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作品历来注重使用细节来建构画面,向读者展示正在发生什么,从而增强报道的现场感,强化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细节是为新闻主题服务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侧重于表现新闻主题具有的典型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杨路 《中国广播》2011,(7):50-52
新闻发布会是记者获取新闻的重要场所。由于官方的特定表达方式和习惯,一些新闻发布会的内容往往比较空洞,记者的报道也容易流于形式,缺乏内容。笔者认为,要想在新闻发布会上真正找到新闻,应该从抓实事、抓实质、抓细节、抓变化四个方面着手,去粗取精,从新闻发布会上找到与众不同的视角,从而获得真正的新闻。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劲步伐,“经济”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体,是最易于渗透到家庭里的最活跃的细胞。经济生活和市场领域内发生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新趋势、新人物,每每成为公众议论最多、关切度最大的话题。新闻媒体顺应时代潮流,纷纷增加经济新闻的份量,加大经济新闻的改革力度,自觉不自觉地以此作为争取读者(观众、听众)、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经济新闻已成为我国新闻报道中的主角。 我们党历来重视“政治家办报”,强调新闻媒体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教育人,其中心思想就是要求广大新闻从业者时…  相似文献   

4.
新华社国内部去年抽调部分记者,组成采访小分队到全国各地调查研究,写出了一批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调查报告,有的还就当前重大问题提出了系统的建议,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宏观指导下进行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采访小分队的实践证明,这不仅是提高报道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加速新闻人才成长的一条捷径。下面刊登的三篇文章,是部分小分队成员谈参加这次调查研究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评论理论中心自报纸改版以来,大家积极投入到这项涉及到每个人的工作中来,把报纸做好当成自己的事业和饭碗。目前,中心主要工作是三大块:一是本报评论员文章,也就是所谓的大评论。二是群众性言论。三是"理论前沿"版块的策划、编辑工作,主要是"理论"和"论丛"两个专刊。倾心打造,精心经营,拓展和强化评论宣传的影响力每遇国家有大事,省委、省政府有重大部署,我们都在第一时间撰发出社论或评论员文章。半年来,共发评论员和社论60余篇。《春天播种惜时如金》,是今年上班后第一天刊发的社论。文章仿如早春激昂的号角,得到省委主要领导充分肯定。它创造性地传递了省委声音,动员全省人民迅即投入工作状态、投身跨越式发展,不失时机地发挥了评论的引导和先导作用,在荆楚大地引起强烈反响。"凝铸发展文化"系列评论12篇。  相似文献   

6.
是思想解放运动造就了《于无声处》,造就了后来成为作家的我我至今仍然认为有两个《于无声处》。第一个是属于我们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队的伙伴们,第二个是属于那个时代我之所以支持重排《于无声处》只有一个理由:我们总得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只有知道当年的起点在哪里,才能度量出我们这30年究竟走得有多远一位"80后"说,我原来以为这个戏距离我们很遥远,看完才知道我们的距离其实很近……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报道"事件故事化"模式在突发事件、重大题材报道中,能更准确地展现重大新闻事实,凸现主题,活化报道,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将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作为叙事的主角,用人物的命运变迁和具体感受来加深人们对新闻的印象;突出矛盾、制造悬念,让新闻借助"说书"的艺术更加吸引观众;抓住细节,增强新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陈万雄 《出版参考》2006,(3X):26-27
2006年台北书展期间,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总裁陈万雄先生出席“2006年华文出版论坛”,并发表一篇题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演讲,总结了2005年香港与海外图书出版业务三件负面、三件正面及三件难分正负的事项。现辑录如下。[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彭斯英 《传媒》2000,(8):31-34
1978年10月初,文汇报社分工跑群众文艺的记者周玉明,听说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学习班正在演出的话剧《于无声处》很受欢迎,许多人看了一次还想再看。她便要求文艺部负责人史中兴一起去看戏。一看,果真名不虚传。虽然全剧只有六个人物四幕戏,而且都在同  相似文献   

10.
论新闻细节     
姚林 《新闻世界》2012,(10):10-11
细节是新闻写作中的珍珠。鲜活的细节把人们带到现实的情景之中,让人们更真实地感受着新闻事件的发生与发展。不会捕捉细节,是记者能力不足的表现,是新闻作品苍白的根源。本文主要论述了新闻细节的含义和作用、如何捕捉生动的新闻细节以及新闻细节的误区和防范。  相似文献   

11.
王道东 《新闻窗》2006,(2):36-36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毫无疑义的。问题在于我们在重视真实的同时是否注重了细节?  相似文献   

12.
13.
细节是新闻作品中使用最生动、最典型、最具体也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新闻事实。充分认识新闻细节对于刻画新闻人物的作用,努力掌握获取这种新闻细节的途径,认真研究这种新闻细节的表现手法,是在人物新闻中展现新闻人物个性化特征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北京某报6月16日刊登题为《夫妻狂赌百家乐输光家产造公款》的消息。消息说,刘崇岩的丈夫迷上“百家乐”赌博之后,把家里几十万元积蓄输光,汽车也卖了。刘崇岩想把本钱扳回来,就和丈夫一起去玩“百家乐”,又输了不少。于是,从1999年到2001年11月刘崇岩共挪用公款137万元,又与其夫一起用于赌“百家乐”,血本无归。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6月16日以挪用公款罪、贪污罪判处北京市某供销公司会计兼出纳刘崇岩无期徒刑。这条法制新闻有很好的警世作用。但美中不足的是,有一细节未作交待,这家看来规模不小的赌“百家乐”的赌场设在何处?从上下文看,似乎是在北京。我国政策是禁止开办赌场的。  相似文献   

15.
16.
新闻的细节     
1 一般说来,人们往往不太注意生活中细节。 新闻报道也有相似之处。气势大、立意高,豪言壮语,或许还有陈词套话——似乎是大多数“新闻力作”与重点稿的标志。“大趋势”、“大聚焦”、“大跨越”为题的层出不穷。还有“新高度”、“新广度”、“新深度”等等——一般新闻报道中不说“浓度”,浓度使人想起酒之类液体或有花香的空气,那就有点“小资情调”。  相似文献   

17.
金宇 《新闻世界》2013,(7):18-19
【摘要】记者是新闻的观察者和记录者,新闻现场“透露”的信息可能杂乱无章,而记者要清楚地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其中细节至关重要。对于一篇高质量的新闻稿件而言,通过细节描写,让新闻内容丰富且有感染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有血有肉”。  相似文献   

18.
董秀芳 《视听界》2006,(4):76-77
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广播新闻如何“亮”起来,是广播新闻巩固阵地、争取更多受众无法回避的课题。笔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深感恰如其分地运用细节,对于表现人物的风貌,揭示事件的真谛,深化新闻的主题,增强新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笔者认为,细节,在广播新闻中,是指采访对象所呈现或表露出来的特征明显、个性鲜明的特质,它往往通过自然的音响、人物的语言、现场情景表现出来,因而更能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在广播新闻中,细节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表现。1.用白描来表现细节,让广播新闻生动起来。白描是报纸、广播新…  相似文献   

19.
“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引导新闻媒体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改进报刊、广播、电视的宣传,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新闻工作及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思考是与观察紧相连接的认识过程,是将观察得来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加工制作,是深刻而周密的思维活动。思考是人类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必由之路。同时又是新闻采写特别是新闻主题形成和提炼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尤其在对重大典型和重要问题的采写中选择提炼新闻主题时的深思熟虑更加显得重要。有些同志困惑自己采写的新闻思想深度不够,症结就在于对调查得来的新闻素材简单罗列,匆忙就稿,下笔时连自己都没把新闻主题想深想透。新闻采写中的思考,包含的内容很多。我这里主要想就辩证思考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