但是康德认为“物自体”是不可能认识的,人们所能认识的则是“现象”,而“现象”是“物自体”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以后在主观意识所产生的表象,尽管它是“物自体”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所引起的,但它却是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的。“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调和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1.
康德的判断力是连接自然和道德的桥梁,他一方面希望以启蒙精神克服新教信仰,另一方面将新教的先验唯灵论精神吸纳到自己的理性精神中来,将新教精神转化为自己哲学的合理内核。康德的自然和道德的分裂的原因就是启蒙理性精神和新教信仰的分裂,他最后将二者统一到有强烈新教精神的先验唯心论中来。康德在理智上是一位启蒙理性精神的实践者,在情感上往往是反对自己的启蒙理性精神的。  相似文献   

12.
宗白华关于中国现代美学观的形成,与其对康德倾其一生的研究密切相关。早年他主要是在概念的世界里研究康德,对感性直观、先验认识、现象界、物自体等范畴做出个体阐释;中年他翻译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并且对真善美、崇高、天才等美学命题作了深入的研究;晚年则自觉地走向对康德思想的反思性批判。  相似文献   

13.
康德的“图式说”与现代认知结构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作为近代德国哲学的先驱,康德哲学的意义、地位乃是学人皆知的。在康德哲学中,能够集中体现其哲学特征的,无疑是反映在其力作《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逻辑”。哲学史表明:康德错了。共根本错误就在于他的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前提或出发点。然而,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康德先验哲学本身的错误,并不抹杀这一产生在特定时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世界在胡塞尔现象学中是进行先验还原的一个通路,用来克服他现象学本身存在着的唯我论的危机;同时生活世界的提出又是他对当时欧洲的科学危机、文明危机、欧洲人的危机等等现象的哲学反思,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然而这种思考同马克思对人的现实世界的深刻考察相比却缺乏实践的品质,这源自于胡塞尔和马克恩对康德哲学核心范畴“物自体”的扬弃之不同进路。  相似文献   

15.
卡西尔作为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重要成员之一,突破了马堡学派侧重利用自然科学来论证先验认识论的局限,而把新康德主义扩展到整个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逐步建立起独特的"文化哲学体系".但是,当卡西尔发现康德哲学的"知识批判"或"理性批判"实际上只是局限于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范围时,他认为这是不完满的.  相似文献   

16.
德国古典哲学、美学家康德的理论精深,体系庞大,充满矛盾,但却很富有启发性。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他那封闭的先验唯心论思想体系。康德本无意于艺术,而且也从未光临过当时一些主要的艺术中心。他转而研究美学问题完全不是因为这些问题本身困扰着他,而是因为他完成《纯粹理性批  相似文献   

17.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问题是贯穿整个德国先验哲学的一根红线。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在各自本体论的基础上,围绕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问题进行了探讨,都没有真正解决好二的统一。马克思抛弃了先验哲学的唯心论体系,吸取了其合理内核,在社会实践上真正使理论和实践得到了统一。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康德哲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要对人类理性进行批判的审查,以发现和规定人类理性的源流,范围和界限,建立一个有关理性主体的自身所具有的“先天纯粹知识体系”。康德认为,哲学乃是“有关人类理性的终极目的的学科”;他的批判理性学说或者说“先验哲学”,乃是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因此,理性的先天纯粹知识体系是一个形而上学的体系,这就是東德认识论中的本体论思想。这一本体论无疑是关于人的先验理性本质的理论,康德名之为“纯粹理性”。这个纯粹理性,作为人的本质,乃是一个不可知的超验本体,但这又并不妨碍它全面发挥先验主体性的功能。康德哲学的这个思想体系,是靠他的“思辨理性”作准备,立足于他的“实践理性”,最后在他的“判断力”中得以完成的,本文着重阐明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此外还要对康德这个独特的“纯粹理性”的功  相似文献   

19.
康德在继承近代哲学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修正了哲学认识论理论,尽管他提出了“物自体”不可知的思想,但由认识论难以提示本体论的困难处境并没使他放弃建构形而上学的工作;相反,在论述伦理学与法权理论时,康德一直呼唤着形而上学。但由于他未能正确处理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辩证关系,他并没有完成建构科学形而上学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阿多诺否定辩证法建构的重要一维是对康德先验理性中非同一性的强调。康德意识到现代理性主体主义使人陷入非理性和不自由的危机,并力图通过认识论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和严格的理性划界来拯救人的自由和尊严。阿多诺重新强调康德批判哲学中先验理性蕴含的非同一性要素,批判启蒙理性在现代社会倒退为权力支配的同一性,并结合社会批判和心理学分析否定了道德普遍主义的观念性。通过对康德先验理性哲学体系的批判性重构,阿多诺重新确立了非同一性对于经验主体和个性自由的前提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