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进行语言学习时有两个必经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不理解到理解",这一阶段是儿童语言学习的一次飞跃。第二个阶段是"从理解到运用",这是儿童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目前,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书面表达轻口头叙述的现象。为了让学生掌握语言的运用方法,教师必须要多加鼓  相似文献   

2.
学习语言,从不理解到理解是一个飞跃,从理解到运用是又一个飞跃.如果学生获得的零散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缺乏综合化的语言实践活动而难以整合,听说读写之间、语言的"言""意"之间不能顺畅地转化.  相似文献   

3.
感悟语言,是语文学科独特的具有个性的教学目标,也是新课标明确提出的要求。它不单纯是传统语文教学以语言的储存为重点,也不单纯是现代语文教学以理解语言为重点,而是含积累、理解、表达为一体,突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仅体现在学生能够读文章,还体现在“说”和“写”,即学生表达运用语言的能力上。如果说儿童学习语言,从“不理解—理解”是一次飞跃,那么从“理解—能运用”是第二次飞跃,而第二次飞跃的难度远远超过第一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增加语言运用的训练,既是增强语言感悟实效的需要,又是语文教学目标实现的需要。那么,如何在课…  相似文献   

4.
<正>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一个误区:学习语文关键在于"理解",只要理解了自然而然就能够运用。在"理解"上强调了教师的指导,然而在"运用"上仍采用"无师自通"的方法。而我认为学生从"不理解"一"理解"是第一次飞跃,而从"理解"一"运用"是第二次飞跃。这两次飞跃中,第二次飞跃更难,所以现在的语文教学难点不是"理解",而是"运用"。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我从小  相似文献   

5.
综观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令人欣喜的是“重讲解,轻训练;重理解,轻运用”的弊端逐渐远去,“倡训练、重运用”的身影正款款走来。“训练”再次回归教学研究的视野,再次回到教学的课堂。以口语和书面的“表达”训练为重点,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课堂上,教师们关注文本的语言现象,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表达上。但由于理解不当,  相似文献   

6.
池朱兴 《考试周刊》2010,(53):60-60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理解和运用,似乎是并重的两个方面,其实,理解只是一种手段,运用才是真正的目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最终表现为语言运用的能力,即表达的能力,没有内化为表达能力的理解和积累是无效的.重理解、轻表达是当前语文举步维艰,乃至迷失方向的根本性原因.著名学者潘新和教授主张构建以表达为核心的"表现存在论的言语生命动力学"的语文教学新理念,明确提出写作高于阅读,表达重于理解的主张.如何正确理解课标理念,在阅读教学中走出一条以语文表达为终极目标的新路子呢?下面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教学为例,我谈谈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是语言学习,但教学中重人文轻基础,重理解轻运用,重读说轻听写,重口头轻书面的教学现象依然普遍,阅读教学依然高耗低效。如果能引领学生读中积累,含英咀华、读写结合,着眼语言运用,努力把握语文本色,通过工具性渗透人文性,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得意又得言”,逐步实现由“教课文”向“用课文学语文”的美丽转身。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但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解,轻运用;重分析,轻感悟;重语句的表层含义,轻语境中语句的隐含意思(特级教师薛法根语)。面对文本中大量的具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语言教学必须由理解走向内化。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改的日渐深入,阅读教学可谓精彩纷呈。冷静反思当前的语文课堂,重人文轻基础,重理解轻运用,重读说轻听写,重口头轻书面的教学走向依然是失之偏颇的。因此,阅读教学效果依然难尽人意,依然高耗低效。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先要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避免"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进而生与生、师与生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互动交流,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例"的增值,指导的方法、策略,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文而异,百花齐放,使文本发挥最大的辐射和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的过程,而且是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九年制义务教育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语言训练应摆在语文教学的中心位置。然而教学现状又是怎样呢?所见所闻,依我看,存在三重三轻:重情节内容的疏通,轻语言的理解;重写作方法的传授,轻语言的推敲;重篇章结构的分析,轻语言的运用。针对这一现象。省教委在《关  相似文献   

11.
学习语言,从不理解到理解是一个飞跃.从理解到运用是又一个飞跃。如果学生获得的零散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缺乏综合化的语言实践活动而难以整合,听说读写之间、语言的“言”“意”之间不能顺畅地转化,就会削弱语言的整体功能,造成教学效益的低下,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2.
把语文上成语言训练课.这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对此,诸多教师已形成共识,并给予实践上的重视.但从现状看,不少教师理解片面,把“理解语言’与“重内容理解”、”轻语言运用”划等号.结果,感知匆匆忙忙,理解囫囵吞枣,而运用则成了空中楼阁.我们知道,“感知、理解、运用”是学习知识的三级台阶,理解是感知的延伸和运用的前提,只讲理解,不讲运用,则难以保证知识的内化;而只讲运用,忽视理解,其运用则失之基础.为此,把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必须切实抓好“理解”这一环节.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两位小学语文教师一学期的课堂观察,发现教师运用课堂评价语言偏离了上述原则,表现出三种不良倾向:一是评价语言传递的信息重判断轻描述,二是评价语言内容没有紧扣学习目标及其问题.三是评价语言表述成人化。此种倾向会对教学产生三方面的不良影响:重判断轻描述的评价语言,阻碍学生深层学习;评价语言与问题联系性不强,影响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评价语言成人化。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听力残疾直接影响了聋生语言发展.语文学科直接担负着聋生的语言教学任务,是形成和发展聋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聋校语文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普遍存在着重知识、少趣味,重理解、轻积累,重部分、轻整体,重全面、轻重点,重教法、轻学法的现象.聋生经过九年的语文学习,读不懂,写不通的情况还是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5.
<正>在现实生活中,"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求学面试到毕业生求职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口语交际能力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明显存在重"写"轻"说"的倾向,有的则把口语交际简单理解为演讲、朗诵等单向传播行为。语文能力不仅体现于语言的书面表达,也体现于语言的口头表达。上海市组织的中学生口语交际比赛就是要在检测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检测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接受信息的能力——这种信息不一定是语言,也可能是图像或其  相似文献   

16.
当前的词语教学确实存在诸多问题,诸如重讲解轻感悟、重识记轻运用等,词语往往仅被当作一种"知识点"进行机械的传授,忽略了语文学习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特性,从而出现了学生在口语交际或习作表达中词不达意甚至张冠李戴的现象。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坚持立足"语用",强化语文实践。立足"语用"教学词语,它的第一个关键层面应是把词语放在语文实践中加以理解。简单来说,低年  相似文献   

17.
分析学生在中考英语书面表达中出错的原因,探讨遵循"感知-理解-运用"的学习语言、使用语言并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规律,采用"输入-内化-输出"的教学模式,围绕"话题"设计英语书面表达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外语教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显著提高。但作为外语语言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法教学,其现状却不理想,一种现象是过度强调语法教学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为语法而教语言;另一种现象则是淡化语法教学,由"重语法、轻能力"转向了"重能力、轻语法"的极端。一、课标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要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言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的现象,这是阅读教学繁琐低效的根本原因,也与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培养语文能力相违背.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最有效的途径是以读为本,优化阅读教学过程."以读为本"的教学模式要求我们要把"读"贯穿到阅渎教学的全过程.笔者认为可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言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的现象,这是阅读教学繁琐低效的根本原因,也与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培养语文能力相违背.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最有效的途径是以读为本,优化阅读教学过程."以读为本"的教学模式要求我们要把"读"贯穿到阅渎教学的全过程.笔者认为可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