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指导,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重要方面.拓展阅读范围,开展阅读竞赛,让阅读融入家庭和社会生活来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丰富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一个难点,作文是学生观察、积累、品味生活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生活的统一体,它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运用.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积累生活,让作文反映生活,使个性回归作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体验.拓宽学生思路,指导学生习作,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3.
语文实践性作业可以将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中的预习、拓展延伸及综合性学习的部分内容拿到生活当中,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独立观察、收集和整理,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最终形成作业来完成.这样的作业和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让语文走进生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理解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语文作为中小学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语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小学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知识的获得、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场景中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感知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是小学生知识获得和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1.创设生活情境,生活中挖掘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语文教育生活化,让生活赋予语文教育新的生命活力。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以教材为中心,在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目前已经推进到了高中阶段.新课程重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形成语文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为了让学生乐于学语文,学好语文,提高语文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广辟渠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一、以教材为依据,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1.利用生活中的资源,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学习语文.广泛的阅读是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言规律,拓展思维空间,提高语文素养.因而,重视阅读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技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就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语文教学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协调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要强调学生亲身经历,注重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创新能力,最终是要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一、让读写教学走进小学生的实际生活  相似文献   

9.
龚月梅 《考试周刊》2013,(39):49-50
新课程重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渠道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造句教学必须从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依据课程标准,让造句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让造句教学生动有效,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语文教学更是如此,生活处处是语文,这就要求在语文课堂上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真正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入生活元素,让生活激活学生思维、经验等,使学生真正进入文本,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同时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体验、感悟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更获得心灵的洗礼、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语言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学中,识字、阅读、写作、日常交际等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语文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语文学习才会走向返璞归真。陶行知提倡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就是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锻炼应源于生活情境,应结合学生生活实践。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全方位触摸生活中原汁原味的语文。这样才能让学生将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能力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源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既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又能实现人的发展,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在导入环节链接生活、提问环节贴近生活、活动环节走进生活、教学语言回归生活,引领学生积极体验生活,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孙永庆 《初中生》2017,(23):12-15
孙永庆:语文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写作能力只是其中一部分.语文课本的编选涉及方方面面,并不是仅仅看它的文学性,而且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我教过多年语文,深知教好语文的难,既要让学生考试考得好,还要让学生喜欢学语文.  相似文献   

16.
怎样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语文为其生活服务?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教学实践表明: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口头、笔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还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素养。这是语文老师的责任,也是语文老师的更高追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有很多,如以作品为依据,深入挖掘作品美的内涵;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美;课外进行美文阅读等。  相似文献   

18.
铁秀梅 《甘肃教育》2013,(20):79-79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语文,因此.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教学走近生活,不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由此看来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还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素养。这是语文老师的责任,也是语文老师的更高追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有很多,如以作品为依据,深入挖掘作品美的内涵;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关;课外进行芙文阅读等。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与深化,教师的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自主学习和自主选择,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研究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加深对生活和文化的体验,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这些目标的实现,必须借助于新时代的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