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孤家"、"寡人"是我国古代封建君主的自谦之词,百姓称之为天子、皇帝、陛下等.君主是古代国家机器的核心和至高无上的总指挥,是古代官场上百官之上的"官".所以<说文解字>把"皇"解释为"大也",把"帝"解释为"王天下之号也".  相似文献   

2.
古代政制皇帝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  相似文献   

3.
记注档案是古代君主活动的原始记录,"录人君言行之事"①.自古帝王或临朝施政,或宫闱起居,都置专员负责记注,再经整理编纂后,逐月封存,藏于禁中,以备查考.记注档案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独具特色,异常珍贵.  相似文献   

4.
秦传国玉玺自秦始皇赢政起,历代王朝君主皆视此物为至高无上、拥有天下之象征。为争夺此玺,演绎出无数宫廷之变,兵戌竭血,万千无辜死于非命!  相似文献   

5.
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避讳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极端于明清,废于民国。尤其是对君主的名字,必须严格避讳,如果不慎"犯讳",常常会受到严厉的处罚。不但在位皇帝名字要回避,皇帝祖上的名字也必须回避,与他们名字同音的字,也都要回避。在书籍出版中,通常的避  相似文献   

6.
训诂学是在长期的训诂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训诂”这个词的概念最初在单独使用时并不完全属于语言学的范畴。“训”作为名词是法则、标准的意思,而作为动词则是说解、解释的意思。“诂”作为名词是故言,即与现代语词有差异的古代语词,而作为动词则是“解释故言”。无论训也好,诂也好,其基本含义都是把古代流传的典章、法则、言语、道理等等对现代人加以说教、解释,使之了解并遵循着去做。可见,训和诂两个词最初在单独使用时,其内容是比较宽泛的,并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学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南京云锦产生于六朝,兴盛于明清,衰落于民国,复兴于当代,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锦工艺之大成,位居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贡品,是龙袍、嫔妃衣饰的主要用料,亦是馈赠国外君主、使臣和赏赐朝廷大臣、皇亲国戚的高贵礼品。因其丰富的文化和科技内涵,被专家称作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公认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  相似文献   

8.
先讲三个故事。第一个关于君主。宋仁宗之世在赵宋最为太平兴盛。套用陈寅恪先生的话,应当是近代中华文明的巅峰典范。仁宗在位常被一些大巨批评,认为其缺乏决断力,过于相信士大夫外廷。仁宗解释道,不是我不想做主。问题是,我个人的决策不可能全部正确。不如把这个权力交付中书宰执,由他们公共商讨审议(“不若付之公议”)。  相似文献   

9.
避讳,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封建礼仪. 封建社会,对君主或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写出,谓之“避讳”.大约在西周时就已开始.“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这是把避讳和国家法令、风俗习惯、人情世故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0.
《新闻天地》2008,(12):54-54
11月6日,“雷龙之国”不丹在首都廷布为新国王举行加冕典礼,拥有牛津大学硕士学位,年仅28岁帅气的吉格梅·凯萨尔·纳姆耶尔·旺楚克正式登上了不丹第五世国王宝座,成为全世界最年轻的君主。中国驻印度大使张炎及夫人应邀出席了加冕仪式。  相似文献   

11.
侍讲是指为君主或者储君讲学授课的一种教育方式。虽然侍讲之人会得到尊崇,但是侍讲之人并没有明确固定的官职称谓,侍讲在当时也不是官职称谓。东汉时期,所选择的侍讲人员基本上都是儒家经典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2.
张真 《兰台世界》2014,(9):86-87
侍讲是指为君主或者储君讲学授课的一种教育方式。虽然侍讲之人会得到尊崇,但是侍讲之人并没有明确固定的官职称谓,侍讲在当时也不是官职称谓。东汉时期,所选择的侍讲人员基本上都是儒家经典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3.
曾景忠 《历史档案》2007,(3):111-119
1915年8月3日,中华民国政府的宪法顾问、美国政治学者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一文.以往论著多简单地认为,古德诺的《共和与君主论》一文是为袁世凯洪宪帝制造舆论.  相似文献   

14.
这个强大的王朝,一方面传统的君主宗法制成熟、完善达到了顶峰;另一方面,却是政治高压下,中国的士人经历痛苦的思索和挣扎以及文化的沉沦  相似文献   

15.
“家本”与“建本”,本来是版本学上使用频率较高,为一般人所熟悉的两个版本名称,但从近年出版的版本论著来看,有些论者对其含义以及在特定历史时代之所指,是不完全明确的,甚至出现理解上的错误,因此,有补充解释之必要。自宋代以降,世言“家本”均指未代刻本或抄本,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宋人所言“宋本”则另有所指,今人有不明此者,也错误地把它解释成“宋朝本”或“宋代本”。来新夏先生等著《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第四章中,谈南来尤袤《遂初堂书目》时,认为此书目在著录版本上有科学的标准,其中第五条云:“以国别分,有来本…  相似文献   

16.
蒋永福 《图书馆论坛》2020,(2):26-35,44
中国古代无“图书馆”“图书馆学”之名,但有图书馆和图书馆学之实。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学是在“中国古代”这样一个特定的地域、时域中独立生发出来的,几乎未受异域文化的影响,因而具有显著的历史特色和民族特色。文章把中国古代图书馆学的特征概括为三方面:发展历史上的悠久性和自发性;思维方式上的本体性和价值性;论理方式上的非论证性和非学理性。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自从向公众开放便要公开陈列,进而便讲究其陈列艺术。虽然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在我国还是近百年由外国传入,陈列一词也是在这之后才由日本传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陈列及陈列艺术就始于近代博物馆在中国出现之后。“陈列”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根据这个解释,我国古代有些活动实际上具有陈列性质,亦可说是一种陈列现象,有些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陈列活动。尽管古代甚至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把它叫做陈列。  相似文献   

18.
张弛 《大观周刊》2012,(7):22-23
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君主论》等作品都是影响后世的经典之作。他所强调的.“胜恶论”,以及由此而生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使他在历史上背负恶名,成为误读的源头。现实中的马基雅维利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在他的喜剧作品中,无处不体现着他对人类理性的赞美和歌颂,与他的政治思想截然不同。只有结合二者,才能客观地认识马基雅维利思想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19.
汪碧芬 《现代传播》2003,(3):117-118
韩非的生平及其学说韩非是我国古代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在各国争霸的战国时期 ,随着政治兼并的深入 ,韩非依法治国、以术治臣、靠势治民的观念不断受到重视 ,影响越来越大 ,逐渐演变成古代君王普遍使用的“道术”。在这个过程中 ,传播 ,是一个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环节 ,围绕他的学说推广 ,韩非形成了自己颇有见地的传播观念及技艺。韩非没有辉煌的政治业绩 ,却留下十余万字的政治理论、治国方略 ,后人将之编辑为《韩非子》 ,共 5 5篇。从思想体系看 ,绝大部分出自韩非之手。他全部学说的中心 ,就在于阐明“主道” ,即君主之道。也就是关于…  相似文献   

20.
不念旧恶     
《出版参考》2005,(9):14-14
孔子周游到卫国的时候,卫国的君主灵公对孔子很尊敬,他不但对孔子以礼相待,还专门到都城的郊外去迎候孔子,孔子觉得卫君很尊重贤人,于是就在卫国住了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