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牧和余秋雨分别是“十七年”和90年代学者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创作虽存在较大差异,但都体现了学者散文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邃的特点,有着深沉凝重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理性批判精神,并继承了“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见拙作《秦牧、余秋雨学者散文创作之比较》一文,载《职大学刊》1999年第3期)本文拟就秦牧、余秋雨学者散文创作在艺术上的共性与个性进行一番比较分析,以期全面把握两代作家学者散文创作的整体特征。一、广泛运用联想和想象,是秦牧、余秋雨学者散文创作的基本艺术共…  相似文献   

2.
张承志的散文深入而独到地开掘了西部“人与自然”关系的诗性内涵;以清醒的现代理性精神和自觉的启蒙意识对民族历史与文化进行反思与批判,显示出理性的厚度与思想的深度;同时,从主体“在路上”的精神特征,到意绪化的、流动的文体结构,都凸现出个性色彩与动态生命历史感,强化了散文的诗性。  相似文献   

3.
叶灵凤和余秋雨同为学者散文的代表作家.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叶灵凤与九十年代的余秋雨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睿智的笔触抒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散文随笔.拟从“关注文化和文明的方式”和“虔诚心态”两方面对叶灵凤的读书随笔和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创作中的异同点一比较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他们各自的散文特点.  相似文献   

4.
在新时期近20 年的文学创作中,存在着历史理性是唯一的取向、人文理想是唯一的取向、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缺失三种艺术范式。由于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二者充满矛盾与张力,笔者认为应提出第四种艺术范式,展现“历史- 人文”的辩证矛盾;这一范式的特点在于以历史理性和人文精神的双重光束烛照现实,批判现实,使现实还原为本真状态。在价值取向上则是历史理性中要有人文精神的维度,人文精神中则要有历史理性的维度。“历史- 人文”的辩证矛盾的根源在于现代工业文明自身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5.
一 90年代,在经济波涛汹涌,文学没有主潮,纯文学日益式微的时候,散文继诗歌热、小说热之后,也骤然“热”起来了.散文作为当今文化的重要表征而大行其道。适应这种形势,几乎所有的期刊杂志都开辟了散文专栏,所有的报纸副刊都要刊发散文作品,一时间,散文的“繁花”争奇斗妍,竞相媲“美”。散文作者辈出,散文作品铺天盖地涌向读者。似乎能拿起笔写作的人,都投身到了散文创作之中,专业的散文家自不待言,小说家、诗人、学者、理论家……在散文逐浪的大潮中,余秋雨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热点。如今,研究散文者似乎言必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观念游戏“,“现代性文化“观念内蕴着”理性“向“合理性“转化的症候。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现代性文化“开启了大众或公众基于“合理性问难“的文化批判向度。立足于”现代性文化“批判的视阈,“于丹现象“毋宁说是对”现代性文化“批判的别样呈现。它的“粉墨登场“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到这个特殊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文化中国站在在民族文化更新的角度对现代中国民众特别是80后90后一代的“普遍理性启蒙”。中国“现代性文化”的当代呈现,一方面需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学派或现代群体的置换;另一方面,现代传媒与高科技是当代文化再创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应用开发资源。加速人自身的现代化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关键,而加快中国现代性文化的自觉呈现却是关键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秦牧散文的艺术特点是:浓郁的黄土地气息;追求超乎时空的思维量变;民族、阶级和个性色彩的统一;画卷式的展示;独特的艺术、美学框架;立意在“新”;巧妙的构思方式;“虚”寓于“实”;创造性的比喻与联想。  相似文献   

8.
《霜冷长河》是余秋雨所创作的作品中具有独特性的代表,作为余秋雨的四部散文小说集之一的作品,《霜冷长河》更多的是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余秋雨的丰富人生阅历是其作品具有深刻含义的最主要因素,读者在观看散文集时,也会对自己的人生态度有更多的思考,余秋雨对人生的思考是生命经历中最常见但却最特殊的。本文通过分析余秋雨的散文集著作《霜冷长河》,分析余秋雨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感悟多样的人生。  相似文献   

9.
汪曾祺是西南联大作家群中书写“云南题材”散文作品数量较多的作家,叙事内容主要分为回忆西南联大生活、重现西南联大师生风貌以及描绘云南文化风物三个方面。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作家的该类型散文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地理空间建构和人文地理空间表现,具有较为独特的文学地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文化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是关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化批判的研究仍处于零散的状态,缺乏系统的、扩展性的研究。就已有的研究成果而言,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化的历史正当性的研究、不合理性的研究以及关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化批判的价值旨趣的探讨。为推动这一理论深入发展,须扩展和深化文本研究,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化批判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拓展研究视角,全方位、多层面探析理论内容;立足"新时代"文化发展境遇,凸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文化批判的现实观照。  相似文献   

11.
贾平凹在其近作《高老庄》中对当下的乡村社会显示出强烈的批判意识与深刻的理性反思, 其批判锋芒指向在传统文化中形成的历史惰性以及在现代文明冲击中所产生的精神恶果, 呼唤人的思想意识与文化心理的全面更新  相似文献   

12.
宫泽贤治通过其童话作品,对欺凌弱小、互相杀戮的世界以及现实社会的剥削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但其批判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通过对其童话作品的分析,剖析了贤治童话作品中对官僚主义、资本主义和近代“文明”的批判,并结合大正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了贤治批判精神存在局限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余秋雨的散文历来以其深邃的文化内涵,丰厚的人文情怀著称。在其旅中旅外游记中,作家通过对历史的选择性阐释,重新建构了一个广袤时空下的人文山水。既表现出一个精英文化知识分子对中国当前文明状态的隐忧,又通过对照性比较对当前中华民族的历史前记忆进行了另种导向,重构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14.
奥林匹克运动作为西方先进文化的产物,其“公平竞争精神”、“和平精神”、“人类理性精神”已深深植根于拥有5千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的文化土壤之中;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体育的“注重和谐,身心协调”、“积极入世,精忠报国”、“人伦纲常,等级森严”折射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体育伦理思想。对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冲突和融合的分析,促进中国传统体育伦理和现代奥林匹克的融合,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推动中国体育事业和现代奥林匹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国学概念的形成,经历了历史的演变过程:早在清末,段玉裁先生已有“二十一经”的文化构想;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轮“国学热”对民族传统文化有了理性的回归与认同;近日,季羡林先生则进一步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这些观点应该分别是“探索与创始”、“反思”、“寻根”等不同阶段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追忆”作为美学概念是本雅明的首创,其在本雅明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当前汉语世界对这一概念的研究略显苍白的现状,着力挖掘这一概念。首先,将在西方思想史和本雅明作品中阐明“追忆”概念的重要性;然后,从以小说为代表的个体追忆和以历史为代表的集体追忆两个维度对“追忆”概念进行文本分析;最后,审视本雅明通过“追忆”对现代性进行批判与救赎的期望。  相似文献   

17.
作为民国时期的散文大家,中国传统文化在朱自清的散文中烙上了深深的印记。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主基调,其中又蕴含着真挚的感情。在他的散文中,总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点,整合各种先进文化为他所用。朱自清在散文创作中开创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创作风格又离不开传统文化深深的影响。朱自清"风格即人格"的思想在多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发扬光大,在其作品中,涵盖了传统文化中君子的风骨和气节、道德修养、淳朴和诚挚的感情、逍遥之情和名士风流等多重传统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学中的再现与创新,余华有着更加深沉的铺设以及独特的表现方式。较之余华作品偏重于勾勒的苦难和生死维度,其平淡散播在作品细节中的传统文化精华是极易被忽视的另一个维度,两者一明一暗、一浓一淡,为其作品拉开了“活着”的空间。余华“冷静”地将传统文化置于角色现实生活的点滴进程或冲突事件中,不特别刻画或者烘托,令读者在现实和平淡的文脉中体悟传统文化的根基,不失为当代文学融合传统文化的一种务实思路。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意识形态自建构之初就秉承着科学的批判精神,作为唤醒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锁钥,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致力于揭示虚假的资本主义社会,指导现存社会革命化以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就理论渊源而言,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承继了文艺复兴时期对封建神学的批判、英法唯物主义对宗教神学的批判以及德国古典哲学意识形态批判;就创立前提而言,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奠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阐述的“现实的个人”和科学“实践观”;就历史地位而言,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成为“元批判”学说的开端,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一切批判领域的始终。对其理论渊源、创立前提及历史地位的再梳理有助于体悟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真精神,更好地指导我国意识形态建设。  相似文献   

20.
现实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 ,现代文化亦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因此 ,对文化问题 ,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不断反省 ,是一个民族走向自新和复兴的重要途径 ;对待文化的态度是情绪性的还是理智性的 ,决定了我们对文化的认识是否全面、是否公正 ,也影响着传统文化的生存和现代文化的产生。所以 ,我们在关注现实的同时 ,就不能不兼顾传统。只有全面了解传统文化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 ,才能有效地防止“形左实右”的文化心态 ;了解传统 ,不是为了回归传统 ,而是为了走出传统 ;如何使传统文化获得现代的生命活力 ,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文化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